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孩子成了父母的“冤家”怎麼辦?

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孩子成了父母的“冤家”怎麼辦?

當孩子糾纏,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媽媽都會頭痛。

豆豆媽就是如此。豆豆剛6歲,不肯上幼兒園。媽媽要求他做什麼事,他也故意反著來。有時媽媽實在生氣,忍不住打他,他卻很倔,狠狠地瞪著媽媽說:“你就打死我吧!”

豆豆這是叛逆嗎?也不是,因為有時候他又很黏人。

媽媽去上班,豆豆有時會大哭抱著媽媽不讓走。媽媽想抱他哄他,雖然豆豆也緊緊摟著媽媽,腳卻不停地踢她,母子倆就這樣奇怪地糾纏在一起。

豆豆對媽媽是又愛又恨,他對媽媽的言行很敏感,對媽媽有很多期待,可又總是跟媽媽反著來,像個“冤家”。

說起來為什麼這樣,豆豆媽也是充滿了後悔。

原來,豆豆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工作都很忙,經常出差,媽媽就把豆豆送到另一個城市的奶奶家,一個月去看他一兩次。

最開始見到媽媽,豆豆還很開心。後來豆豆就越來越無所謂了,只是媽媽要走的時候,豆豆就默不作聲、滿臉淚水地瞪著媽媽,一副憤怒悲傷的樣子。

媽媽看著心疼,走上去抱他,豆豆卻把臉扭向另一邊。後來媽媽覺得這樣下去不行,就把豆豆接到身邊來了,可是豆豆不肯上幼兒園,也很不聽話。

豆豆媽很後悔,責怪自己當初陪孩子太少,才讓孩子又敏感又逆反。可是現在孩子這麼大了,得上幼兒園,而且眼看就要上小學,媽媽也不可能全職在家陪他,怎樣改變呢?

01

孩子對父母的依戀與糾纏

豆豆的問題要從親子關係中的依戀和糾纏說起。

我們都知道,孩子從小由誰照顧,他就跟誰親密,對那個人有依戀,一般那個人就是媽媽。

孩子冷了餓了會找媽媽,開心了要跟媽媽分享,難過了要找媽媽安慰。這種緊密的依戀關係給了孩子最基本的安全感。

父母給孩子的愛足夠穩定,孩子就會獲得一種“爸爸媽媽會在我身邊支援我”的信念,這個信念會替代真實的父母,成為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有了這安全感,孩子就能獨立去探索世界,發展自己。

因此,有著安全依戀的孩子,反而不黏人,會更獨立更勇敢。

但如果依戀關係不穩定,或者遭到破壞,孩子的安全感不足,就容易跟父母糾纏在一起。

就像豆豆,因為年幼離開媽媽,穩定的依戀關係沒有形成,現實的媽媽沒有來得及內化成內心的父母,他總是擔心媽媽會離開,因而對媽媽的情感反應特別敏感,隨時擔心媽媽離開。媽媽一有離開的舉動,就被他解讀成拋棄,併產生巨大的憤怒和反抗,表現出關係的糾纏。

這種糾纏不是“媽媽快樂我也快樂,媽媽難過我也難過”的親密,而是一種敏感,這種敏感是往相反方向的。

因為心中有憤怒,他對媽媽有一種自動反應:只要媽媽要求的,我就反對。這樣就像對媽媽情感自動反應的機器,沒有了自己的情感。

這時孩子和媽媽之間的邊界也是模糊的。一方面,孩子渴望親密,尋求安全感;另一方面,他又不停抗議、責怪父母為什麼離開自己、不愛自己。

在媽媽看來,說孩子不愛媽媽吧,孩子又愛,對媽媽的情感很敏感;可是要孩子聽話吧,孩子又很不乖,對媽媽有非常強烈的期待和控制。

就像有的媽媽抱怨的那樣:“我上輩子欠你的嗎?怎麼生出你這麼個冤家。”

02

糾纏關係的三個特徵

糾纏關係有三個明顯的特徵。

一是關係雙方對彼此都非常敏感。

孩子因為從小缺乏安全感,把父母盯得很緊,父母有什麼情緒,孩子都會覺察到,並有強烈的情感反應。

而孩子太敏感也讓父母擔心,不敢正常表達自己的情緒,“怕給孩子負面影響”,父母也變得小心翼翼。這就成了親子關係的束縛。

二是孩子對父母有很多期待和要求。

他們黏父母,心理上想和父母是一個人,父母要理解他的感受,想他所想。如果不是,那就是父母有問題,父母要拋棄他。

可是沒有人能做到和另一個人完全一樣,哪怕是父母愛孩子。這種差異常常讓孩子失控,變成糾纏父母。

三是孩子因為對父母的期待和要求,把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了對父母的關係上。

孩子可能不自覺地把自己的生活變成了表達關係的工具。比如孩子認為自己過得不好,媽媽就會心疼,會來關心自己,這樣就可以控制媽媽。

也因為這樣,孩子很難有多的精力和興趣去發展自己,他變成了糾纏關係的犧牲品。他對外人寬容,對家人卻非常苛刻,因為想努力讓父母看到自己受到了傷害。

當然,除了對抗以外,有的孩子表現出特別討好聽話,不過這並不代表他們沒有怨恨,可能到了青春期才表現出憤怒和對抗。

03

解決糾纏的兩個辦法

依戀、安全感來自孩子對父母的信任,依戀受損導致糾纏,本質就是孩子對父母不信任。

所以長期來看,凡是增強孩子對父母信任的,對關係都有幫助。

首先,在孩子面前要“說話算話”,答應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斯坦福博士媽媽陳美齡就非常看重這一點。

比如,她答應三個兒子每年過生日的蛋糕由她親自做。有時因為工作忙很晚才回家,她也會熬夜把蛋糕做好,不讓孩子失望。

她認為,孩子心裡有可信賴的人,才能安心生活。而且,大人的努力,孩子都是看得到的,他會相信“就算再艱難,媽媽也會遵守承諾。”這份信任會給孩子巨大的支援。

其次,慢慢讓孩子對父母的情感反應脫敏。

孩子太敏感了,就讓孩子脫敏,不要把父母的情緒看得太重。

小孩都喜歡遊戲,可以跟孩子玩這樣一個遊戲:爸爸媽媽每天裝出3次生氣、難過或者失望的表情,到晚上睡前讓孩子猜哪三次不愉快是裝的,哪些是真的,不用告訴孩子答案,可以一概都說孩子猜對了。

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漸漸習慣,原來很在乎、很害怕的爸媽的負面情緒是裝出來的,不用放心上,這樣就對爸媽的表情不那麼敏感。

可能孩子玩幾天就沒興趣了,覺得這個遊戲無聊,那他自然也就不那麼細心觀察父母的情緒了,漸漸脫敏。

一方面讓孩子信任父母,讓孩子安心;另一方面讓孩子“心大一點”,不那麼敏感,這樣堅持下來,孩子就會變得獨立勇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