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聊聊對離職的一些思考。

聊聊對離職的一些思考。

這是李舟安的第

118

篇原創

下半年,有幾位同事離職。

離職本身是一家企業的正常管理現象。

但因為共事與合作,大家曾經一起戰鬥過,大部分同事的離開,會讓我沮喪一陣,也會讓我思考:是不是哪裡做的不對?是不是哪裡需要改變?是不是可以提前預防或者看到一些問題?

今天我來說說,我對離職這個現象的思考,

還是老規矩:提前說明下,以下內容為個人理解,有比較強的個人觀點,請辯證閱讀。

01

大學的時候,我偷偷去肯德基做過幾個週末的兼職。

在杭州,武林門附近,門口有機場穿梭巴士,來往蕭山機場和武林門的哪家KFC。

那幾周的兼職感受就是:在門店,他們基本不會漲工資(就算是全職老員工),且公司壓根不怕你離職。

因為他們總會招到兼職,而且兼職數量一定比全職數量多,你說不幹就走了,

總會有人來做。提高工資根本沒有必要。工作內容很簡單,熟練起來也容易。

不需要你投入什麼感情和才華,按照流程做事,就行了。

聽起來很殘酷,但在商業上卻是最高效的。

反過來想,往往一家企業,會因為員工離職而煩惱或者難過,往往就證明著這位員工的優秀之處,以及崗位的獨特價值。

02

馬雲說過,很多員工離職,原因只有兩個:一是錢沒給夠。二是受了委屈。

我覺得對創業公司的員工來說,

越來越多的人離職的原因,是後者。

以前,看過不少文學作品或者紀錄片,我自己有一個感受(可能並不對):最殘酷的傷害並不是肉體上的傷害,而是對一個人自信心的傷害;最大的幫助也不是給予的物質財富,而是給人以能支撐起人生信念的信任和讚許。

一個人能在冬天裡看見春天,這是自身的智慧,更是領導力。

以前有一位員工離職的時候,對我說:舟安,我覺得你總是喜歡管具體的事務,管的太細,又喜歡評價,把主要的視角都放在錯誤上,這讓我們員工特別難受。

有了那一次的對話之後,我才發現

一個公式:

「無知」

謙遜

凝聚力

領導力。

當然,在這點上,我做的也還不夠好。

03

以前,員工的離職,總會讓我的內心響起一個警鐘,我會告訴自己:要多注意員工和目標。

我會把自己當做是一個報警器,然後其他員工一旦有偏離軌道的行徑、就及時提醒,一旦有缺失頭緒的可能、便給予支撐。

這看起來好像一點都沒錯,甚至看起來很道理。

但,當你看到員工偏離軌道的時候,你會發現他的軌道只不過是支流,而你要做的事情,是主線的事情。

管理的主線是什麼?

管理的主線就是激勵與激發

,我們人人都知道,做管理者要授權、要賦能(對不起,我黑話了),要傾聽、要培養,但似乎人人都難以抑制自己的 「基本歸因偏差」。

難以抑制調教他人的慾望,就會出問題。

也許正因如此,那些真正能激發團隊的領導者才是稀有品種。

04

我們把離職這件事情,再上升一個維度。

首先,企業其實沒有資格要求員工的忠誠度,人的來去是自由的,人的選擇也是自由的,你在提忠誠的時候,某種程度上就是居高臨下的要求,並不是平等對話。

其次,好的員工也會重視自己的信用與發展,選擇一家公司,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高階的契約,這種契約會要求自己,不管外部環境如何,一定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對得起自己的時間與承諾。

如果一家企業,把管理當官場、把培訓當政令,不是產品至上客戶至上、而是指令至上話語權至上的僵化管理,那這家企業是真的不能呆(國企央企是特殊情況)。

反過來說,任何應接不暇的情緒和 “頭疼腦熱”的選擇,只會讓一個人的職業生涯越走越窄,做好眼前這件事遠比「我想做很多事」來得更重要。

05

簡單地算了一下,我創業 6 年,離開我們團隊前後也有幾十人。我自己總結了一些,因為離職,給我帶來的重新理解與思考:

高手一定不是管出來的,正如好學生也不是灌輸出來的;

高手有自己的追求目標,你需要做的是引導他和幫助他;

③ 包容的文化下,組織才能留下更多人,一個組織變得不尊重個性,就很難留住人;

好的領導,是一個「教育者」,而不是「教學者」

⑤ 初心與良心,這兩點,是一切根本所在。

你覺得呢?

文章最後,留個個人微訊號,想聊聊一些工作和生活中的深度思考和觀察,可以加我,朋友圈沒有廣告,基本都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