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當我們懂得“粒粒皆辛苦”的教導後,更應懂得前一首詩的現實之痛

對於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一首古詩,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會背誦。而且在我們啟蒙開始學習的時候,老師和家長都會拿這首古詩來教導我們,培養我們不要浪費的好習慣,要懂得體諒農民伯伯的辛苦。

當我們懂得“粒粒皆辛苦”的教導後,更應懂得前一首詩的現實之痛

但是直到很多年以後我們才明白,這首古詩其實是一首組詩當中的其中一首。這一組組詩一共包括兩首古詩,我們非常熟悉的這一首,也就是教導我們要珍惜糧食的這首古詩,其實是第二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當我們懂得“粒粒皆辛苦”的教導後,更應懂得前一首詩的現實之痛

這一組組詩的題目是《憫農二首》,這一首是《憫農二首·其二》,作者是唐代詩人李紳。雖然這個是人在歷史上的名聲不大好,生活極其奢華浪費,但是他寫出的這樣一首古詩,卻還是很有說服力的。不過從這樣一個浪費成性的詩人口中所表達出的詩句,多少還是讓人感覺有點意外。

當我們懂得“粒粒皆辛苦”的教導後,更應懂得前一首詩的現實之痛

不過當我們讀了這首古詩的第一首,才算是真正能夠懂得這首古詩當中所蘊含的對於社會現實的真實反映,那是一種真實的現實的殘忍。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這是《憫農二首·其一》,在我們以前上學的時候,接觸到這首古詩的機會不多。因為這首古詩和非常深刻的歷史原因緊密相連。只有真正懂得了古代社會的土地兼併、還有社會階層狀況之後,我們才能夠真正明白這首古詩所表達的內涵。但是,這首詩可以算得上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外,更深刻反映現實的姊妹篇。

當我們懂得“粒粒皆辛苦”的教導後,更應懂得前一首詩的現實之痛

從字面意義來理解,這首古詩也同樣得通俗易懂,非常容易理解。“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兩句古詩只有十個字,但是卻描述得非常深刻,把農民的辛勤勞動以及田地的豐厚回報。都很直接地表現了出來。人都說人勤地不懶,作為農民,只要非常勤勞地耕種土地,就完全可以獲得豐收。這樣一來說的話,擁有土地的農民或許是世界上最吃喝不愁的階層。因為只要他們辛勤勞作,就必然能夠從土地當中獲得糧食來養活自己。

當我們懂得“粒粒皆辛苦”的教導後,更應懂得前一首詩的現實之痛

但是現實告訴我們這是很困難的,後面兩句古詩更是直觀的表達出了其中的矛盾。“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四海之內荒田都已經開墾完了,而且都已經種上了糧食,這都是農民辛勤的結果。但是最後的結局是什麼呢?“農夫猶餓死”,這些人依然還都會餓死。這首古詩最大的特點,就是詩人用一種非常冷靜的筆觸來描寫現實,並沒有加上任何的評判和議論,所有的一切都在詩歌當中呈現,具體的答案需要讀者自己去探索。

當我們懂得“粒粒皆辛苦”的教導後,更應懂得前一首詩的現實之痛

真相總是殘忍的,這首古詩所描述的就是這樣。本來他們付出了非常賣力的勞動,但是在古代那種社會背景下,他們連自己的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這是何其黑暗的社會!今天來看,那樣的社會制度的滅亡,是歷史的必然。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圖片原作者對本文的貢獻。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