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清朝官員的任免流程是怎樣的?七道程式兩道稽核,面試中的面試

官員的任免從來都不是隨隨便便的,現代即是如此,古代也是如此。那麼,清朝的官員任命,從開始到完成,這一套過程是怎樣的呢?

清朝官員的任免流程是怎樣的?七道程式兩道稽核,面試中的面試

第一道程式是開缺。清朝人事制度把官員稱為“員”,職位稱為“缺”,開缺的意思就是職位出現了空缺。開缺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是官員因為暴斃、丁憂、生病等原因導致職位空缺。出缺以後,當地督撫要及時把職位空缺情況彙報給吏部,檔案到達吏部的那一天開始,此職位正式開缺,進入正常的任免程式。第二種可能是,現任官員的工作水平太差,或者腐敗枉法,皇帝直接下旨將他革職甚至殺頭,也可能是督撫彈劾他,將他即行摘印。從現任官員去職那一天開始,這個職位開缺,要開始新的任免程式。開缺有很多把戲在裡面。首先開缺需要漫長的時間,從職位空缺到資訊傳到吏部,其間公文往來,可能需要一兩個月時間。尤其是第一種情況,地方督撫不及時向朝廷彙報,就可以把這個職務控制在自己手裡。

清朝官員的任免流程是怎樣的?七道程式兩道稽核,面試中的面試

第二道程式是投狀。投狀就是官員申請參與空缺職位的競爭,需要寫一個供狀,寫明姓名、籍貫、履歷等,一般都要求地方官府或原有部門蓋印證明(出一個印結),然後投送到吏部。參加投狀的有兩類人,第一類是沒有實職的官員,比如長期病休的官員現在病好了重新申請工作,或者是丁憂官員守孝期滿後重新出來工作;第二類是在職官員,符合調動、升遷等條件,也可以參加投狀。吏部每月都對開缺官職進行任命,在限定日期之前投狀到部的官員都可以參加挑選。如果誤期了,就只能等下個月的機會。

第三道程式是複核。複核就是吏部核查官員的情況,看供狀是否真實準確,看官員是否符合本次空缺職位的任職要求。

清朝官員的任免流程是怎樣的?七道程式兩道稽核,面試中的面試

第四道程式是掣籤。掣籤就是抓閹決定員缺的搭配。有兩個箱子,一個箱子放著開缺的官職名稱,另一個箱子放著透過複核、排在首要班次的候選官員名字,然後抓閹。比如,本月天下空缺十個知縣職位,每個職位成一張字條放進箱子裡;另一個箱子裡可能放著一百個候選官員的名字。主持人從第一個箱子裡抽出一張字條,當眾念“順天府良鄉縣”,再從第二個箱子裡抽出一個名字,也當眾念“江西省張某某,進士”。這就意味著,江西省進士出身的張某某,將出任順天府良鄉知縣。這個過程就叫掣籤。

掣籤是明朝發明的,目的是杜絕塞條子、打招呼、跑官要官的醜相。只要能夠保證掣籤在執行過程中公開、透明、公正,它就儘可能地做到了合理。

掣籤跟廣大官員的利益切身相關,它在明清時就變成了重大事件,朝野矚目。掣籤在天安門前舉行。明清沒有天安門廣場,當時的天安門前是一個丁字形的空間,一條東西長街加一條南北的長過道。長街的東邊,現在天安門東地鐵站附近有一道門,叫作龍門;長街的西邊,現在天安門西地鐵站附近有一道門,叫作虎門,似乎是取“左青龍右白虎”之意。龍門旁邊有一個金榜,每次新科進士的錄取名單就貼在上面,所以叫金榜題名。那些中試的貧寒書生就在這裡“鯉魚跳龍門”。龍門附近還幹一件事——掣籤。那虎門是幹什麼用呢?每次秋審,在天安門前的狹長過道上舉行,歸入情實的死囚,推出虎門行刑,真正是“落入虎口”。其他死囚則歸入死緩,繼續關押,可以逃離虎口了。

清朝官員的任免流程是怎樣的?七道程式兩道稽核,面試中的面試

掣籤當天,王公大臣現場坐鎮,吏部司員、主事出面執行。同時,都察院河南道御史在場監督,因為河南道御史分管監察吏部,所以到場監督。掣籤允許官員圍觀,結果當場唱出。清朝一般每月掣籤三回,上旬抽取滿族、蒙古族官缺,中旬抽筆帖式,下旬抽漢族官缺。此外又分雙月選和單月選,單月抽的是轉、調、改等班次,雙月抽的是除和升等班次。雙月選又被稱為大選,關注的人多。這是因為雙月抽的是升官和除官的人,單月選的候選人都是現任官員,因事調劑一下,也叫作急選。掣籤結果公開公佈,到了清朝末年有報紙了,每個月掣籤結果要在報紙上公開。

掣籤之後的第五道程式是驗看,就是掣籤的結果還要進行稽核。吏部把抽中的官員叫過來看看,看他是不是有病,符不符合任職條件,吏部堂官或王公大臣主持驗看。這是第二輪的複核。

清朝官員的任免流程是怎樣的?七道程式兩道稽核,面試中的面試

驗看之後還要引見,引見是第六道程式。吏部把驗看合格的官員,尤其是第一次任職的或者將出任關鍵崗位的官員,引見給皇帝御覽。當然,那麼多人皇帝不可能一一觀察。皇帝一次會象徵性地召見很多官員,吏部每次引見十來個官員,皇帝掃一下他們的名牌(上面有官員資訊和簡單履歷),說一聲你們跪安吧,所有人集體磕頭後退出,就算引見完成了。遇到雍正皇帝那樣的工作狂,或者是引見要重點栽培的官員,君臣之間就會有實質性的對話,有長時間的交流,有時皇帝會召見官員多次。引見環節還真能淘汰部分官員。皇帝會在官員的名牌上批註意見,他的意見就是聖旨,可以更改已有的人事結果。皇帝罷黜不滿意的官員,調整不恰當的官員,破格任用中意的官員,都是有可能的。清朝光緒皇帝就在引見環節發現了一個半文盲的四川鹽法道,進而曝出了寵妃珍妃賣官鬻爵的線索。

通過了皇帝的法眼,就到了最後一個環節———給憑,就是授予官員赴任的憑證。古時候,一個人風塵僕僕而來,揚言自己是新來的知府,別人憑什麼相信他?吏部會給他憑證,叫作“官憑”。上面寫明誰誰誰到什麼地方擔任何官,類似於後代的委任狀。同時官員自己有告身,也叫作官身。當年老舍的父親當御林軍,就有個腰牌,相當於告身,上面寫著哪個旗什麼人,下面還有面貌描述“面黃無須”。到了清朝末期有照相技術了,就把照片貼在上面。當然,吏部會把任命程式存檔,同時給地方督撫發文,確認官員任免情況。官員完全可以放心赴任,不怕所去地方和所去衙門不認。現在領導幹部上任的時候都有上級組織部門的人陪同,到場宣佈人事變動。古代官員是單獨拿著官憑赴任,沒有人護送,更沒有上級官員陪同。所以就出現唐僧的父親赴任江州刺史途中被強盜殺害,強盜冒任刺史的情況。

清朝官員的任免流程是怎樣的?七道程式兩道稽核,面試中的面試

以上是清朝官員任命的七道程式,其中有兩次稽核。這兩次稽核都查什麼內容呢?除了基本的姓名、籍貫、家庭等情況外,有三項內容需要說明。第一項是“核事故”,就是看官員身上有沒有揹著處分,有沒有受到降級、革職留任等處分影響調動,或者有無拖欠稅賦、賠補公款未足等情況。

第二項審查要點是官員的資歷。官員人事的重要原則是較俸升轉,而官員的資歷計算條條框框很多,當官時間相同的官員可能歷俸結果相差好多年,即便資歷完全相同的官員也可以因為經歷不同分出先後來。

第三項內容是查迴避。迴避是古代人事制度的重要內容。它包括∶第一,籍貫迴避。本省官員不能用本地人,防止地方主義、阻隔利益輸送。教職不用迴避。古代沒有推行普通話,你讓一個廣東人去遼寧教書,會誤人子弟的,因為老師和學生互相聽不懂對方說什麼。

第二,血緣迴避,迴避的範圍是直系親屬和三代以與的叔伯兄弟。

第三,師生迴避。防止結黨營私,基本上是官小的迴避官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