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康熙以仁德出名,為何卻要凌遲一位75歲老人?他的身份不簡單

在中國歷史上,說起最仁慈的帝王,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那就是清朝的康熙皇帝了。大家知道,康熙皇帝向來以寬仁為名,也正因為康熙皇帝開闊的胸襟,才能夠塑造“康乾盛世”的大清帝國。但是接下來小編要介紹的這位75歲老人卻似乎在康熙皇帝的“仁德”範圍之外,只因為他的父親身份特殊,康熙皇帝就將這位老人凌遲500多刀處死,並且還給對方安上了“莫須有”的罪名,那麼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康熙以仁德出名,為何卻要凌遲一位75歲老人?他的身份不簡單

這就要從明朝末年李自成攻破北京的事情說起了。在崇禎皇帝殉國的時候,他的第五個兒子名叫朱慈煥,這時年僅12歲,也被李自成所俘虜了。不過在李自成潰敗之後,他就趁機逃離了李自成的監禁,最後流落到了一家王姓的富豪家中。而這家王姓後人還算是有點良心,於是就將朱慈煥收下,並且將其改名為王士元,隨後讓他和自己的兒子一起讀書。

康熙以仁德出名,為何卻要凌遲一位75歲老人?他的身份不簡單

五年之後,因為家庭變故,王士元流落江南,選擇出家當了一名和尚,後來還俗娶妻,過起了普通人的生活。而在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前往南京祭拜明太祖的陵墓,並且打算尋找一位明朝皇室的後人來看守陵墓。而這個時候的王士元似乎也打算鬆一口氣,於是無意之間將自己的身世秘密透漏給了一位朋友。

康熙以仁德出名,為何卻要凌遲一位75歲老人?他的身份不簡單

但是讓他沒想到的是,不久之後,有人就冒充他的名字進行造反活動,號稱“朱三太子”。得知此事的王士元(朱慈煥)急忙帶著兒子前往山東避難,沒想到最後還是被康熙給抓住了。在朝廷面前,朱慈煥說自己從來沒有謀反的意圖,更改姓名只是為了在世間生存下去,再說了造反一要糧草,二要士兵,他一窮二白的啥也沒有,拿什麼造反呢?

但是康熙皇帝抓到了“朱三太子”之後卻並沒有理睬他的辯護意見。雖然朱慈煥那個時候已經是一位75歲的白髮老人了,但是康熙皇帝卻還是下令將其凌遲500多刀處死,並且還大言不慚地說出了處死他的理由:“縱然沒有謀反之實,卻有謀反之意也。”看來就算是“寬仁”的康熙皇帝也會為了維護大清的統治痛下殺手,就算對方只是一個75歲的老頭子,但是隻要他威脅到了大清的統治,那麼康熙的“仁慈”就會立刻煙消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