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思維模型20:結構洞—競爭的社會結構

羅納德·伯特(Burt)是芝加哥Booth商學院社會學和戰略學教授,是美國社會網路和社會資本研究的代表人物。1992年出版的《結構洞:競爭的社會結構》一書,是對網路分析的經典貢獻之一。伯特認為經濟中的人們都是置身於一定的競爭場域中的,而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成功的標準就是獲得較大利潤。按照公認的"市場生產函式"來看,就是:利潤=投入×回報率。例如你投資100萬,回報率是10%,利潤就是10萬。

參與競爭的玩家至少攜帶三種資本入場:

思維模型20:結構洞—競爭的社會結構

1、

金融資本

包括現金、銀行存款、信貸渠道等;

2、

人力資本

即你本身的素質,包括健康、智慧、情商和相貌,以及你自己透過教育和學習掌握的特殊技能(例如多國語言、演講、思維方法等),使得你在某些工作上勝過別人;

3、

社會資本

即與其它玩家的關係,通俗的講就是你人脈關係,可以調動的人脈資源。你可以透過你的朋友、同事以及你認識的人獲得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機會。

例如你準備創辦一家諮詢公司,馬上獲得了朋友的投資100萬的金融資本,和一幫追隨者的人力資本。

每個人的社會資本彙集成企業的社會資本,有的人提供高質量的諮詢服務,有的人負責拓展客戶。

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完全或部分的被個體所擁有,法律具有物主身份,典型個體是一個自然人或者一個公司。而社會資本是虛擬的,它由關係的雙方共同擁有,沒有任何一個玩家可以獨自佔有社會資本,在一對關係中,如果你或者你夥伴退出,你們之間的聯結,包含的社會資本就會消失。

在一個不完全競爭的市場裡,社會資本顯得尤為重要,你可以投資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職業經理人或者行業專家,你也可以投資自己成為一個擁有社會資本的資深玩家,你可以比別人獲得更多的資訊和機會來獲得一個專案,和擁有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的人一樣重要。產品的同質化競爭非常激烈,因為很多人都擁有了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而社會資本是相對稀缺的,所以很多專案都需要強大的社會資本才能夠拿下,因為客戶在選擇的時候,如果產品服務都差不多,當然選擇和自己關係緊密的,自己放心的諮詢公司合作。

在Burt看來,

市場博弈的參與者都是攜帶著這三種資本進入競爭場域的,社會資本雖然最容易受到忽略,但它卻是決定競爭成敗的關鍵因素

Burt將參與者如何在競爭場域獲取競爭優勢作為研究出發點,提出競爭場域的社會結構是決定其投資回報率的關鍵因素。然而同質的、重複的網路並不會帶來社會資本的增加,結構洞理論應運而生。

1

什麼是結構洞?

社會網路中某個或某些個體和有些個體發生直接聯絡,但與有些個體不發生直接聯絡、無直接或關係間斷的現象,從網路整體看好像是網路結構中出現了洞穴。

Burt稱這種關係稠密地帶之間的稀疏地段為結構洞,並將填補結構洞的行為稱為搭橋。

下面將用4個行動者A、B、C、D所形成的A的個人人際網路來說明結構洞。

思維模型20:結構洞—競爭的社會結構

上圖中A具有3個結構洞BC、BD、CD,因為B、C、D三個行動者之間沒有聯絡,只有行動者A同時與這3個行動者有聯絡。相對於其他3個人,行動者A明顯具有競爭優勢,他處於中心位置,最有可能接近網路中所有資源,另3個行動者則必須透過他才能與對方發生聯絡。

Burt認為,在較複雜的關係網路中,透過與分散的、非重複的一組組聯結點聯絡佔據中心位置的結點者擁有更多的網路資源,控制著與其他結點之間的資源流動,使其處於更有權力的位置。由於這些資源是非重複性的,它更有利於行動者目標的實現,這樣佔據或接近更多的結構洞有利於自己的成功。

思維模型20:結構洞—競爭的社會結構

上圖實際是一個封閉的網路,網路中每個個體所獲得的資訊基本上是對等的、重複的,故不存在結構洞。

2

結構洞的判斷

判斷結構洞是否存在有兩個標準:

凝聚力和結構等位

結構洞存在於這兩個條件都缺失的地方。符合這兩個標準中的任意一個,則可表明結構洞不存在。

1、凝聚力

網路中每個參與者之間都存在強關係即直接聯絡,因此透過結識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獲取相同的資訊和網路利益。

例如:你認識並熟悉比爾蓋茨的三個子女,那三個子女之間是強關係,在你們四個人之間就沒有結構洞,因為

凝聚力越強,越沒有結構洞

思維模型20:結構洞—競爭的社會結構

2、結構等位

指網路中的兩個參與者同時擁有相同的第三方作為聯絡人,那麼他們在結構上處於同等位置。

思維模型20:結構洞—競爭的社會結構

兩個人由於聯絡著一組相同的人而在結構地位上是對等的,無論他們之間是否有直接聯絡,從資訊流程看,他們通向同樣的資訊來源,因此,這兩個聯絡人也是冗餘性

例如:你認識張三、李四、王五三個人,他們每個人都認識比爾蓋茨的子女,那麼這三個人在結構地位上是對等的。因為我要想認識比爾蓋茨的子女,張三李四王五隨便找一個人就可以認識,所以沒有結構洞。

3

結構洞的競爭優勢

當網路中兩個聯絡人需要聯絡而沒有直接聯絡時,一個結構洞就存在了。由於構成雙邊關係的個體常常共享利益、財富、權力和價值等等,結構洞少的自我封閉的網路只能提供重複的資源。富裕的結構洞將提供給個體更多資源以及更快地接觸資源,並因此控制資源和產出和職業機會的優先獲取權。佔據結構洞位置的個體可以獲得更多更新的非重複資訊,並具有保持資訊和控制資訊兩大優勢:

資訊利益和控制利益。

資訊利益透過三種形式來實現:

通路

:指一個人能獲得更多的資訊通路,可以更早的獲得有價值的資訊。

先機

:確認獲得資訊的基礎上透過個人接觸先於他人。

舉薦

: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由於被推薦而獲得機會。

控制利益:指第三者居中搭橋時,可以決定優先照顧哪一方的利益。

思維模型20:結構洞—競爭的社會結構

舉一個例子。

Steven剛剛買了一套房子,他嘗試著向銀行借貸付款。可是當地的四家銀行都拒絕了他的借貸請求。無奈之下,他親自拜訪各家銀行行長,對他們說,如果對方願意借貸1/4的款項,那麼另外三家銀行將願意借貸剩餘的3/4款項。最終當地的四家銀行都答應了Steven借貸請求。

這就是一個利用結構洞達成協議的案例。在這個案例中,Steven找到了一個結構洞,他創造了與四家銀行的口頭虛擬協議,以此為資訊,要求落實借貸,最終獲得了成功,但如果這四家銀行之間是強關係,或許這種巧妙的機會就不會存在了。

還有一個虛構的故事:

有一對窮父子,一天,父親對兒子說兒子,你已經長大了,該娶媳婦了我給你找個老婆吧?兒子說:我不要。父親又說可她是比爾.蓋茨的女兒。兒子聽了說:好吧。第二天,這位父親找到了比爾.蓋茨並對他說:尊敬的比爾.蓋茨先生,我給你找了位女婿。比爾.蓋茨說:想做我女婿的不勝列舉呢我不需要。父親說:可這個人是世界銀行的副總裁呢!比爾.蓋茨聽後說:那好吧。

又過了一天,這位父親又去找世界銀行總裁說:尊敬的總裁,我給您找了位副總裁。銀行總裁說:我們這裡已經這麼多銀行副總裁,沒有必要再多招一個了。父親說可我為您找的這個人是比爾.蓋茨的女婿呢。銀行總裁聽了後想了想,能做比爾.蓋茨的女婿一定很有能力,於是同意了這位父親的要求。於是這位窮父親的兒子既順利地做了比爾.蓋茨的女婿也當上了世界銀行總裁.

這位父親利用結構洞,成功聯結了比爾蓋茨和世界銀行,自己獲得額外收益,但要保證比爾蓋茨和世界銀行總裁不認識,不然就沒有了結構洞。

4

結構洞的最佳化

最佳化結構洞目的就是在網路規模和多樣性之間尋求平衡,因為結構洞的數量會隨著網路規模的擴大而增加,而這些正是通向資訊利益的要塞。

最佳化的原則有兩個:效率和效能

1、效率

透過最最佳化網路中的非冗餘聯絡人的數量來最最佳化每個聯絡人結構洞產出。

假若兩個網路規模一樣,那麼存在更多非冗餘聯絡人的網路將提供更多的利益。

應該使每一位初級聯絡人可以接觸到的非冗餘聯絡人數量最大化,將時間和精力都投入擁有非冗餘聯絡人的初級聯絡人的培養上。

思維模型20:結構洞—競爭的社會結構

2、效能

關注所有初級聯絡人所接觸到的非冗餘聯絡人的總人數,

也即網路的總產出,使得網路擁有較大的規模並且關係具有多樣性。

思維模型20:結構洞—競爭的社會結構

結構自主性:

當某參與者自己的一端關係中沒有結構洞,而他人卻被結構洞所包圍時,他就可以利用別人網路結構中的結構洞謀取資訊和控制收益。參與者的此種狀態被Burt稱為“結構自主性”。

因為,如果結構洞是出現在參與者自己的一方,那麼,此結構洞的存在對於參與者就無任何競爭優勢,反而會帶來競爭劣勢,因為結構洞所帶來的資訊和控制收益全部為另一方所佔有。說通俗一點,

競爭場域中最重要的策略是自己一方無懈可擊,而對方漏洞百出,從鑽對方的空子中獲得收益

5

結構洞的應用

、企業在市場中應用

在宏觀層次上,伯特利用美國商務部自1963年以來所提供的二手資料,對美國77個生產市場進行分析。結果表明,邊際利潤隨著廠商之間結構洞的缺乏而上升,隨著原料供應者與顧客之間結構洞的缺乏而下降。這表明了市場是由結構洞所形塑的,主要供應商和顧客的網路關係決定了參與者(廠商)的利潤。正是網路和位置創造了博弈各方的競爭結果,佔有更多結構洞的企業,自主性強,能更好地獲得資訊和控制優勢,比自主性差的企業獲得更多的利潤收益。

案例1:房產中介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必須填補買房者和賣房者之間的結構洞,所以不斷的開店,銷售人員不斷的開發新的房源,並且和客戶簽訂獨家代理協議,佔據更多的結構洞,進而獲得更多的利益。

案例2:民間借貸,中國農村是一種高度互識性社會,人與人之間或家庭之間存在較為穩定、持久、複雜、多樣的社會關係網路,民間借貸就是根植於這種社會網路之中。在農村民間借貸活動中,借貸人與放貸人如果認識,關係也不錯,那麼借貸行為就可以直接完成,但借貸雙方是陌生人相互不熟悉,這樣就出現了結構洞,那麼此時就需要一箇中間人,這個中間人就起著“搭橋”的作用。在社會中出現了很多這樣的民間借貸公司,就是佔據了一個結構洞。

、個人在職場晉升中應用

結構洞的富裕程度會直接影響到員工的內部競爭和晉升問題。有研究表明個人佔有的結構洞越多則越可能被提升。

以工程師為樣本的研究發現,員工每增加一個標準單位聯絡人;

如該聯絡人和員工不同組織,員工的績效評價會提高20%,

如該聯絡人是在不同地域辦公的同事,該員工的績效評價提高28%;

如該聯絡人和員工在同公司但不同部門,該員工的績效評價將會提高24%;

如該聯絡人比該員工的層級更高,則績效評價將提高10%。

佔有結構洞的人是壟斷者,處於關係資源網的中心位置,佔有明顯的資訊優勢和控制優勢,總體上,有較多結構洞的經理往往會被提升得更快,能更早地得到當前的級別。

思維模型20:結構洞—競爭的社會結構

、人際關係拓展上的應用

一般中國人會把關係依親疏遠近分成三種類型,家人關係、熟人關係、生人關係。家人關係講責任,熟人關係講人情,生人關係講利害。

家人關係

一切以責任為中心

,每個人要滿足圈子內成員的需求,家人關係是非常緊密的關係。

熟人關係

適用的是

人情原則

,其關係運作在情感性行為的修飾之下,進行著高強度的社會交換,在交換雙方心裡都有一本“人情賬”給的人不能說,受的人不能忘,在持續交換的施與受中,信任不斷加強,社會交換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加深,合作也越來越緊密。

生人關係講求利害原則

,講求理性計算、討價還價、試圖使個人利益最大化的關係圈,進行交換的雙方講求公平對等和符合預期。生人之間是弱關係,格蘭諾維特有關“弱關係的力量”的假設是:弱關係促成了不同群之間的資訊流動。弱關係傳播了人們原本不太可能看到的資訊。由一個人的弱關係分享的資訊此後不太可能被侷限於小範圍內。

因此,看到一個弱關係分享的內容,會導致一個人分享該資訊的可能性增加近10倍。相比而言,由強關係分享的內容則只會增加6倍。簡而言之,弱關係最有可能向好友提供一些他們原本難以獲取的資訊。所以

尋找生人之間的結構洞並進行佔據,你將獲得資訊利益和控制利益。

總結

在一個複雜的社會競爭裡面,每個玩家都擁有自己資本,不管是政治領域、經濟領域、社會領域,競爭越來越激烈,而擁有強大的社會資本的人會佔據更多的結構洞,會比普通人獲得更多更快更早的資訊,享受更多的資訊利益和控制利益,所以作為一名玩家,應該去尋找更多的結構洞並進行佔據,同時為了提高效率和效能,有不斷的最佳化結構洞,這樣才能保證您具備持續的競爭力。

思維模型20:結構洞—競爭的社會結構

參考文獻:

從社會網路的洞中獲利——伯特的結構洞理論評析  白小瑜

中國人的社會行為與關係網路特質——李智超 羅家德

結構洞:關係的制勝點——陳婷婷

結構洞 ——伯特 上海人民出版社

THE END

知識讓人更自由,

構建智慧演算法,

擁有智慧大腦!

-聶老師

覺得好看,就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