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致敬!黃旭華院士捐出1100萬獎金,做了這件大事

10月29日,“黃旭華院士捐出1100萬獎金”在網上引發廣泛關注。

據“湖北釋出”微信公號訊息,10月28日,黃旭華科技創新獎勵基金捐贈儀式在中國船舶七一九所舉行。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向七一九所捐贈1100萬元個人所獲獎金作為科技創新獎勵基金,以激勵更多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目前,黃旭華已將個人所獲得的各級各類獎項獎金逾2000萬元幾乎全部捐獻出來。“我的捐贈,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起到‘種子’的作用,引起社會的響應,讓更多的人都來關注、關心、支援科研、教育和科普事業。”黃旭華說。

致敬!黃旭華院士捐出1100萬獎金,做了這件大事

捐贈儀式(圖源:湖北釋出)

捐獻幾乎所有獎金,用於科研、教育、科普

黃旭華,1926年3月出生於廣東省汕尾市,1949年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造船系船舶製造專業。

作為我國核潛艇事業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黃旭華畢生致力於我國核潛艇事業的開拓與發展,先後擔任我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副總設計師和總設計師,成功研製了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為我國海基核力量實現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跨越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黃旭華於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先後獲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敬業奉獻類獎項等榮譽。他還是2019年“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並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據報道,黃旭華在領完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後,就已開始考慮這筆800萬元的獎金該如何更好地使用。

黃旭華曾說:“核潛艇是在黨和政府的支援下,全國2000多個科研院所、工廠和高校大協作的結果,榮譽屬於大家。飲水思源,這筆錢應該回報社會。”

2020年夏天,七一九所工作人員劉軍青突然收到黃老給她的一張清單,上面親筆列明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捐贈的單位和數目。黃旭華說:“獎金的使用大致分三個方向,捐贈給科研、教育、科普事業。”

事實上,黃旭華的所有捐贈幾乎都用於了這3個方向。

據瞭解,最新捐贈的1100萬元獎金,七一九所將遵照黃旭華本人意願,設立“黃旭華科技創新獎勵基金”,制定《黃旭華科技創新獎勵基金管理辦法》,併成立相應的管理組織機構。該獎勵基金每兩年評選一次,用於獎勵為推動裝備研製事業創新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科研人員。

致敬!黃旭華院士捐出1100萬獎金,做了這件大事

黃旭華(圖源:湖北釋出)

此外,為支援教育事業發展,黃旭華給自己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學、桂林中學等捐款或設立基金。

為支援科普事業,他還向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科協分別捐款。今年8月,“武漢科普發展公益基金”成立,黃旭華捐款100萬元。這是當時剛成立不久的“武漢科普發展公益基金”收到的第一筆捐款。

靠算盤打出關鍵資料

2014年初,黃旭華當選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詞這樣寫道:“在驚濤駭浪的孤島,他埋下頭,甘心做沉默的砥柱;在一窮二白的年代,他挺起胸,成為國家最大的財富。他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潛艇,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

1958年,作為國家最高機密的中國核潛艇工程正式立項。時年34歲的黃旭華被秘密召集到北京,成為“核潛艇總體設計組”最早的29人之一。

1965年春,“中國核潛艇總體研究設計所”在渤海灣的一個荒島成立。隨著我國核潛艇研製的正式啟動,黃旭華也開始了他的荒島人生。

在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研製的每一個環節,幾乎都是一次挑戰。當時沒有電腦,所有資料只能靠算盤和計算尺。常常為了一個數據,他們會日夜不停地計算,爭分奪秒。黃旭華笑言: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關鍵資料,大部分都出自他的那把算盤。

終於,在黃旭華和所有工程師的共同努力下,1970年,中國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下水。

1974年,八一建軍節,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被命名為“長征一號”,正式列入海軍戰鬥序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同時創造了核潛艇研製速度最快的紀錄——上馬三年後開工、開工兩年後下水、下水五年後交付海軍。

用“三面鏡子”勉勵年輕人

在投身核潛艇事業的三十餘年中,黃旭華一直沒有向父母透露他在哪個單位做什麼工作。而這期間,他沒能回去探望病重的父親和二哥,成為一生無法彌補的遺憾。

從1957年元旦離開廣東老家,直到1986年,在離家30年後,黃旭華第一次回到老家,才見到93歲的老母親。他曾說:“人們常說忠孝不能雙全,我說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深潛”一生,科研報國。黃旭華說,他最希望年輕人記住一句話——愛國主義,就是把自己的人生志願同國家命運結合在一起,有這一點就夠了。

黃旭華常用“三面鏡子”來勉勵年輕人:一是放大鏡——跟蹤追尋有效線索;二是顯微鏡——看清內容和實質性;三是照妖鏡——去偽存真,為我所用。

直到90多歲高齡,黃旭華還在堅持工作。

2018年的一篇報道寫道,黃旭華儘管有隻耳朵已聽不太清,但腿腳還算利索。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19研究所名譽所長,他仍堅持每天從家屬樓走到研究所的辦公室,整理整理材料,必要時幫後輩出出主意。

參考資料:

http://www。wenming。cn/dfcz/hb_1679/202109/t20210910_6171058。shtml

http://www。xinhuanet。com/2021-08/03/c_1127726675。htm

http://www。cssc。net。cn/n129/n1389/n1392/index。html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8/07-04/8556047。shtml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0/1/352770。shtm?id=352770

本文來自“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