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澆湯麵涎(hā)水面 吃的是場面吃的是文化傳承

張光遠

澆湯麵也叫湯湯麵,實質上仍屬加湯臊子面。吃澆湯麵,是關中很多地區民間待客的最高禮遇。吃的是場面,親族融合、鄉人共享、男女老少共聚一堂,吃的是幾千年文化傳承的禮儀,很有味。

澆湯麵涎(hā)水面 吃的是場面吃的是文化傳承

傳說,周文王時,有蛟龍興妖作怪,殘害庶民。文王率眾擊殺蛟龍,將龍肉做成臊子,調成湯,文王親自掌勺舀湯,澆在麵條上,分與眾人,為蛟湯麵。訛為澆湯麵。看官,吃麵條始於漢代,離周文王已經1000多年了。澆湯麵其實是因為將湯澆在面上而得名。

農家娶媳婦待客,“坐席”之後,要“喝湯”,就是吃澆湯麵,不是真喝湯。用的碗,既不是大老碗,也不是小瓷碗,是上口直徑三、四寸,深一寸多的二布碗,每碗麵少湯多。十桌八桌的席面,得有十幾個人端盤子,忙碌穿梭在席間,一個大木盤,盛八九碗澆湯麵,端給座在八仙桌前的客人。每人一碗“吸溜”一口,把面吃掉,再扒拉幾筷子把湯裡的幾顆臊子肉吃了,碗放回盤中,由端盤子的人撤走,再端一盤上來。客人們一邊吃,一邊誇面做的好,還聊些家長裡短的事情,場面很是熱鬧。

由於每碗湯多面少,客人們食量又大,一個人吃十幾碗甚至幾十碗很平常,都用新鮮湯成本太高,也顯浪費。於是撤回的湯要再利用,回鍋再燒開,補充臊子調料,再用來澆湯。可以想象,第一、二碗吃的是新湯,後面就得吃含有自己和別人口水的湯了,所以又叫“涎(㳄,方言讀hā)水面”。那麼到底喝不喝湯呢?喝!吃飽後,最後一碗的湯可以喝掉,示意吃飽了,不必再端。

吃澆湯麵並非只有這一種場合,逢年過節走親訪友以及其它的禮儀性場合,也可以吃澆湯麵,形式和內容都差不多,只是場面不同。每逢節日,小孩子們走親戚回來,老人會問“親戚給你吃的啥”?若是澆湯麵,說明親戚家是用最好的飯食來招待的。對孩子而言,吃一頓澆湯麵,無異於過年。

現在來看,涎水面似不太衛生。但在以前,不太講究,一年到頭沒有幾次吃的機會,只要一飽口福,顧不上了。而且,祖祖輩輩都這麼吃,好像也沒有什麼問題。

生活富裕了,一改前俗,現在吃澆湯麵都是一次性澆湯。人們的食譜拓展,不再僅以澆湯麵飽食,吃一兩碗償償而已,再沒有熱熱鬧鬧的場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