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全球光汙染成倍增加,超過三分之一的人看不到銀河系

全球光汙染成倍增加,超過三分之一的人看不到銀河系

(新華社/圖)

在全球範圍內,由於城市化程序加快,夜晚變得更加明亮。無論我們的目光到達哪裡,都能看到不同型別的燈在貢獻光亮。不過科學家已經發現,出現在錯誤時間的光,或光的數量超過了人類所需就會引發光汙染。近年來,這種現象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而且由於LED(發光二極體)照明的普及,情況變得更糟。

2021年9月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在過去25年裡,全球光汙染至少增加了49%,這一數字僅包括透過衛星的可見光線,科學家估計,真正的增長可能要高得多——在全球範圍內增長率高達270%,某些嚴重的地區高達400%。

在人造光的時代之前,雲層掩蓋了來自星星的光。但現在,當雲層滾滾而來時,天空會變得更加明亮,可能會對動物和植物產生不利影響。

越來越亮的地球

光汙染的危害可能不像化學物質洩漏那樣直接,但它現在卻是地球上最慢性的環境干擾問題之一。

2016年,《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展示的人工天空亮度的世界地圖集顯示,全球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光汙染的天空下,超過三分之一的人看不到銀河系。2017年,同一本期刊上的另一項研究表明,在2012年至2016年期間,全球光汙染每年增加約2%。2021年9月,《遙感》(Remote Sensing)上發表的新研究再次重新整理了光汙染的增長速度。報告顯示,從1992年到2017年,全球衛星可觀測到的光發射的功率至少增加了49%,亞洲、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光汙染在持續增加並且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在惡化。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此次研究發現,在歐洲,衛星探測到的光線增加到2010年左右後趨於平穩,而在北美,它似乎在減少。這並非表明光汙染的問題在減少,而主要是由於人類用光向富含藍色的LED的轉變掩蓋了大多數地區的光汙染逐漸增加的事實。隨著技術的進步,LED推動了照明革命的發生,使個人消費者和整個城市的能源消耗大幅下降。而與之前的照明技術相比,LED會發出更多的藍光,但衛星感測器“看不到”這種藍光,因此此前的多項研究低估了人類光汙染的“排放水平”。這一次的研究考慮了LED的貢獻,結果發現,室外照明所釋放的能量以及由此產生的光汙染的實際增幅可能高達270%。

在過去的25年裡,向LED照明的過渡伴隨著全球光汙染的快速增加,如果不採取一致行動扭轉這一趨勢,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將會加速。當在過度照明區域,如果沒有適當的遮蔽,這些更亮的燈泡會向各個方向投下大量浪費的光。更重要的是,路燈中常見的白色LED發出的藍光波長會在大氣中來回反射,可能會增加天空的亮度,而這些波長對動物(包括人類)的影響比光譜中其他部分發出的光更顯著。

難以忽視的影響

晝夜節律的轉換影響著生物體的生理過程,電燈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光汙染對環境中植物和動物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為人所知。

光汙染會直接影響動物的遷徙、繁殖、狩獵和餵養等行為。其中研究最充分的例子是海龜。在人類發明電燈之前,反射在海洋上的星光是海灘上最亮的東西,所以海龜幼崽會本能地朝最亮的光源前進。但隨著夜晚沿海城市明亮燈光的照射,剛孵化出來的小海龜變得困惑和迷失方向,朝著城市而不是大海前進,最後因脫水或者成為其他捕食者的獵物而喪命,僅在佛羅里達州每年的孵化損失就有數十萬只。候鳥和夜行鳥利用月亮、星星和落日的光線為它們一年兩次的遷徙導航。光汙染隱藏了它們所有的導航工具。每年都有數百萬只鳥撞上發光的建築物喪命。大量昆蟲是鳥類和其他動物的主要食物來源,它們也會被人造光源吸引,飛蛾撲火般衝上去,這會讓許多鳥類面臨斷糧的危機,因此現在許多城市都採取了“熄燈”計劃,即在鳥類遷徙期間關閉建築燈。

夜晚的燈光可能還會影響整個植物和傳粉者的活動網路。2017年研究人員在遠離城市街道的瑞士偏遠草地上安裝了路燈,以模擬人工光汙染的影響。他們在《自然》(Nature)上發表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在夜間有燈光的田野裡,花的夜間訪客比在黑暗草地上的花少62%。在試驗田裡,夜間授粉不僅僅是幾種特殊的愛蛾植物的活動。花朵為各種各樣的夜間訪客提供了食物,同時也吸引了各種各樣的日間傳粉者。如果白天的昆蟲不能彌補夜間的損失,那麼夜間照明的植物比在自然黑暗的地方的同類植物產生的種子將會少13%。

對於人類而言,夜間的光線會干擾睡眠,擾亂晝夜節律。晝夜節律是人體內部24小時的生物鐘,指導人類的晝夜活動,影響幾乎所有的生理過程,其中褪黑激素的產生尤為重要。褪黑激素通常在日落時開始上升,在午夜左右達到頂峰,釋放一系列反應,調節睡眠-覺醒週期,降低體溫,減緩新陳代謝,增加瘦素。無論是電腦螢幕,明亮的浴室燈光,還是刺眼的街燈,室內外的電燈都會阻礙褪黑激素的正常分泌,從而干擾晝夜節律。肥胖是光線干擾我們夜間生理機能的後果之一,因為它可能與瘦素水平持續偏低有關。根據2013年發表在《美國預防醫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上的研究,低褪黑激素水平和晝夜節律紊亂也被認為是心臟病、糖尿病、抑鬱症和癌症——尤其是乳腺癌——的致病因素。2016年,美國醫學協會對科學家們獲得的越來越多的光汙染損害人類健康的證據做出了迴應,表明強烈的LED對人類健康有害,建議社群更換路燈,以“最小化和控制富含藍光的環境照明”。

如果說燈泡也有黑暗的一面,那就是它們偷走了夜晚。人類傾倒在環境中的多餘光線傷害了生命週期依賴於黑暗的動物,正在危害整個生態系統,當然也包括我們自己。

南方週末特約撰稿 祝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