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明朝三元及第有哪些人?其中一人被公認,另兩人爭議極大

自隋唐採用科舉選才制度之後,不同身份與地位的人終於相同可以改變自己和家族命運的機會,不過,科舉考試製度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完善過程,甚至在元朝時期還中斷過一段時間,直到明朝統治天下之後,科舉考試才形成了最為正規的考試程式。明朝是一個非常重視科舉考試的朝代,絕大部分人想要做官都必須參加科舉考試,想要在眾多考生中脫穎而出,非常不容易,進士及第更是一個人走向人生巔峰的時候,而想要在鄉試、會試、廷試中取得三元及第好成績,則更是舉世矚目。不過儘管這樣困難,依舊有人做好,光是明朝都不僅僅出現一個這樣的人。

明朝三元及第有哪些人?其中一人被公認,另兩人爭議極大

要說明朝三元及第的人,咱們先來說一說什麼是三元。明朝科舉制度規定,每三年舉行一次科舉考試,參考學子必須先透過本省的鄉試,透過考試的人被稱作“舉人”,舉人們在鄉試第二年必須前往京城參加由禮部組織的會試,透過會試考試的人被稱作“貢士”,貢士們最後需要參見由皇帝親自在朝堂上主持的殿試,透過殿試考試的人被稱作“進士”。鄉試考試第一名叫做“解元”,會試第一名是“會元”,而殿試第一名就是人盡皆知的“狀元”,能在三次考試中均取得第一名的就是“三元及第”。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三個明朝“三元及第”的人,這三人中,其中一人被公眾承認,另兩人則是爭議極大。商輅,浙江淳安人,明宣宗宣德十年中浙江省鄉試第一,帶著連中三元抱負的他卻被現實狠狠地打了耳光——會試落榜的。很多人可能會因此消極,而他卻選擇繼續埋頭苦讀,十年內都再也沒有參加科舉考試,明英宗正統十年,他參加會試,輕鬆摘得第一名,在隨後的殿試中,他沉著冷靜答題,贏得了明英宗的讚許,被點為第一名,成為明朝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爭議的“連中三元”之人,《明史》中更是直言,他就是明朝歷史中唯一一個“三元及第”的人,“商輅,字弘載,淳安人。舉鄉試第一。正統十年,會試、殿試皆第一。終明之世,三試第一者,輅一人而已”。

明朝三元及第有哪些人?其中一人被公認,另兩人爭議極大

在安徽池州,有這樣一個明朝人的傳奇人物——黃觀,在關於他的眾多故事當中,就有一個關於他“連中六首”的故事,“連中六首”比“連中三元”牛多了,畢竟“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連中六首”意味著不僅僅要在鄉試、會試、殿試中取得第一名,還要在鄉試之前的三次考試取得第一名,這三次考試分別是:縣試(由縣令主持的考試,透過才能取得府試資格)、府試(由知府主持的考試,透過才能取得)、院試(由學政主持,通過了才能參加鄉試)。在不少前人或者今人的著作中,都認可他連中三元,而《明史》中卻僅僅記載他是會試和殿試第一名,並未提及他是鄉試第一名,而有人認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事情,可能是因為他是朱允炆信任的臣子,並且寧願投水自殺,也不認同朱棣是皇帝,而這也就惹怒了朱棣,刪除了《明太祖實錄》中很多與黃觀有關的記載,留給世人一個爭論。除了前面提到了的商輅與黃觀,還有一個人也被一些作品認為是“三元及第”的人——王名世,這個人與商輅、黃觀不同,他參加的是武舉考試。武舉考試最初是唐朝設立用來選拔武者的考試,明朝時期武舉考試與科舉類似,王名世在明萬曆二十五年中武舉解元,萬曆二十六年武舉會試奪魁,連中狀元,是武舉考試中的“連中三元”,溫州城內曾經建有“三元坊”以為紀念。不過他的“三元及第”爭議一直比較大,一來是我們通常說的“三元及第”都是指文化考試,二來武舉沒有殿試,會試第一名會元也就是狀元,不少人覺得他只能算是連中二元。

明朝三元及第有哪些人?其中一人被公認,另兩人爭議極大

不管怎麼說,能夠考中狀元的人都是實力不俗,況且這三人在歷史上的名聲並不差,只是他們的人生因為一些選擇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商輅反對西廠王直,上書不被明憲宗搭理後,他辭官回鄉,閒居到死;黃觀不認同朱棣,選擇投水自盡;王名世在錦衣衛效力,精通經史,工詩善書,只是後來捲入妖書案中。參考資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