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孩子越辛苦,越要學“國學”,原因是……

孩子越辛苦,越要學“國學”,原因是……

孩子越辛苦,越要學“國學”,原因是……

昨天,和老朋友聊了聊,向她請教教改之後,如何上好一堂課,尤其是請教新環境下,如何做國學教育。

有人否定“國學”的存在,暫且迴避,不爭不辯,這裡僅僅是基於“存在”的前提,說說“國學”和孩子。

她很有才華,也極有個性,二十多年了,談及教師、教育,差不多還是當年的話風。溝通完後,我泡了杯霍山野茶,重新思考一個問題:孩子,為什麼要學“國學”?或者說,學“國學”,究竟“學”什麼?!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不厭其煩地想一個問題:教育孩子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分數名次?

優秀卓越?

功名利祿?

……

必須清楚——

分數名次,只是順帶的結果;

優秀卓越,只是順帶的結果;

功名利祿,只是順帶的結果……

若要把不能掌控的“結果”,當作教育的目的,必然會導致擔心、迷茫,甚至是心塞、抓狂,也即“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清楚了這個,再看教育孩子的目的,應該是——

幫助他們能夠在這個世界上,與自己和諧相處,進而與身邊的人和諧相處,乃至與整個外在的世界和諧相處,有比較合適的機會、有相對充裕的時間、有充沛持續的精力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快快樂樂地生活。

我在課堂上講過一個專題:分數,從哪裡來?

我講了“半個聖人”曾國藩的例子,也講了凡夫俗子的例子,比如我自己,就是想表明分數是順帶的結果,平日裡用心苦讀、用心反思、用心總結就夠了!壓根不要去過分憂慮分數!即使擔心了,也沒用,甚至有副作用!也就是“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換言之,我不否定分數的重要性,否則,我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我能夠在這裡寫自己的心得,能夠給老闆們或孩子們講國學,和二十多年前的“分數”是分不開的,更離不開小學、中學和大學老師的悉心教誨!

我是反對不顧實際地追求分數,也反對把分數當作唯一的目標去“死死追求”,甚至忘記了分數的意義、生活的意義乃至生命的意義。

所以,國學教育就要——

立足當下,深挖經典,旁徵博引,力求從這個角度在孩子們的心中埋下種子,讓孩子漸漸看懂分數,漸漸看懂自己,漸漸看懂自己要什麼,從而漸漸看懂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關係”。

比如,《論語》裡有很多關於“邦有道”“邦無道”的論述,對孩子一生的處世都很有幫助;《大學》裡有明確的修身方法,雖很難做到“止於至善”,但至少可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中庸》《論語》《大學》《孟子》合在一起,就能引導孩子從深層次處理好“義”和“利”的問題,也就順帶做到了“慎獨”,避開了“罟擭陷阱”,多一份平安和保障。

但是,這個說法比較“虛”,至少一部分忙碌的人,或來不及思考人生的人,會這樣認為。

那麼,孩子究竟是為什麼學“國學”?

至少可以漸漸知道學習的重要性,畢竟生而知之者甚少,學而知之者、困而學之者居多,“困而不學”就“危險”了;同時,也能漸漸掌握學習的方法。

比如,眾所周知的“學而時習之”,我經常和孩子們說,真正做到這一點,每個人的成績都會有明顯進步,甚至超乎自己的想象。

再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十五個字,真正做到,長期堅持,必然在某一方面獲得些許成績;若能做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更是無可限量!

我自己就天生愚笨,尤其是在市場上,對很多事情的反應都很慢,但好在喜歡思考、喜歡總結,並且跟著實踐的步子,不停地做記錄,不停地作對比,雖無“日日不斷之功”,卻也憑著“月月不斷之功”,用十餘年時間完成《茶商八部》系列八本書的創作,而對於詩集《回家三部曲》的創作,我估計至少要三十年,如今已寫了二十多年,才有了第二部《聽見回家的聲音》。

國學經典裡有很多學習方法,理解了、踐行了,對孩子提高成績非常有幫助,也許這個說法才是“實”的。

當然,我們都明白,“虛”“實”是相對的,如今的孩子們的確非常辛苦,比我們當年辛苦很多。但,越是辛苦,越要學國學,明白一些“大道”,畢竟我們都愛孩子,畢竟“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那就大人先明白一點,然後帶著孩子慢慢明白,最後一起搞明白。

一點拙見,請各位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