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太極拳--內家拳--武禹襄--張三丰,都是怎樣融合到一起的?

太極拳——內家拳——武禹襄——張三丰,都是怎樣融合到一起的?

這個問題,不但能解決太極拳與內家拳的關係,也能回答張三丰是怎麼樣與太極拳扯上關係的。

太極拳--內家拳--武禹襄--張三丰,都是怎樣融合到一起的?

太極拳是武禹襄創立的,這是沒有疑問的

世界上所有的發明創造,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都不會是一下子憑空產生出來。太極拳也是一樣。

武禹襄首先透過楊露禪,學習了陳家溝的長拳、綿拳,後又學習了趙堡陳清平的趙堡架,得其精妙。經過自身的實踐與提煉,創拳名“十三勢”,並著寫拳論若干篇。

武禹襄的學生李亦畬著《五字訣》,記述其練拳的過程與心得,其練法純是平易近人,平常的很,既無引經據典,也無道家理論,更無站樁之論,只有二人打手和個人精益求精的走架習練。後著書定名“太極拳”。

太極拳還原了《內家拳法》的“以靜御動”的秘術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僕。”這就是《內家拳法》的秘密技術。太極拳恰好還原了這個秘術,可謂是殊途同歸。

那麼,什麼是以靜制動的秘術?

太極拳--內家拳--武禹襄--張三丰,都是怎樣融合到一起的?

太極拳的“撒放密訣”——擎、引、松、放

擎起彼身借彼力,(中有靈字)

引到身前勁始蓄,(中有斂字)

鬆開我勁勿使屈,(中有靜字)

放時腰腳認端的。(中有整字)

外家拳、拳擊,都是主於搏人,都是向外發力打人,都是“動”。

唯有太極拳、內家拳,是先向身內收斂,順應對方的力,然後才還擊。這就是以靜制動、以慢打快、借力打力、後發制人的秘術,正是“擎、引、松、放”四字心傳密訣。

太極拳與張三丰掛鉤,始於武禹襄的一句話

史載:“《內家拳法》蓋起於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招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徽宗招之”,就是北宋那個被金國俘虜的皇帝宋徽宗,也是《水滸》中那個朝代的皇帝,愛好道術,給自己取的道號——玉清教主微妙道君皇帝。

到了元朝末、明朝初期之時,武當山又出了一個“張三丰”,此公只有修道煉丹養生術、歌賦詩詞的文集傳世,未有拳法武功的記載。

太極拳--內家拳--武禹襄--張三丰,都是怎樣融合到一起的?

武禹襄贈送給楊露禪、楊班侯父子的《太極拳論》篇首題曰:“武當張三丰老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養生,不徒作技藝之末也。”

如果說太極拳與古內家拳的“以靜制動,以慢打快、後發制人”的秘技殊途同歸的話,則應是“宋之張三峰”遺論,而元明之際的“武當張三丰”只會煉丹養生,長生不老。

如此一句武禹襄自謙自抑的、平易謙和、敬重平輩朋友的私人書信口語,被後世放大成正史、公開的學術來看待,是不是有些滑稽可笑啊。

用歷史的眼光看武禹襄的《太極拳論》及太極拳術,完全就是劃時代的創造,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拳學理論與方法、風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還不算是創造麼?

太極拳絕不是古代的《內家拳法》

太極拳是一種全新的拳法形式,與王徵南、黃百家的《內家拳法》無關,只是二者得到的結果相同,都發現了人身本有的一種功能並利用之。

在後世發明出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之後,再看《內家拳法》,其練習的方法、理論很簡樸單薄,遠不及形意、太極、八卦的成熟高效,《內家拳法》的最大貢獻就是發現了一種全新的、超越凡俗常識的“內勁”,只不過他的練習方法還不是很成熟、很高效,還是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為後世指出了一個方向。

所以,後世的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各自獨立發展,也都達到了同一個內勁的結果,達到了傳武技藝的巔峰。

太極拳——內家拳——武禹襄——張三丰,在今天看來,他們的內在關聯全都起於武禹襄之手。

有了武禹襄舅甥二人的《太極拳譜》,太極拳可以傳至永遠。如果武禹襄舅甥收回《太極拳譜》,沒有了這個拳譜的導航指引,往後的太極拳會是個什麼樣子?還能走多遠呢?大家也是可想而知的吧!

太極拳--內家拳--武禹襄--張三丰,都是怎樣融合到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