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被李想怒懟“騙子”的團車,邀請了李想參加產品釋出會

週末李想怒懟團車上了熱搜,不久後團車CEO聞偉在微博也迴應了李想——“誰也別把自己當先知,也別成為自己最記恨的那撥人”。

本週二這場罵仗有了續集,聞偉在微博給李想發了一張正兒八經的邀請函,邀請李想參加團車首場產品釋出會,讓人感覺格局一下打開了。

被李想怒懟“騙子”的團車,邀請了李想參加產品釋出會

類似事情2年前就上演過,那時候車評人38號不看好一眾造車新勢力,李想也非常誠懇地邀請了38號參觀公司,並同意將38號列在理想ONE的首批交付名單裡。一樣的故事,只是李想的角色調換了一下。

團車是在2021年年底官宣了造車,從造車前的業務來看,團車和理想(汽車之家)、蔚來(易車)堪稱“近親”,都出身於汽車電商賽道。

既然本是同根生,李想為什麼煎地這麼著急呢?據悉雙方創始人之間此前並無過節,李想之所以炮轟,主要是基於團車上週媒體溝通會上釋放的資訊,覺得團車造車不夠靠譜。團車對外釋放了哪些資訊呢?

現在入場造車還有機會麼?

首先是造車的原因。聞偉表示,團車其實一直在等一個進入造車賽道的機會,現在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了,而且由於不同時間點入場造車的大環境都不一樣,因此團車不會走和蔚小理一樣的路。

其實不光是聞偉,此前李一男在NIUTRON首場媒體溝通會上也表示,現在是造車不錯的時間視窗。這背後的原因主要有三個,首先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隨著特理蔚鵬前幾年的艱苦奮鬥,現在公眾對新能源車的接受程度也更高了,銷量節節攀升。而隨著銷量的攀升,充電基建也能越來越完善。

其次是技術方向穩定了。只有當技術方向穩定下來,試錯成本才夠低,適合全力出擊。現階段三電技術,補能方案,產品側重點,這些都已經被前人一個個試出來了標準答案。理想蔚來創業的時候是閉卷考試,可是到了今天入場就已經是開卷考試了。

被李想怒懟“騙子”的團車,邀請了李想參加產品釋出會

最後是供應鏈繁榮。現在市面上僅是能提供Pilot領航輔助駕駛功能解決方案的公司,就大概有10多家,而能做智慧座艙OS的企業,也有足夠多的選擇。智慧化的研發能力已經不在是制約造車的門檻。

當然作為後發者也會面臨更大的壓力,聞偉表示今天的環境相對於蔚來啟動的初期,融資更難,時間業更為緊迫。

總結而言,造車門檻確實降低了,這條路也更好走了。而團車的優勢在於已經有了從一線到縣城的線下經銷網路,是帶著完整的賣車渠道入場的。等著經銷網路被廠家的直營體系一步步蠶食,還不如主動出擊去造車。

一隻神秘的造車團隊

團車造車是與一隻外來團隊合作的,據聞偉介紹,這支團隊有100多人,他們中的大多有超過20年的從業經驗,背後也都有強大的資源做支撐。這支團隊會是造車團隊的核心成員,肩負起造車專案從設計到生產的全流程,而團車過去的團隊將負責品牌、市場、營銷、使用者運營等工作。

關於這隻團隊的背景,目前還顯得非常神秘,並非來自某家成熟的主機廠,也不是接手某倒閉的新勢力。

但是他們都身懷絕活,網友甚至戲稱這隻團隊人均愛迪生。因為據聞偉的表述,這隻團隊有做過2000萬的車,100萬的車,也可以做5萬以下的車,開發一款新車的專案週期能壓縮在18到24個月,而且打造出首款車型的費用大概是一般造車新勢力的幾分之一。

這也是李想Diss的點,是在於懷疑這種無所不能的團隊。但就團車而言,這個階段想進來造車,資源整合無疑是最好的選擇。透過整合一直成熟完整的團隊,可以降低整體的人力成本,還可以加快產品的進度。如果從0到1搭建體系再去從0到1研發造車,對團車而言,就錯過了時間視窗。

被李想怒懟“騙子”的團車,邀請了李想參加產品釋出會

正因為是整合了這隻神秘的團隊,團車的速度確實很快,計劃未來三年打算出兩款車。首款車型在今年暑期之後就能上市並接受預定,2023年開始交付,預計售價會在10-20萬元之間。

在生產環節,團車目前已經和某些地方政府接觸,討論使用國內的一些閒置產線。但同時代工和自建產能的路線也在同步考慮中,目前還沒有定下來。

聞偉在媒體溝通會上,反覆強調他對於造車時充滿敬畏的,是和管理層和股東,經過反覆討論反覆推演才做出的決定。我們也希望團車確實是考慮清楚才入場的新玩家,能夠帶來對產品對使用者體驗新的思考。對消費者而言,能有新的品牌出現,除非它是曇花一現,否則多個選擇就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