選單

宮鬥戲鼻祖,赫然記載在儒家經典上,漢曹操唐玄宗清四哥都是晚輩

《古文觀止很有趣》之三

宮鬥戲鼻祖,赫然記載在儒家經典上,漢曹操唐玄宗清四哥都是晚輩

解讀的第一篇文章,《鄭伯克段於鄢》,故事發生在魯隱公元年。

這個故事可不得了,它擁有著一切宮斗大戲的橋段:受寵、失寵、立嫡、權謀,然後分出勝負。

而且,勝利者還表現出一以貫之的權謀手段,並非曇花一現,在之後的歷史中還有著精彩表演。

相比之下,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唐玄宗、恭親王的上位歷史,都是晚輩。

最重要的是,你們那些宮鬥都在哪兒記載的?

大部分是小說吧?上不了檯面的。

頂多是史書裡面吧?那在“經史子集”裡排第二。

而這個故事,是記載在《春秋》裡的,標準的“經”。

當然,具體講故事的,還是《左傳》。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鄭伯鄭莊公;這個故事,開啟了春秋戰國的爭霸時代。

文章第一段,二千多年宮鬥戲,不外得寵和失寵

宮鬥戲鼻祖,赫然記載在儒家經典上,漢曹操唐玄宗清四哥都是晚輩

這段文字寫得很簡練,但一上來就露出崢嶸:

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

初,就是講故事的開場白,類似於“從前”,“在很久很久以前”。當然,你也可以想象的文雅、高深一些,表示事情的緣起。

鄭武公娶了申國國君的女兒武姜,生了鄭莊公和共叔段。

讀春秋戰國的書,你會發現古人在書中的名字很有個性,其實這涉及一個叫法的問題,我們可以從中看出這個人的身份。

武姜,就是因為她老公的諡號是“武”,而她姓姜。

共叔段,實際上他的名字就叫段,鄭國國君姓姬,應該叫姬段。“共”是他失敗逃亡的地方,叔是他的排行,合在一起就成了“共叔段”。

故事接著說。

武姜生了鄭莊公和共叔段。

武姜生鄭莊公的時候難產,給嚇著了。怎麼個難產法呢?就是“寤生”,腳先出來,而不是腦袋。

古人寫歷史,講到某個重要人物出生,都會出現天降異象,霞光萬道、瑞彩千條什麼的。

莊公“寤生”,雖然沒那麼誇張,但也足以讓人記住他的不凡了。

因為“寤生”嚇著了武姜,所以她不喜歡這個兒子,“惡之”,而是喜歡後來生的小兒子段。

喜歡到什麼程度呢?到了“欲立之”的程度,就是想讓鄭武公確定段為繼承人。

兩句話就到了宮斗的中心戲碼。這位老媽太狠了,直接想將小兒子立為嫡子。

宮鬥戲鼻祖,赫然記載在儒家經典上,漢曹操唐玄宗清四哥都是晚輩

王國維先生(圖片源於網路)

立嫡,在周禮當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甚至關係一個家族的興衰成敗。

王國維先生曾經評價過周朝的宗法制:

所謂立子以貴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者,乃傳子法之精髓。……蓋天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爭。任天者定,任人者爭;定之以天,爭乃不生。

大概的意思就是,嫡長子屬於上天選擇,採取嫡長子繼承製,才能保持天下安定。(嫡長子不一定是老大,庶出的老大不是嫡長子)

而且,歷史也證明了,立不好嫡,那是要出大事的。

後來的趙武靈王,很英明神武的一位君王,“胡服騎射”讓趙國變得十分強大,而且還扮成使者進入秦王宮,可謂膽識過人。

這樣的一位明君,喜歡小兒子,把太子廢了傳給小兒子,結果導致內亂,自己被餓死在王宮裡面。

還有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也是家事沒處理好,五個兒子打成一團,死了整整六十七天才被人發現。

大家更熟悉的是康熙大帝,九王奪嫡,養活了多少作家、編劇和導演。

但是,鄭武公在這方面還是很明白的,雖然武姜“亟(讀氣)請”,就是多次請求,但始終沒有答應,“弗許”。

文章第二段,有人很囂張,有人很腹黑

宮鬥戲鼻祖,赫然記載在儒家經典上,漢曹操唐玄宗清四哥都是晚輩

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惟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時間過的很快,轉眼鄭莊公即位了,武姜就來請求,覺得段現在的封地小,想換到“制”這個地方。

有的譯文直接寫武姜請求將共叔段分封到制,我覺得還是前一種說法更準確些,因為分封這件事,應該是他們的爹鄭武公的事,共叔段仗著母親的寵愛找哥哥換封地,實際上就是一個人心不足蛇吞象的開端。

為什麼選“制”這個地方呢?

因為這個地方是交通要道,乃兵家必爭之地,後世稱為“虎牢”,著名的“三英戰呂布”,就發生在這個地方。

這個地方一有閃失,洛陽城就保不住了。

當初董卓就是這樣,虎牢關一丟,嚇得一把火燒了洛陽。

多年之後,韓 國討伐鄭國,秦國大將伐韓,都是從進攻虎牢開始。

這一點,鄭莊公看得很明白,心有權謀的他自然不會同意,所以拒絕了,而且拒絕的很漂亮:

“制這個地方啊,地勢嚴峻險要,而且東虢的國君就死在這,不吉利。換一下,換個地方,隨便到哪去都行。”

實際上,東虢就是被他們老爹滅了的,你不滅人家,人家就吉利,滅了,就不吉利,吉利不吉利,還不是你說了算。

宮鬥戲鼻祖,赫然記載在儒家經典上,漢曹操唐玄宗清四哥都是晚輩

不過呢,他母親卻覺得有道理,就換了要求,“請京”,就是請求把段封到一個叫“京”的地方去,在今天的河南滎陽東南。

現在的滎陽雖然是縣城,但也號稱西望洛陽,南眺中嶽,北瀕黃河,東接省會鄭州。

這個“京”,差不多就是鄭州的位置。

所以,這個地方同樣很關鍵。

鄭莊公倒是不在乎,很爽快的答應了,段過去居住,被稱為“京城大叔”。大就是太,敬稱。

文章第三段,共叔段貪得無厭,鄭莊公放線釣魚

宮鬥戲鼻祖,赫然記載在儒家經典上,漢曹操唐玄宗清四哥都是晚輩

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闢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做媽的果然向著小兒子,制是一座大城,京也是大城,超過了一百雉,也就是城牆長度超過了三百丈。

大臣們就不滿了。那時候的大臣,可不叫臣子,更不是國君的奴才,人家都是真正的貴族。

一位叫祭(zhai)仲的卿大夫說,分封的都城過了百雉,是國家之害。先王定的規矩,大的城邑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過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過九分之一,京的規模與制度不符,長此下去,你弟弟要上天,你就控制不了啦。

這裡插播兩個有趣的地方,一個是祭仲,一看這個“祭”字,我們首先的反映就是這個人地位應該不低,因為在古代,“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事實上這位大臣姓姬氏祭,當了幾十年鄭國正卿。

另一個就是三、五、九,這些都是“陽數”,古人就講究這個,在規章制度裡一般不會出現“四分之一”。

對於祭仲的勸諫,莊公的回答是:“姜氏想這樣,我怎麼辦才能避開這個禍害呢?”

祭仲說:“姜氏貪得無厭,哪有滿足的時候!

不如早點處理,以免禍根滋生蔓延。蔓延開來的野草還難以剷除乾淨,何況是您那受到寵愛的弟弟呢?”

這時候,莊公說了一句我們耳熟能詳的話:“多行不義必自斃,咱們走著瞧吧。”

一個腹黑麵善、智珠在握的國君形象躍然紙上。

文章第四段:腹黑哥冷眼旁觀,直男弟持續作死

宮鬥戲鼻祖,赫然記載在儒家經典上,漢曹操唐玄宗清四哥都是晚輩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

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暱,厚將崩。”

成為京城大叔之後,共叔段不斷在作死的邊緣瘋狂試探。

第一個動作就是要求原屬於莊公的兩個邊城同時聽命於自己。

這時候,大夫公子呂來勸諫莊公了:“兩頭彙報哪能行呢?一國哪裡容得了二主,你打算咋辦呢?你要真不想幹了,就把國家交給段大叔,我跟著段大叔幹;你要想幹呢,就趕快把段大叔給除掉。”

不得不說,那時候的大臣,人格獨立性比秦之後強多了。

如果放到後世,特別是明清,該怎麼說呢,恐怕是這樣的:“主子,雖說疏不間親,但奴才必須冒死上奏,段王爺野心已見,不可不防啊皇上!”

看看公子呂這個名字,妥妥的貴族。

莊公是怎麼回答的呢?

“不用著急,不用著急,休息,休息一會兒,他會自取滅亡的。”

段大叔的作死還在繼續,他逐漸控制住兩處邊邑後,觸角還在伸展,一直到了“廩延”,基本上在今天的河南延津,距離他的封地“鄭州(大概)”已經70公里了。

這時候,大臣子封說話了:“可以動手了吧?段大叔土地擴大,會得到更多百姓擁護的!”

那時候,君王最在意的就是土地和人口,這是國力強盛的基礎。劉備逃跑,還要把新野的老百姓帶上,就是這個原因。

宮鬥戲鼻祖,赫然記載在儒家經典上,漢曹操唐玄宗清四哥都是晚輩

莊公不屑一顧,至少表面上不屑一顧:“他這是不義之舉,老百姓不會擁戴他。擴充套件土地只會倒臺。”

從子封的語氣裡,我們應該可以推斷出,他們君臣定下的就是“後發制人”的戰略,比起大臣來,莊公更能沉得住氣。

此外,我們還能看出什麼?

莊公在朝中的基礎。

連續三個大臣勸他啊,祭仲、公子呂、子封,都是重臣,是卿大夫。

那時候的重臣,跟明清不一樣,因為明清的重臣多為文官,也就動動嘴皮子,需要的資源還得皇上來調動。

而春秋時不一樣,這些卿大夫,是有自己封地的,手裡有地有人口有兵。

如果這些重臣都支援莊公,段大叔能掀起什麼風浪來?

而且,在古人眼裡,“三”就代表多,三個大臣支援莊公,實際上就是很多大臣幫助他。段的命運實際上已經基本定了。

文章第五段,“媽寶弟”搞事,“淡定兄”滅之

宮鬥戲鼻祖,赫然記載在儒家經典上,漢曹操唐玄宗清四哥都是晚輩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段大叔修治城郭,厲兵秣馬,準備好車騎,準備襲擊鄭國國都,而且讓自己老媽武姜作為內心應開啟城門。

這也從側面告訴我們,段大叔在國都內,根本沒培植起什麼勢力,小的時候靠老媽,長大了還靠老媽,典型一“媽寶男”。

弟弟這邊一起事,莊公立即就知道了,“聞其期”,說明段大叔手下不知道有多少是莊公的人,說不定那些邊城的投靠,都是在莊公的授意下進行的。

所以哥哥很淡定,說:“可以動手了!”就命令子封帥二百車騎伐段,段大叔的人民很快就背叛了他,段大叔跑到了鄢,莊公接著伐鄢,段大叔完敗,逃亡到了共國。

這個故事基本結束了。這篇文章還有三個段落,因為本文篇幅所限,我們下一回再講,可以預告一下標題:

文章第六段:寫春秋一字褒貶,立正義萬世不移;

文章第七段:一聚兩寬,各生歡喜;

文章結尾:古人講孝,我們談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