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張三丰承留》到底是太極拳還是丹道

《張三丰承留》到底是太極拳還是丹道

深度長文,若讀請靜心。

探究,尤其是涉及到宗教問題,其實很難得到一個讓人人都滿意的地步,因為宗教信仰與文化學術之間,存在了太多的“對立面”。但是往往涉及到某些歷史人物的時候,卻又必須結合來看。

張三丰祖師,就是這樣一個人物。想要分析探究其作品,就必須從道教信仰和文化學術兩個方面結合起來,或許才可以略窺端倪。

從丹道上來說,既有性命雙修的理論,其實同時還存在著動功與靜功的區別,如果論張三丰祖師的卓絕貢獻來看,其實亦可分為這兩個相互關聯,卻又有所區別的層面,即一個是太極拳動功的部分。一個是靜功的內丹打坐部分。

如果再做切割的話,那麼動功即太極拳可以說是延年益壽,健身練養的部分。而靜功即太極丹道部分,則是追求長生和成仙部分。這兩個部分由於同冠太極之名,在現在的發展之中,實際已經是不可分割的關係,但是,其不可分割卻不代表著其所有的理論和步驟可以完全的通用,甚至是一些錯誤的解讀,反而使得一些存本,失去了本來該有的真意。

以靜做動,以動做靜,或許有可能並非想象之中那般有益處。在現實之中,《張三丰承留》似乎就是這麼一個狀況,但是真的如此嗎?

此一段文,僅僅一百二十字,以詩歌的形式存留下來,但是並沒有出現在《張三丰全集》之中,而這本書的作者李西月,則是清朝時候丹道西派的開創者,其書可以說幾乎輯錄了最全的張三丰丹道修行著作與理論。卻唯獨沒有這一百二十字。

而這篇《張三丰承留》則是出自太極拳著作《楊氏老譜》,雖然其文措詞古樸,寓意深奧,從名稱看,也知道非楊露禪父子的作品,但是其仍舊被歸納在了動功之中,許久以來,似乎一直成為了動功太極拳中的要領。可是探究丹道文化的人士,卻恐怕都覺得此一百二十字,或是靜功法門。若如此,這《張三丰承留》是否成了太極丹道體系輯錄中的缺失,又或者太極拳發展的“阻礙”,卻又未可知了。

我們先看一下這篇詩句:

天地即乾坤,伏羲為人祖;畫卦道有名,堯舜十六母;微危允厥中,精一及孔孟;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授之至子來,字著宣平許; 延年藥在身,元善從復始;虛靈能德明,理令氣形具;萬載詠長春,心兮誠真跡;三教無兩家,統言皆太極;浩然塞而衝,方正千年立;繼往聖永綿,開來學常續;水火既濟焉,願至戍畢字。

然後我們再來探究一下,這一篇,究竟是屬於太極丹道體系,還是太極拳的動功法門,或許可以一解疑惑。

首先,這首詩的主旨,就是說能使生命逆轉長葆青春的延年藥就在人自己的身上,性命雙修就是取用延年藥的方法。

而我們看一下太極拳,其是運用傳統道家哲理、陰陽學說和五行八卦演變之法,結合人體內外執行規律,形成一種剛柔相濟、動靜相間的健身拳種,與其說接近於丹道,不若說更加接近於道教養生之道的導引術。

而內丹則是道教運用天人相應的理論,將人體作為煉丹的爐子把精、氣、神作為煉丹的藥物,經過一定有序地煉養步驟。即傳統的內丹功法是經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化虛和煉虛合道的過程,從而使人達到一種精、氣、神、高度和諧統一的狀態。

而這兩種近似,卻略有不同的內容,在文中卻多有所見,故而引起兩“派”所見之不同。

如“七二乃文武”一句。

太極拳者,其靜如動,其動如靜。動靜迴圈,相連不斷,則二氣既交,而太極之象成。內斂其神,外聚其氣。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氣既媾,而太極之位定。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氳化生,而謂七二之數。

此一段,正是太極拳者所言之理。

而“神化性命功”一句。

則是直指丹道修煉之中的性命雙修功,這也是是晚唐以來道教內丹功的綱要。亦成為了修丹者認為其實靜功法門的“論據”。

總而言之,確實各有所見,難以判別,但這時候,我們不妨轉換思路,從太極丹道與太極拳相通的地方來探究。

都知道,在內丹中,黃庭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地方,又有許多丹經稱之為下丹田,而太極拳(內功)部分,同樣注重這一部位。但是區別在於,內丹是為了神形合一、與道合真;太極內功則是要身形合一,發放自如。

這其中,老子的“虛其心,實其腹”可以作為總攝理論,指導二者,丹道之中的養煉元精,合於元神之所就是在這裡,而太極拳經亦有“抓住丹田煉內功,哼哈二氣妙無窮”的說法。這是二者相通的地方。

但是不同的地方在於,太極內功之中,獨以養煉此處為重,而後便是化為氣勁,納於其內。而丹道之中,雖然這裡更接近於開始與結束,卻不是唯一的重點。如河車之說,身體內運轉河車,當以此處生出一氣,延周身而行,所過者夾脊、天頂皆是重點。金液說也有還精補腦,方要下田所產元精元神結合之物還於泥丸處,才能化作金液,養煉身形。故而下田其重者,數分之一。

而這時候,我們就能看出來,在太極丹道,和太極拳(含內外)上,實則是張三丰祖師的理論從而產生的一個分支。

自下丹田起,專注養煉,化為氣勁,從而成為動功,即是普傳於世,常人皆可修之的道教養生之術。而同樣由下丹田起,先有築基培元,繼而養神行氣,精氣神相合,才是其靜功丹道的根本,而這,卻非人人皆可習之的理論。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句,築基培元實則是張三丰祖師內丹學說的重要特點。而縱觀其著作,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是補虧,張三丰認為,只有先將精、氣、神補足,才可以進行內丹修煉。他認為兒童純真且精氣神完全,可以直接進行內丹修煉;反之,如果精氣神“三寶”不飽滿,就過於急迫地進行修煉,這不但不能達到長生健體的目的,反而會走火入魔,甚至有生命危險。

看到這裡,我們不禁可以思考,太極拳創造的目的究竟為何,其內練外展之術,其實不正是為了使修者補足這精氣神三寶嗎(築基其實首重精,也就是下丹田)?若以此來看,所謂的顯傳,是不是又為了傳播丹道而做的“準備”呢?

而還有另一個方面,其實就是煉己。這是內丹學中很重要的。而張三丰祖師也確實談過“煉己只是養元神”。但是這又結合築基來看,此又為修煉心神,畢竟煉己還有“煉性”的意思。而這恰好迎合了性命雙修的丹道法門。

在這裡,我們不禁可以思考,太極拳講求的頤養性情是不是又是更為直接而淺顯一些的煉性法門呢?

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或許太極拳不一定要說成只是道教內丹術的配套動功。但是或許可以說是,為了普傳大道,而讓更多人入門以修習合道的養生之術!如果這樣看,不論太極拳還是太極丹道,其實都是張三丰祖師尋求自己的大道,更尋求人人合道的崇高理念中的一部分了。

這時候,我們再看,或許張三丰承留所錄於太極拳譜之中,反倒是一件好事了,畢竟其理論承接一脈,若於丹道之中,或許遠不如太極拳這般顯傳,來以道濟世了!

《張三丰承留》到底是太極拳還是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