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學習的本質:提升成績的5大規律》閱讀筆記 | 學會做一個合格的家長,有效陪伴孩子成長

在圖書館借《學習的本質:提升成績的5大規律》這本書的時候,為了整理一些有效的學習方法供學生參考。讀的過程中發現,這本書更適合家長讀。家裡有個青春期的少年,邊讀邊聯絡大寶的成長,很多理念我都很認同。整理一下,供朋友們參考。

一、不要嘲笑或否定孩子的人生目標,即使它很宏大不切實際

學習目標會隨著個人的成長而發生改變。某個階段目標的作用和價值,是讓孩子能充滿動力、積極地朝著目標前進,這個目標最終是否能實現並不重要。

有效的學習目標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情緒,具有視覺化的情景感,能讓孩子在努力學習的過程中找到成功的體驗。孩子的自信心是在一次次的成功體驗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帶著激情和夢想去設定一個讓他自己心動的目標,即使不可能實現也要尊重孩子的人生目標,鼓勵他奔著目標努力。

記得我兒子小時候有點認真地說以後要當國家主席,當時我們還嘲笑過他的目標,說他不切實際,告訴他想點實際一點的。讀完這本書,我覺得當時我做得不對。我應該抓住時機,找幾本國家主席的傳記、歷史書之類的跟他一起讀,培養他的閱讀興趣,或者講給他聽,讓他多瞭解一些歷史。

《學習的本質:提升成績的5大規律》閱讀筆記 | 學會做一個合格的家長,有效陪伴孩子成長

二、家庭教育中,家長的錯誤行為會對孩子學習的影響

(1)家長對孩子過度保護和替代,孩子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家長的過度保護會制約孩子思維和動手能力的發展,使孩子養成很多不良的習慣。比如不愛動腦思考,做題時不動筆,作業拖拉,在家提不起學習興趣等等,行為上的懶惰,直接導致思維上的懶惰。

(2)家長的消極評價會導致孩子對學習失去信心

在孩子失敗時,家長批評指責,會讓孩子更想去逃避責任。

很多家長過度關注孩子暫時的成績和學習表現,由於在孩子身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較多,所以孩子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的時候,就會表現出非常焦慮,甚至否定、指責、批評,甚至打罵孩子。

有些孩子在學校受到老師批評、同學嘲笑的時候,特別渴望家長能安慰和理解他們。然而,很多家長面對這樣的情況,還是會對孩子進行否定和批評。孩子常常處於不被理解、不被認可的焦慮、消極情緒的狀態下。而消極情緒不利於大腦吸收知識,不利於孩子的學習。

戴爾·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這本書中提到的一條為人處世的基本技巧:不要批評、責怪或抱怨。“做錯事只會責怪別人,而絕不會責備自己”這是人的天性,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所以當孩子犯錯,批評孩子的時候,不會起到任何修正行為的效果。

(3)家長的錯誤評價和引導,給孩子養成不好的學習習慣

孩子在早期學習中,被成年人的學習方式強化了。很多成年人(老師和家長)不瞭解學習過程中內隱的思維表現,只從學習的表象上去評價,比如書寫得多少、字跡是否工整、寫了多長時間等。這些早期被強化過的孩子,總會不自覺地關注學習的數量,透過反覆抄寫去嘗試掌握所學內容。簡單機械地反覆抄寫是很難記住知識的。認知學習理論告訴我們,要牢牢記住知識,需要反覆回想、測試,與舊知相聯絡才可以。

(4)家長為孩子佈置了過多的學習任務

家長在佈置學習任務時,缺乏對孩子學習任務量和難易程度的認識,錯誤安排會導致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感覺很痛苦。孩子為了緩解痛苦,自然會邊玩邊學,寫作業磨蹭拖拉。

(5)家長疏於陪伴,孩子常常遇到學習障礙,產生厭學情緒

孩子早期學習階段缺少陪伴和引導,會感覺學習很枯燥,也會因為遇到學習障礙而心煩。這樣的孩子很難全身心投入到作業過程中,喜歡邊看電視或聽音樂邊寫作業,這樣會在心理上覺得有人陪伴。這種學習習慣一旦養成,並無益處,會使自己無法集中注意力完成作業。

我家孩子小學的時候就喜歡邊聽音樂邊寫作業,他曾經告訴我,沒有聲音寫作業太無聊,寫不進去。從他上學以來,我就沒認真陪他寫過作業,我一直認為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想讓他養成獨立學習的習慣。現在想想。自己當時做得不對,孩子在小學階段,還是需要家長陪伴學習的。學習是枯燥的,有家長幫助、引導和關注,孩子容易克服學習障礙。陪伴的過程要講究技巧,調整好心態,這對我們還是挺有挑戰的。

(6)過度依賴輔導班,孩子在家提不起學習興趣

經常上輔導班,提前學習的孩子,可能會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沒有信心,認為不提前學就會跟不上。上輔導班學習,加大了學習任務量,孩子還會感覺學習特別累。

習慣上輔導班的孩子,在家學習也可能會因為沒有同伴而感覺無聊;認為沒有老師推動,自己無法啟動學習。

家長普遍擔心孩子沒有自主學習能力。家長認為孩子只要進了輔導班,就會認真學習,自己不必再費心安排孩子的生活,也有時間做點自己想做的事。參加輔導的孩子覺得自己去上輔導課就意味著已經努力學習了,成績不理想,也不會太自責。這樣的孩子有可能在家提不起學習興趣,喪失學習的積極性。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應該注意孩子面對的每一個衝突,引導孩子正確解決問題,這樣有助於孩子獲得良好的行為習慣。

(7)當孩子成績不理想時,把孩子的學習問題歸因到主觀不努力

家長通常的做法是一味逼迫孩子學習。但是,孩子往往成績會越來越差。實際上,任何人在被逼迫的情況下都很難有所突破。不要懷疑孩子的上進心,每個人內心都有成為重要人物的渴望,都想讓自己變得優秀。分析一下孩子是因為情緒、思維方式還是知識結構,哪個方面出現了問題,對症下藥,有針對性地調整。無論是情緒和思維,還是所學的知識,只有將其轉化到行為層面,不斷強化,才能獲得改變和成長。

三、元認知五維高效學習法

這本書中所說提升成績的5大規律就是作者提出的“

元認知五維高效學習法

”,透過培養行為習慣、調整情緒狀態、構建知識結構、改變思維方式、完善自我管理系統,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1。 培養行為習慣

生活習慣是學習系統得以運轉的基礎,如果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習慣,即使思維方式和知識結構都比較完善,也很難獲得優異成績。解題時不動筆,基本只靠眼睛看,是非常不好的習慣。這樣的學習習慣很容易導致做題馬虎,降低解題效率。好習慣如規範記錄課堂筆記、課本物品有序擺放、及時整理老師佈置的作業,這些小事往往會成為影響孩子實現高效學習的制約因素。引導孩子意識到旁人良好日常習慣帶來的好處,讓孩子自己主動去培養好習慣。以別的孩子為樣板批評自己的孩子,容易挫傷孩子的自信,不可取。

養成解題時隨時做記錄的習慣。當大腦接收大量資訊而無法利用短時記憶進行加工處理時,記錄筆記,可以讓大腦放鬆下來,有助於思考。如果孩子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離開課堂後,大腦中的知識沒有進行系統化的整理,很多知識會隨時間遺忘。再聰明的孩子進入高年級學習後,都會在解決複雜問題時遇到學習障礙。當資訊量變大時,光靠大腦記憶容易錯漏資訊點。這樣會影響處理複雜問題的解決速度。用良好的學習習慣,把大腦中內隱的知識清晰地呈現在作業中,使知識再加工、系統化,思維條理化。

2。 調整情緒狀態

情緒狀態是影響孩子學習的首要因素。情緒能影響大腦對資訊的加工過程。消極情緒會制約“頓悟思維”的實現。當某件事引發焦慮情緒時,孩子就容易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分心、學習低效、做題馬虎等學習障礙。

只有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保持情緒平和,孩子才更有可能感受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才能有積極的心態去應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在解決學習困惑時,要調整情緒、靜心思考,不被情緒所制約,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1)為什麼會厭學?

家長的不良情緒會誘發孩子的焦慮。家長的催促容易讓孩子處於緊張焦慮狀態,缺乏安全感,誘發學習障礙,影響生活和學習。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重視學習,常常會說:“考試很難,你還不努力?再不努力這次考試要不及格了……”這些話只會增加孩子的焦慮情緒,影響孩子的正常發揮,磨滅孩子的自信心。許多家長在輔導孩子時,將自己深陷其中,不僅沒有給孩子帶來心力支撐,還製造了更多情緒干擾。

每個人在面對每天的各種問題時都會有一定的心理預期。當自身預期與現實發生的情況不一致時,就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心理衝突。這份心理衝突導致一定程度的焦慮。孩子在無法實現對自己的期許時,自我評價會降低,討厭自己。如果找不到調適方法,孩子會把自己的關注點轉向周圍環境。對周圍人的各種評價很敏感,又會從自以為是的道德制高點對周圍人的行為進行批判,以此來平衡自己假想出來的外人對自己的低評價。

家庭教育中,家長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學會客觀地預期未來,以減少焦慮情緒出現。

遇到問題時,家長應該客觀引導孩子自己去嘗試解決。這樣孩子會逐漸形成對事物進行客觀預期的習慣,不會盲目地聽從旁人的意見和建議。擁有了客觀預期的能力,孩子可以減少因心理落差而造成的負面情緒波動,保持積極正面的情緒,有助於學習。如果家長把問題描述的過於簡單,孩子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遇到障礙,會因心理落差出現情緒波動,最後不得不放棄。如果把問題描述的過於複雜,孩子就會缺乏嘗試的勇氣。

(2)家長怎麼做有利於激發孩子的積極情緒

積極情緒能提高學習效率。家長要正確的認知情緒,學會給孩子傳遞積極情緒,幫助孩子學會將問題簡單化,幫助孩子更好地解決學業問題。

《人性的弱點》中提到的一個為人處世的原則:“發自內心地讚賞別人”。這條也適用於親子關係。生活中,每個人都能察覺到他人的感受,感知周圍的人是否喜歡自己、是否對自己有敵意。孩子能清晰地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質疑和不屑、關愛和讚美,對孩子真心的賞識遠勝於語言。

孩子出現偏科時,有很大原因是他對某學科的認知情緒束縛了自己的能力。這時,家長不應該立即給孩子貼標籤,認為孩子缺乏學習某學科的能力,以免加重孩子對自身的負面認知情緒。家長的內心想法往往會給孩子帶來心理暗示,積極的心理暗示則可以幫助孩子獲得積極情緒。家長應該積極引導孩子去嘗試,從嘗試中體驗成功,才可以打破認知情緒制約。

家長的積極心態是對孩子最好的幫助。家長幫助孩子的關鍵是:在孩子疲勞時,能夠給予孩子心理空間,讓孩子得到休息和放鬆;在孩子低效、鬧情緒時,應該更多地接納和信任孩子,給予支援,促使孩子獲得一份力量;特別是在孩子百思不得其解時,要帶著相信的力量,不斷地支援並推動孩子去探索,在孩子出現猶豫和放棄的念頭時,給予堅定的支援。

(3)終身熱愛學習的方法

學習過程中體會學習的快樂。學習是學生的主題。從學習上獲得成功是學生大部分積極情緒的來源。當透過努力學習獲得好的成績時,學生就會對自身充滿信心。我們要培養孩子從學習本身獲得快樂,這樣才有助於他們學習系統的良性發展。

家人平和友善,溫和的情緒氛圍,嚴謹的做事態度,探索問題、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勇於探索新知識的特質都將對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

想讓孩子從學習中體會到快樂,需要從以下幾點入手:

為孩子建立大腦刺激的興奮點

。不斷指導孩子閱讀教材,慢慢咀嚼知識,放慢學習節奏,真正從“吸收知識”的過程中感受“知識建構”的過程。反覆閱讀教材,能幫助大腦完成知識的吸收,保證知識在大腦中保持清晰、穩定的狀態,自然能順利解決問題。透過這個過程,研究自身的思維過程,而不過度關注做題速度和做題量。孩子感受到的是學習變得簡單和容易。孩子透過不斷體驗學習過程中的突破塑造出積極的人格,從而實現終身熱愛學習、終身成長。

解決問題中感受自我的成長。

為了避免孩子受挫折而過度保護,是家庭教育需要解決的大問題。超前學習,提前安排孩子自學或輔導班學習超綱內容,大包大攬的行為會導致孩子完全喪失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自信源於“做”,只有真正做到才能得到真正的自信。要把“學習中遇到的困難”這一寶貴財富留給孩子。大部分孩子太缺少自我思考、磨鍊意志的機會了。唯一能提升自己的契機,就是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那些自己做不到又憑藉父母幫助獲得成功的孩子,不但難有真正的自信,反而會變得愛慕虛榮。他們常常會在遇到困難時恐懼、焦慮並怨天尤人。

再聽話的孩子,都有想要獨立的天性。家長必須在安全範圍內儘可能多地讓孩子鍛鍊,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在必須獨立解決問題時不至於陷入困境。

無論學習過程怎樣,每個孩子都會在乎考試的結果,這是天性。考砸了一次考試,卻讓孩子透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獲得了成長。比起家長耳提面命的催促,這樣的成長才是真正的成長。

孩子的每一次成長都源於他自己在遇到問題後積極思考帶來的變化。我們相信孩子,相信他懂得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願意等待他的自我覺醒。

每個人的成長一定來源於自身內部的改變,所有內部的改變必然要藉助於衝突。家長應該放棄對孩子的替代和過度保護,讓孩子能夠學會自己承擔責任,面對自己的內在衝突。如此一來,孩子才可能真正獨立成長。

3。 構建知識結構

(1)完整的知識結構包括三類知識

陳述性知識回答“世界是什麼”的知識,也被稱為狹義概念的知識。

程式性知識本質是一套操作規則或程式,用於支配人的行為,是回答“怎麼辦”的知識。

孩子學習陳述性知識時,家長(或老師)要引導孩子調動、啟用大腦中能與新知識相聯絡的舊知識,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絡。再透過多種多樣的練習,將陳述性知識轉化為不同形式的程式性知識。

策略性知識就是專門用來調控、知道、解決個體內部的記憶、思維等活動怎麼辦的知識。策略性知識就是我們所說的“底層思維能力”,是一套可以解決一類問題的普適規律。這類知識的特點就是對自己內部的記憶、思維執行進行覺察、監督、指導和調整。透過監督和調整,可以讓人避免犯錯誤或找到更好的思路。

(2)頓悟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個體思維遇到障礙而停滯,之後突然覺醒和理解問題且得到創新性認知的重構過程,在心理學上稱之為頓悟,也就是“啊哈”效應,腦海中靈光一閃的感受。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講,頓悟過程是大腦內建立新連線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伴隨著全身能量的增加。

研究表明,在領悟閃現的一瞬間,大腦會發出強烈的伽馬波。伽馬波是唯一在大腦中所有部分都能發現的頻率,而且觀察發現,它往往在同時呼叫不同的大腦區域處理資訊時出現。

培養學習興趣的關鍵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產生頓悟。家長在陪伴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不直接給講出答案,要用恰當的語言去引導,推動孩子思考問題,形成自主思維,產生頓悟。這一過程就是引導孩子利用大腦中原有知識進行思考,而不是將成人自己的思維直接灌輸給孩子。

孩子自我產生頓悟之後,不僅可以獲得積極情緒,還能使元認知策略得到培養。頓悟思維的形成與知識結構的完善,能使孩子獲得創新能力,真正體驗學習的快樂。

(3)知識儲存的形態越多越好

加拿大認知心理學家圖爾文認為:知識的學習過程要經歷三個階段:增生、調整和重構。知識增生需要以情節記憶為基礎,知識調整需要以程式性知識為基礎,知識重構則需要以語義記憶為基礎。

如果只關注對書本知識的死記硬背上,孩子很難將知識點形象化,在深度學習時會造成理解障礙。家長要注重引導孩子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絡。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要在恰當的階段給予恰當的知識,不要超前學習,否則這些知識很可能會制約孩子的成長。

(4)建構知識結構的方法

探索新舊知識的聯絡。尋找題與題之間的共性關係,化繁為簡,找出問題背後的共性規律,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發現知識點間的聯絡。引導孩子閱讀教材,分析待學內容,可以幫助孩子深入理解和記憶知識點,將所學知識點聯絡起來,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

畫出知識結構圖。閱讀教材自主學習時,不要單靠死記硬背,應該透過掌握知識結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站在高處,統領全域性,構建出整體知識結構。

4。 完善思維方式

(1)學習的重點不是學科知識,而是透過學習能獲得什麼樣的思維方式

愛因斯坦說過:“當我們忘記了學校裡的知識,留在大腦裡的就是教育”,這就是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一種思維能力。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引導孩子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改進自己的思維習慣,同時培養出不斷地進行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的積極人格。學習各類學科知識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並不是最重要的一點,透過學習能夠獲得什麼樣的思維方式才是成長的重點。

(2)善於抓主要矛盾,將複雜問題簡單化

孩子在處理複雜資訊的過程中無法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無法將複雜資訊簡單化,找不到解決問題的關鍵,容易產生焦慮。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在解決一個複雜問題的時候,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然後結合主要矛盾不斷地把複雜資訊簡單化。

(3)正確面對失敗,家長應該多鼓勵而不是斥責

孩子解決課業問題的過程就像嬰兒學步的過程。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對依靠自己的力量行走,既憧憬又害怕。只有在成年人的不斷鼓勵下,獲得了足夠的支援和信任,他們才有勇氣向前邁出第一步,在摔倒後爬起來繼續行走。孩子解題也是如此,當遇到困難和失敗時,家長給予他們的應該是鼓勵,而不是斥責。告訴孩子,只要往前走就有收穫,就算暫時不能收穫正確答案,也會在探索過程中提升自己。在這種積極正面的引導下,孩子才可以在對問題的探索中提升自己。如果在運用知識解題過程中,孩子能不斷地自我覺察和反思,實現自我調節、自我突破、自我完善,他的思維繫統就會隨之而不斷地得到發展。

(4)給孩子獨立自主的時間和空間,以實現自我探索和自我調節

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家長應該關注孩子在面臨新問題時的自我調節能力。各種輔導培訓壓縮了孩子獨立自主的學習空間。各校名師會控制孩子的整個學習系統,如學習的時間和內容,在缺乏獨立自主的時間和空間下,孩子無法實現自我探索和自我調節。無論怎樣的名師,他們能做的只是替孩子總結出解題策略和方法。如果孩子沒養成一個好的學習思維習慣,光靠死記硬背解題套路,很難獲得優秀的成績。

(5)引導、推動孩子積極思考,學會探索知識間的聯絡

孩子需要有在困難面前堅持探索的勇氣,整合加工知識、尋找資訊間邏輯的能力。整個解題過程是一個系統思考的過程,一個能力交融的過程。積極引導孩子,推動孩子思考,讓孩子學會探索知識間的聯絡,使他們的思維能力得到鍛鍊和發展。

在學習過程中鍛煉出良好的思維能力的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也會具有較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鼓勵孩子在做題時和生活中尊重自己內心的想法。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面臨選擇時,只要能夠勇敢地面對,不管成功與否,都會有所收穫。

(6)培養思維能力時常見的問題

過度關注學習結果,忽略學習過程。

家長過度強硬的控制,引發孩子的焦慮情緒。家長對孩子強硬的控制,會誘發孩子的焦慮情緒,造成孩子很難進行邏輯思考和思維能力的鍛鍊。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只要解決問題時缺乏系統邏輯思考,都容易受情緒干擾。因此,當發現孩子思考問題時容易受情緒干擾,家長應慢慢引導孩子放下對結果的擔憂,讓孩子將注意力集中在觀察資訊與資訊間的內在聯絡上,以此促進孩子形成邏輯思維,提高思維能力。

家長過度替代和保護。家長對孩子替代過度也是妨礙孩子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被家長替代、安排、智慧的孩子,因為很少有獨立實踐的機會,所以嚴重缺乏解決問題的程式性知識,甚至連最基本的生活經驗都沒有掌握,難以自我形成有效的策略性知識。程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都要透過實踐來獲得。只有不斷嘗試、重複解決問題,孩子才能不斷對內調整、對外實施策略。這個過程也是不斷進行自我溝通、發展思維能力的過程。家長要放手讓孩子多多獨立解決問題,儘管孩子處理事情時沒有大人處理得完美,但是他們能從這些不完美中鍛鍊、發展思維能力。當思維能力得到有效培養時,孩子必然能夠有長足的進步和成長。

5。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1)為什麼要完善自我管理系統?

善於自我管理的人目標清晰,認真制定計劃,勇於面對失敗。不會把矛盾盲目指向自我,進行自我否定,也不會把矛盾指向他人,抱怨境遇不佳,他們擁有更多積極的情緒,即使失敗,也很少被消極情緒所控制,會在失敗中吸取教訓。會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完善自我,實現成長。

善於自我管理的人更自信。一個人若不能獨立完成一件事,即使依賴他人獲得了成功,內心仍舊不會認可自己。他們更害怕失敗,內心反而會自卑。那些總是獨立解決問題,獨立面對生活中困難的孩子,即使沒有獲得較多的鮮花、掌聲或光環,他們仍然會從內心深處散發出一種自信。他們最大的優勢就是善於管理自己。

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容易受自身侷限的約束,不善於自我反思成長。家庭教育中,孩子不斷接受父母的安排與指揮,就會缺乏自我管理能力。這樣的孩子在解決問題時,很少能對問題和自身的侷限性進行反思,更多是把自身的問題歸因於外界。

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缺乏溝通能力。不僅缺乏與他人溝通的能力,也嚴重缺乏自我溝通的能力。缺乏自我管理的孩子做完一件事,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該幹什麼。孩子暴露出自我管理能力不佳時多數已處於高中階段。如果家長放下擔憂,鼓勵孩子多多嘗試,相信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還是可以得到恢復和提高的。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如果能做到宏觀把握、微觀不介入,孩子就會學會自己承擔自己行為的結果,才能形成自我管理能力。

(2)家長如何做,才能引導孩子完善自我管理系統?

習慣反思。鼓勵孩子規劃自己的時間和任務,每天引導孩子反思自己做的事,讓孩子養成反思的習慣。家長要坦然面對孩子的失敗,不過多評價孩子的成敗,鼓勵他勇於承擔結果,鼓勵他經常想一想今天做得怎麼樣。這樣也可以減少孩子在犯錯時無謂的心理負擔,會讓他更樂於自我反省。只要孩子具有反思的意識,就是自我管理能力在發展的好趨勢。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失敗並不可怕,只要孩子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及時反思就能獲得成長。遇到問題,鼓勵孩子想辦法去試一試,透過實踐來檢驗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

跳出細節,縱覽全域性。家長首先要跳出情緒對自己的制約,用平靜的心態面對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跳出細節,從全域性的角度分析問題。

終身成長,終身完善。成長是一生的事,我們每個人都要從問題中發現成長的契機,不斷地認識自我,帶著終身成長,終身完善的思想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問題。

小時候,我們會付出所有的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成年後,我們發現有時必須放下對目標的過度執著。小時候,我們要捨棄玩耍的時間去學習;成年後,我們則要平衡娛樂和工作的時間。小時候,我們認為堅持一種優秀的品質;成年後,我們發現有時還要學會適度的妥協。社會不斷改變,每個人也要做出相應的改變。過往所有的成功都是不可複製的。因此,每個人都需要不斷成長,不斷完善自我。

(3)自我管理的終極意義

矛盾,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一個成長中的孩子,還沒有形成一整套的自我與外界和諧相處的模式,遇到衝突在所難免。這些衝突恰恰是促進孩子成長和進步的契機。

懂得自我管理的孩子,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會有自己的規劃。他們目標明確,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人生。所以,他們不會被身邊的物質刺激所誘惑,不隨波逐流,可以一直堅持自己的方向。就算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挫折和困難,但是,他們也會篤定自己一定能夠成功。

孩子的成長完全是一個獨立的自我完善的過程。孩子在自我管理過程中,沒有外界過度的管理和控制,當然也就沒有過度的鼓勵和讚賞。孩子完全是在一個安全、平和、穩定的環境中,不需要防禦外界,也不需要面對自責,只需要在矛盾出現時進行反思和探索。如此一來,他必然能更好地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這就是自我管理的價值所在。懂得自我管理的孩子就像一顆根系發達的樹。家長要給予足夠的時間讓它紮根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