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漢獻帝為何以“魏”為號,冊封曹操為“魏公”?這有何寓意?

大家都知道,在曹魏時期出現了一個著名的梟雄曹操,曹操作為一代梟雄,他消滅了呂布,袁紹,袁術,劉表,馬超等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恢復了北方的經濟以及發展,為後續的一統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而我們也知道,曹操也是一個極其具有政治頭腦的人,在所有諸侯都對漢天子劉協的政治影響力予以無視的時候,是曹操第一個衝出去將漢獻帝迎回許昌,做出了攜天子而令諸侯的舉動。

這樣前瞻的政治目光,也是讓曹操在之後的路上越走越順,甚至有一往無前的趨勢,最後也讓他統一了北方,統一北方後的曹操官家丞相後,被漢獻帝封為魏公,在之後就被封王加九錫等最高禮遇。

漢獻帝為何以“魏”為號,冊封曹操為“魏公”?這有何寓意?

但是為何漢獻帝對曹操進行冊封的時候,卻讓曹操冊封為魏公呢,而不是別的稱號,要知道,在古代的禮制下,地域對於一個人封號的影響是極其重要的,而曹操一統北方,其所在的主要勢力範圍是在河南,河北附近。

國號大魏,為何如此

而曹操地位也是在諸侯王之上,對漢獻帝彙報事情不用稱臣,受到漢獻帝的詔書而不用跪拜,用天子的東西就叫恩加九錫,在曹操死後,他的兒子曹丕最終篡位漢朝,建立了為那為什麼偏偏又要,叫自己後續的王朝國號為魏呢。

漢獻帝為何以“魏”為號,冊封曹操為“魏公”?這有何寓意?

為什麼不叫韓?為什麼不叫趙?為什麼不叫秦?而偏偏非要叫魏呢?而我們接下來就要從地域政治多個因素來講述曹操父子為何一直堅持自己的國號叫魏國,而並非是別的國家,這也是他們政權被歷史所承認的合法性。

而且歷史上的魏國也並非是弱國,在東漢時期,大部分國號還是承襲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家名稱,而且西漢和東漢時期絕大部分諸侯王還是被封為了什麼吳王,魏王,等等之類的。

所以,不論如何,漢獻帝首先封曹操為魏王的道理,應該就是對曹操封王地位的承認。

而曹操如何封王,為何又封魏王?我們要從他的征戰經歷中尋找蛛絲馬跡,首先,曹操是佔據了袞州,後續繼而攻陷了徐州,後續繼而攻陷了徐州。

但無論如何,曹操的大本營以及發家的基礎始終都是位於河南的袞州。

而在春秋戰國時期,袞州是魏國的地盤,而曹操在之後的征戰中,解決掉了自己最大的對手袁紹,得到了河北,隨後,曹操便以鄴城為大本營,逐漸發展自己的勢力征伐馬超,打敗別的軍閥。

最終統一了整個北方,而曹操雖說剛開始以許昌為自己的戰略基地,而最後,卻將整個許昌所在的集團全部遷往鄴城,鄴城作為自己的大本營來向四處征伐,這也導致葉城成為了三國時期北方的經濟中心。

等到了曹操的兒子,曹丕繼位的時候,再推翻漢朝之後,雖然說曹魏的都城是洛陽,但是曹丕依舊將洛陽稱為京師,而把長安,譙,許昌,鄴城被定為五都,這就足以見得葉盛在整個北方中所佔據的重要地位。

而且對於曹魏來說,他們所發展的根基在戰國時期就是曾經舊魏國的古都,自然而然將由地名而承襲國名,這樣也可以來確認自己政權的合法性,並且也可以告訴天下人,我是和南方的那兩位根本不同的。

大本營地位特殊,國號來自地名

曹操此舉不可不是被視為為最後篡漢大立而作為的一個鋪墊,但只可惜中曹操翼城仍為漢臣,只是他的兒子曹丕對漢朝進行了篡位,但是父子二人依舊是兩位梟雄,都為北方的經濟恢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而葉城是最為滿足曹魏需求的,以此作為大本營的話,統一北方,這也是曹操的根本,所以曹操才會將自己的整個百官系統以及軍事力量全部都調往中心的鄴城。

就像袁紹的謀臣所說,河北這麼大,可以收取大量的民眾,也可以得到大量將領的擁護。

那麼,在經過許多年的發展之後,又有誰可以與我們匹敵呢?曹操就將這位謀臣的話而一語,成績雖說袁紹失敗了,但是曹操做到了一統北方的壯舉,也為一統天下矗立下了基礎,這也是曹操的先明之處。

魏字,意義優美,政權合法極其重要

當然了,除此之外,也有兩個原因,首先我們就來看魏這個字的意思,魏又通假巍,意思是十分高大的樣子,是一個非常好的字,魏是地方的名字,就像漢朝的國號一樣,是十分美好的意思。

所以曹魏的國號,正是得源於地名,然後曹丕承襲父親的爵位,為了彰顯自己篡漢的合法性,自然而然地就將漢獻帝所封的國號作為了自己建立王朝的國號,所以史書上就會說北方的魏是正統政權。

因為整個曹魏是真正意義上承襲漢朝統治的王朝,也是繼承了漢朝的政治系統,所以曹魏也作為正統政權可以出現在歷史書之上。

雖說德國不正,但是依舊是正統的權力中心,不像南方的劉備孫權,並沒有受到正式冊封,而是自立為皇帝。

而在國浩的冊封上,我們也知道了古人的智慧以及王朝替代時的規矩,就類似於宋朝,趙匡胤曾經擔任宋州節度使,而後續建立的王朝就自然而然稱之為宋,也是由地名轉換為國民的一個顯著的代表。

而後續的唐朝竟然也是這樣,李淵曾經被封為唐國公,那麼當,李淵建立唐朝之後,就自然而然地將國號取自維唐,以視為繼承隋朝的正統來統治江山,穩固天下,自然而然也就是正統的政權。

多數封建社會國家都會採取這樣一個措施來向世人證明自己王朝的正統意義,而在古代,正統的含義對於人們的影響是巨大的,當大家知道這是正統的王朝時,就會人心整齊劃一,如果都像西晉那般胡搞那麼,只會走向滅亡。

這裡面就反映出了政治鬥爭最基本的含義,也就是說,必須要有遵從傳統禪讓制的需求,以來保證自己王朝的正統意義,而並非是胡作非為,那麼這樣的結果最後只能導致自取滅亡,或者是政權內土崩瓦解。

漢獻帝這樣做,也是為了保全自己,更或者是深知漢朝不能再維持很久,也是無奈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