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電影沙龍·活動回顧】讀《稀缺》,破解忙者愈忙迴圈的鑰匙!

·報名電影沙龍《王冠》見二條·

【電影沙龍·活動回顧】讀《稀缺》,破解忙者愈忙迴圈的鑰匙!

引子

最近身邊的很多朋友都說自己忙得不可開交,總覺得自己時間不夠用。其實包括我自己在內,也一直有這樣的困惑:

為什麼忙者越來越忙?

為什麼我們疲於應付這般那般的死亡期限Deadline?

為什麼我們沒有空閒,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過自己喜歡過的生活?

透過閱讀塞德希爾穆來納森和埃爾德沙菲爾的

《稀缺》

,我們貌似可以另闢蹊徑,找到破解“忙者愈忙”迴圈的鑰匙。

【電影沙龍·活動回顧】讀《稀缺》,破解忙者愈忙迴圈的鑰匙!

01

忙者為何愈忙?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需要了解幾個概念。

稀缺Scarcity

稀缺,是“擁有”少於“需要”的概念。

忙的意思,也就是時間太少,要做的事情太多,所以覺得時間稀缺。一旦稀缺產生了,我們其實不是因為擁有時間太少而不爽,而是因為它會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這叫“稀缺俘獲大腦”。

這種現象有利有弊。

有利的一面是,由於我們聚焦於有限的時間,通常我們會將其發揮得淋漓盡致,由此產生了

“專注紅利”

Focus Dividend。

很多大學生平時都不大上課,最後在臨考試前一晚通宵複習,居然也能透過考試。這是積極利用稀缺的例子。

不利的一面是,專注於某一事物就意味著忽視很多其他(往往是重要的)事物,書中稱之為管窺(Tunneling)或者叫隧道視野。

還是剛剛的例子,通宵的代價是犧牲了睡眠。年輕人可能還不察覺睡眠的重要性,如今職場上如果總是臨時抱佛腳,導致的健康狀況就令人堪憂了。

頻寬Bandwidth

頻寬是指心智的容量Capacity,包括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兩種。

認知能力是我們解決問題,獲得資訊,邏輯推理相關的能力。執行控制力則是包括計劃,發起和抑制行動,控制衝動,處理多工以及自我監督的能力。這兩者相輔相成,是我們人類日常理性存在的兩大能力。

稀缺會直接減少頻寬,不是與生俱來的頻寬容量,而是減少其當下可用的容量。

我們很多人都會忙中出錯。例如急急忙忙趕場時,就會把行李忘記在出租車後備箱。這是因為被“管窺”的思維會聚焦在下一場活動,而頻寬不夠覆蓋到放進後備箱的行李。

又比如明天我們要交一份重要的報告,如下月的銷售預測。在綜合各個區域的資料時,很容易認定大家都採用了同樣的幣種,於是產生了錯誤。

書中描寫NASA火星探測器發射失敗的案例,就是不同部門分別是使用了公制和英制,導致反向推進器的速度達到設定速度的4。45倍(正好是公制和英制的換算係數)。

餘閒Slack

餘閒就是我們在擁有很大空間,不存在稀缺心態時的產物,也是我們在資源豐富時進行資源管理的特定方式。

偷得浮生半日閒,餘閒是我們日程表上的空白區域。說到這裡,我不禁看了看剛剛過去的一月份日程表,幾乎沒有空白。相信有不少朋友也擁有同樣飽滿的日曆。

忙碌的職場中人,通常見不得空白,甚至還要見縫插針,各種早餐會,午餐會安排得滿滿當當,只有忙碌能夠讓自己充實。

這個現象延伸到週末,尤其是職場中的父母。家有學童的一定深有感觸,忙於在各種補習班和興趣班間奔波,週而復始,始而復周。忙碌成為一種慣性,也就更沒有辦法擁有餘閒了。

所以,

稀缺的本質就是沒有餘閒。

假如螞蟻真的是一天到晚忙個不停,又怎麼還有時間去四處野餐呢?

——瑪麗德雷斯勒

綜上所云,忙者愈忙,就是我們掉入了稀缺陷阱,在享受一點點“專注紅利”的同時,深受“管窺”之失。忙碌讓我們降低正常的認知和控制力(頻寬),從而沒有機會構建餘閒,進入了忙者愈忙的迴圈。

【電影沙龍·活動回顧】讀《稀缺》,破解忙者愈忙迴圈的鑰匙!

02

如何破?

1. 平衡專注與管窺

既然我們明白稀缺同時具備積極一面和消極一面,那破解稀缺的訣竅就在於二者之間的平衡。

管窺會讓人如同井底之蛙,只會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從而忽略其它。比這還要嚴重的是,管窺會導致寅吃卯糧的“借用”行為。

就拿藥師說書每週一篇文章來說,要想滿足每週六上午十點的交付時間,如果到週五書還沒看完,那TGIF(感謝老天,週五啦)就會變成OMGIF(我的天吶,週五啦)!通常的解決辦法就是借用睡眠時間,從而佔用週六白天時間。

同時,由於專注紅利,每次在趕上截止日期後,人們大多是一種愉悅和享受的心情。這種心情會持續一段時間。如果太過於享受,就會喪失警惕,突然發現下一個截止日期又即將來臨。

要打破這樣的惡性迴圈,最好的方式是退後一步,讓自己不至於迷失在專注紅利中,也不至於沉迷於管窺之見。

權衡利弊,爭取主動。當然這平衡需要認知和執行頻寬來支撐。

2. 構建頻寬

很多忙碌了一天的職場人士,回到家後還會繼續工作。長此以往,他們會感覺精疲力竭,面對孩子和家人時會表現消極,甚至有時會把工作上的壓力轉移到他們身上。

由於我們把更多頻寬花在必須處理的工作上,我們沒有額外頻寬來保障和家人的高質量相處。實驗表明,長時間處於稀缺狀態(忙碌就是典型的時間稀缺狀態),不僅會變得更笨,也會讓人更衝動。

稀缺會形成頻寬負擔,而這就意味著,稀缺不僅會降低流體智力,而且會降低自我控制力。

我們可以對自身所處的環境設定“稀缺防禦”機制。例如在書房門上掛上“工作模式”和“空閒模式”的牌子,這樣鍛鍊自己在不同模式下的思維方式。

習慣是我們的第二自然。習慣的好處是減少大腦思考,直接採取行動。當然這需要我們養成好習慣。例如我一直推崇的戈爾維策的“執行意圖”方式,用“如果……就……”構建習慣,也是構建頻寬的方式。

3. 構建餘閒

磨刀不誤砍柴工。相對應於砍柴來說,磨刀就是構建餘閒的方式。

面對太多急需完成的事情,我們的第一反應是立即去做。因為總感覺只要做,總歸未來的工作會慢慢減少。殊不知,忙完這一陣,下一陣又迫不及待朝你飛奔過來。不能提高整體效率,身處稀缺陷阱的人永遠沒有脫身之日。

斯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按照重要和緊急程度,把事情分成四個象限。通常人們會花很多時間忙於第一象限(重要又緊急)事務,

而花時間在第二象限(重要不緊急)事務就是一種構建餘閒。

這樣會為將來的日曆上騰出不少空白。

當然,餘閒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保持一定的張力和放鬆平衡,才能勞逸結合。

真正有效率的勞動者,不會整天馬不停蹄地工作,而是閒庭信步般輕鬆愉悅地處理事務。

——亨利戴維梭羅

藥師說

這兩位作者,一個是行為經濟學領頭人,一位是心理學教授。他們對於貧窮和忙碌的洞見,的確讓人大開眼界。坦白說,由於學術性太強,這第一遍我讀得很痛苦。

現實生活中,稀缺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手機的儲存空間,例如書到用時方恨少,而這篇說書,本身就是“管窺”之見。本書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和例子,致力於解決全球貧困問題,個人覺得忙碌的問題更貼近自己的生活,所以選擇只聚焦於時間稀缺。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不管你是否善待它,時間總按照自己的節奏,一分一秒度過。稀缺的概念給我的最大啟發是,我們需要在時間充裕時構建餘閒,才不會在“死期到臨頭”時捉襟見肘,疲於應付。

我又一次想起那句臺詞:

“人生有兩件事,或忙於生,或忙於死。”

我還想起李宗盛的一句歌詞:

“忙是為了自己的理想,還是為了不讓別人失望。”

賦予我們的忙碌以意義,為重要的人和事分配自己的時間,希望每個人找到適合自己的那把破解忙者愈忙的鑰匙。

不要讓貧窮限制你的想象!

不要讓忙碌限制你的頻寬!

作者:

黃健(Jeffrey),

號藥師,璞值諮詢創始人,價值顧問。致力於發現、發展、發揮個人,團隊、組織的潛在價值,藥師說書主理人。本文轉載自公眾號藥師說書(ID:yaoshishuoshu),已獲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