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球鞋售後太難退換貨,得物APP獲“謹慎下單”評級

記者 | 羅盈盈

由於賣家無法直面商家和產品,電商領域一向是消費者投訴糾紛的高發地。

5月11日,國內電商消費調解平臺電訴寶釋出《2020年Q1中國電子商務使用者體驗與投訴監測報告》,整合了該平臺受理的全國319家電商使用者消費糾紛案例資料,並公佈一份零售電商平臺的消費評級榜。

透過反饋率、回覆時效和使用者滿意度等多項指標的綜合考核,這份榜單分為三個購買評級,分別是“建議下單”、“謹慎下單”和“不建議下單”。

其中,14家電商平臺獲得“建議下單”的最佳評級,8家存在一些消費糾紛問題的電商平臺獲得“謹慎下單”的評級。

值得注意的是,以二手球鞋交易為主的潮流電商平臺“得物APP”,綜合指數位於0。4-0。75之間,被評為“謹慎下單”,排在這份消費評級榜的第21位。

球鞋售後太難退換貨,得物APP獲“謹慎下單”評級

2020年Q1中國電子商務使用者體驗與投訴監測報告

該平臺受理的使用者維權案例顯示,得物APP存在退換貨難、售後服務、商品質量、霸王條款、發貨問題、客服問題、網路售假和退款問題等。

5月11日,對於此類消費者投訴的後續進展,介面新聞諮詢得物APP所屬的上海識裝資訊科技有限公司,截至發稿前暫未得到回覆。

北京大成(廣州)律師事務所律師伍俊鵬告知介面新聞,“得物APP屬於《電子商務法》規定的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若其明知或者應知賣家銷售的商品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要求,或有其他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行為,且平臺未採取必要措施的,平臺需依法與賣家承擔連帶責任。”

電訴寶的消費者報告中,列舉了兩個較為典型的投訴案例。

夏女士於2020年2月18日在得物APP上購買一雙Air Jordan MARS270白紫色款鞋子 ,該鞋價值909元,實付879元,後因收到鞋子有無法消除的劃痕和髒汙退貨,被要求自付運費寄回。

退貨收到退款後,夏女士於2月28日再次購買同款鞋子,實付829元。但她收到後發現,這是之前本人退貨的鞋子。因此,夏女士投訴該商家拿有瑕疵的商品交易,並且將退貨產品發給消費者。

另一個案例是,劉先生在2020年3月26日購買一雙New Balance倫納德籃球鞋。該消費者聲稱,穿著鞋子僅打一次籃球,鞋子就出現脫膠的現象。

劉先生要求退換貨時,平臺回覆稱,他們只是鑑定平臺,對鞋子的質量無法保證,只能自己去維修,並認為這種開膠是客戶使用不當造成的後果,不適用國家法律規定的三包政策。

伍俊鵬認為,以上兩個案例,得物APP都需要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

“根據得物APP使用者協議與買家須知的約定,得物為使用者提供商品查驗、包裝服務,對商品質量負有一定的查驗義務。從第二個案例看,如果買家購買的鞋子出現質量問題,而得物在查驗商品時沒有發現或者故意將該瑕疵商品發出,則違反與使用者之間的協議約定。”

目前,得物平臺需要向買賣雙方收取鑑別費等服務佣金,這也是其主要的盈利模式。

介面新聞就此諮詢得物APP客服,後者告知,服務費用主要包含技術服務費、打包費、查驗費、鑑別費和轉賬服務費。其中,技術服務費是抽取商品價格的5%,轉賬服務費則抽取1%的佣金。

球鞋售後太難退換貨,得物APP獲“謹慎下單”評級

得物APP客服提供的服務費用資訊

伍俊鵬還指出,以上兩個案例,若得物與商家之間存在故意串通、惡意宣傳或欺詐消費者等情形,除了應當對消費者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之外,有可能還需承擔相應的行政或刑事責任。

報告顯示,2020年Q1投訴得物APP的使用者主要集中地為江蘇省、浙江省、佔比皆為12。5%,其次,北京市、吉林省、四川省、山西省等佔比為6。25%。

在投訴得物APP的使用者中男生佔比為68。75%,女生佔比為31。25%——由於得物平臺以交易球鞋為主,男性使用者相對較多。

另外,使用者投訴得物APP的消費金額主要在1000-5000元、100-500元和500-1000元等三個區間,佔比分別為50%、25%和25%。

介面新聞查閱天眼查的資訊顯示,得物平臺歸屬於上海識裝資訊科技有限公司,至今完成三輪融資。投資方包括DST、虎撲體育、高榕資本、紅杉資本中國、普思資本以及動域資本。

2019年4月第三輪融資過後,得物的估值已達十億美元,進入獨角獸行列,目前是國內最大的球鞋轉賣平臺。

作為中間鑑定方和平臺方,得物將買賣雙方精準對接。買家拍下球鞋後,賣方需要自己發貨到得物平臺,經過鑑定後,再由得物寄送給買家。

據StockX的資料,2019年,全球二手運動鞋市場規模達到60億美元。

艾媒諮詢的報告顯示,從交易平臺數量和市場增速等指標看,全球二手鞋市場的發展動力保持強勁,潮流文化影響力仍在擴大。2025年全球運動鞋市場規模預計超過950億美元。

在球鞋市場持續火熱的背景下,得物成為受益的一方。實際上,該APP曾名為“毒”,2020年1月更名為“得物”,以此啟動品牌升級,擴充球鞋服裝之外的潮流品類。

但如今看來,在業務規模擴大的同時,如何提升消費者體驗和做好產品把關服務,仍是這家球鞋交易獨角獸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