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三國演義》中的記錄和歷史哪裡不一樣

我們對於《三國演義》中的關羽,一直都是一副佩服的心態。不論是忠心還是仁慈,還是單槍匹馬斬顏良的魄力,無一不在為關羽樹立著高大的形象。

這些小說中的記錄,都是真實記錄在史書上的,而又由於作者羅貫中本人對關羽的崇拜,在《三國演義》一書中給關羽的形象做了一些昇華。

這其中就有“刮骨療傷”這一段的內容。在小說裡,關羽因為手臂的舊傷不能動,眼看要上陣但關羽卻不願撤兵,於是忍著傷痛接受華佗刮骨療傷,這一幕顯示出了關羽視死如歸的高大形象。

《三國演義》中的記錄和歷史哪裡不一樣

但其實這裡的描寫,也和歷史上真正的關羽療傷有些出入。我們回溯歷史,看看當時關羽發生了什麼。

關羽刮骨療傷記錄比較詳細的過程出現在陳壽的《關羽傳》中,原文如下:

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陳壽的這一段記錄真的是非常詳細。關於被箭擊中,左手手臂被打穿了。後來創傷癒合,但是每到陰天下雨就會疼痛難忍。醫生告訴他這是因為箭上有毒,毒已經進入了關羽的骨頭,必須把手臂割開,漏出骨頭,然後用刮骨的方法去掉毒性,才能根除。

《三國演義》中的記錄和歷史哪裡不一樣

於是關羽伸出手臂,讓醫生把手臂的肉切開。而此時關於在幹嘛呢?“適請諸將飲食相對”,關於依舊在和各位將士們對飲,最終血流滿了一盆,但是關羽依舊談笑自若,吃肉喝酒。

這裡我們可以得到幾個資訊:

首先,此時關羽正在軍營中,他知道自己左手臂的問題,而專門詢問醫生。這個醫生,應該就是軍隊的常駐軍醫。

另外,這名醫生一定也是一位名醫,經驗豐富,能準確診斷出關羽的病因而且給出治療方法,而且一定受到關羽的信任,畢竟他的病不是一般人能看的。但是這個人一定不是華佗,如果是華佗這位名醫,那陳壽一定會有記載,況且:華佗當時也並未跟隨軍隊出征。

最後我們還可以知道關羽在做什麼:吃飯喝酒。

《三國演義》中的記錄和歷史哪裡不一樣

所以我們在這件事上可以看出,關羽根本就沒把這個手術當回事,依舊談笑風生。這顯示了關羽有多英勇:這種割肉刮骨的疼痛,能是一般人忍受的嗎?

刮骨療傷在歷史上也就是這些記錄了,正是由於這件事,關羽的形象才更加高大,讓人敬佩。

羅貫中本人也是關羽的忠實粉絲,必然要更加美化自己的偶像。於是到了《三國演義》裡關羽刮骨療傷這一段就更“詳細”和有畫面感了。

羅貫中先是把關羽受傷的手臂從左臂變成了右臂,這可不是隨意換的,而是為接下來和徐晃對戰埋了伏筆。

《三國演義》中的記錄和歷史哪裡不一樣

然後又改動了軍醫的角色。在歷史上,華佗只是受到一個軍醫的手術。到了小說裡,這名軍醫變成了華佗。這樣一方面顯露出這個手術有多難,另一方面還有其他用。比如那時候華佗已經發明瞭麻沸散,在手術前曾經建議關於進行麻醉,可關羽聽說這個麻沸散會影響他作戰,於是才選擇在不麻醉的情況下進行刮骨。

這樣更顯示了關羽視死如歸的決心和大丈夫的英勇,也為手術能成功做了保障。

而且在小說裡華佗還嚇唬關羽:

“當於靜處立一標柱,上釘大環,請君侯將臂穿於環中,以繩系之,然後以被蒙其首。吾用尖刀割開皮肉,直至於骨,颳去骨上箭毒,用藥敷之,以線縫其口,方可無事。”

意思就是得把你眼睛蒙上,怕你害怕!

可關羽這麼心高氣傲的人,怎麼能被這種事就嚇到了?於是不矇眼不麻醉,直接開刀。華佗沒把關羽嚇到,反而關羽把華佗嚇到了。

《三國演義》中的記錄和歷史哪裡不一樣

最後還得關羽安慰華佗“你旦下手無妨!”

另外和現實不符的是,關羽本來當時在和將士們吃飯喝酒,而小說中描寫成關羽正在和馬良下棋,然後華佗才走進來。

之後才是進行手術,關羽邊下棋,邊喝酒,邊吃肉。這樣一描寫,大家不覺得關於反而多了幾分儒雅氣質嗎?而且面不改色,談笑自若,把對面的馬良都嚇壞了。不過這場棋在小說裡也沒有結局。因為當手術做完後,華佗囑咐關羽三日內不能活動右臂。結果關羽立馬就用力揮舞了幾下手臂,對大家哈哈大笑:

自己的手臂伸舒如故,並無痛矣,並誇獎華佗真是神醫也。

《三國演義》中的記錄和歷史哪裡不一樣

所以在小說裡的關羽,更顯示了一身豪放,一身膽量,讓這個人物更加豐滿了。也是關羽心繫北伐的表現。因為這時候的關羽,滿腦子都是:

“吾取樊城,只在目前;取了樊城,即當長驅大進,徑到許都,剿滅曹賊,以安漢室。”

所以早就把自己的傷痛置之度外了,這也就是為什麼關羽被視為忠義的代表的原因。

應該怎麼看待這個改寫呢?我認為羅貫中改得非常妙,他透過藝術的寫作手法,加以修飾,讓關羽這個人物更加飽滿了,也讓小說中的關羽收穫了一眾粉絲。

雖然有一些偏離現實,有一些誇張,但是這種小說橋段不也正是大家願意看到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