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小捨得》自己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全部轉嫁給孩子的父母,田雨嵐當屬其一

《小捨得》這部劇中,田雨嵐這個人設招人恨,但是你又會不由自主的同情她,正如她在給鍾老師道歉時說的話:如果不是為了孩子,哪個母親願意這樣?

是的,對於孩子,田雨嵐付出的心血不可謂不多,輔導班、小升初的資訊,都想辦法第一時間掌握在手;給孩子報了輔導班之後,自己還給孩子的練習冊上做筆記和批註,連南儷看了都自愧不如,感嘆和田雨嵐相比,自己這個當媽的太過失職;為了孩子能夠進金牌班,各種軟硬手段兼施。

然而,田雨嵐的兒子顏子悠內心其實並不願意上這個金牌班,這真是典型的“皇上不急太監急”,不過,在田雨嵐的“壓迫”下,顏子悠並不敢表露出內心真實的想法。

田雨嵐這種“孩子不急父母急”的心理,其實是自己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卻把由此帶來的心理壓力轉嫁給了孩子,即父母的焦慮轉嫁。

《小捨得》自己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全部轉嫁給孩子的父母,田雨嵐當屬其一

在我們身邊,像田雨嵐這樣把自己的心理壓力轉嫁給孩子的現象並不少,其外在表現可以分為以下四種:

一:360°無死角的關注孩子

《2019年度中國家庭孕育方式白皮書》資料顯示:中國年輕父母全職在家的比例逐漸上升,佔比58。6%,其中95後全職媽媽佔比已達到82%。

《小捨得》自己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全部轉嫁給孩子的父母,田雨嵐當屬其一

媽媽全職帶娃,其原因有很多,然而結果卻只導向了一個,那就是幾乎會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來關注孩子。關注孩子的結果又會無一例外的導向了只關注孩子的學習。

很多家長經常對孩子說的一句話是:在家裡你什麼都不用管,只負責把學習搞上去就好了。

有些家長,也不想把孩子培養成“高分低能”,剛開始還會讓孩子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到孩子上高年級作業多了,再看孩子幹事磨磨蹭蹭、拖拖拉拉,就會受不了,開始自己動手幫孩子幹起來,這樣也能節省出更多的時間讓孩子來學習。

還有一些更加雞血的媽媽,把孩子上學之外的時間,全部安排上各式各樣的補習班、課外班,不讓孩子有一刻的休閒時間,要求孩子必須拿出全部的精力來增強自己的競爭力。並且對孩子洗腦:你現在雖然辛苦,是為了長大以後能夠更輕鬆。

這樣的孩子,經常是小小年紀就開始早上6點鐘起床,晚上11點鐘才睡覺,每天生活的路線是學校、補習班、家三點一線。由於長期的壓力過大,睡眠不足,搞得孩子“早生華髮”,像一個小老頭的現象也開始漸漸普遍起來。

問題的關鍵是,如此折騰,即使出現了負面效果,家長仍舊不肯停歇下來,總感覺還是刷題不夠,於是惡性迴圈,給孩子增加更多的作業量和壓力。

這種極端的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部給到孩子的現象,看似是愛孩子,為了孩子的將來考慮,但究其本質,他們是為自己不能適應這個社會而焦慮。

《小捨得》自己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全部轉嫁給孩子的父母,田雨嵐當屬其一

二:把“理想自我”強加給孩子

全職媽媽把焦慮轉嫁給孩子,是父母一方停止成長,從而將“提高競爭力”的壓力都轉嫁給孩子。

有些家長,自己在工作崗位上盡心盡力,努力提升,並沒有停止成長,但孩子卻成了他們證明自己的工具,而不是獨立成長的另外一個人。只有孩子成功了,自己才有臉面;如果孩子不夠出類拔萃,自己就會覺得很失敗,很丟人。

很多中產家庭的家長都對孩子有著嚴格的要求,他們對孩子的期望已經不是考得上考不上大學這麼簡單了,他們看重的是孩子能否考上北大、清華、復旦,能否上得了哈佛。

這是父母把自己的“理想自我”強加在了孩子身上。“理想自我”總比“現實自我”高一層,然而,現實是一個城市的大多數孩子起跑線基本上沒有太大差別,但是承擔父母”理想自我“的孩子卻比其他孩子有了更大的壓力。

一位媽媽曾經哭訴道:自己的女兒在小學的時候乖巧聽話,美術、舞蹈、學習各方面都很出色,然而到了中學之後,發現女兒的成績退步了,她原來的“全方位“計劃全部落空了,並且女兒變得十分叛逆。

把“理想自我”強加給孩子、逼迫孩子的父母,通常都是把自己當成“債主”,逼著孩子替自己“還債”,這樣的親子關係,勢必會變得緊張甚至崩潰。

《小捨得》自己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全部轉嫁給孩子的父母,田雨嵐當屬其一

三:要求孩子實現自己未實現的目標

這樣的父母,在現實生活中和影視劇中也很常見。

2019年3月,蘇北某縣13歲男孩邵某因玩手機遊戲,不服母親管教,雙方發生激烈衝突,男孩將母親殺害。

《小捨得》自己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全部轉嫁給孩子的父母,田雨嵐當屬其一

據瞭解,母親開了一個服裝店,父親在外地打工。由於飽嘗生活的艱辛,這對父母期待孩子能好好學習,將來出人頭地,少吃苦,據鄰居透露,母親對學習成績盯得很緊,孩子少有玩耍的時間。

孩子學習成績一向不錯,都是班裡前十名。然而最近一次考試成績有所落後,媽媽很是生氣,爸爸也打電話來批評,當媽媽看到兒子放學後玩手機遊戲後,發生了悲劇。

這樣的例子比較極端,但是生活中以下想象卻是相當普遍,比如爸爸從小的願望是當一個大提琴手,於是有了女兒後,就立志把女兒培養成優秀的大提琴家;父親做生意時經常吃虧,於是發誓一定要把兒子培養成財商高超的生意人;媽媽當年沒有考上985、211,在這方面和其他同學比起來吃了不少的虧,於是立志一定要把自己的孩子培養好,將來能夠考上名牌大學。

這樣的父母,潛意識裡把孩子當做實現自己目標的物件,自己這輩子是完成不了了,就把所有的希望寄託給孩子,孩子實現了,就相當於自己實現了。

《小捨得》自己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全部轉嫁給孩子的父母,田雨嵐當屬其一

四:認為打孩子是愛孩子

在我們傳統中流行一句話:打是親罵是愛。這句話甚至已經洗腦給了孩子。

孩子在家裡玩鬧,不小心打碎了爸爸的菸灰缸,爸爸照著孩子的屁股就是一頓揍,號稱不打一頓這孩子不長記性;兒子考試不及格,當父親的看到兒子的成績單就是一頓打,並且振振有詞:我們就這一個孩子,愛他愛的不得了。打他還不是為了他好,再這樣下去,他將來考不上大學,連找個像樣的工作也找不到。打他是愛他,我怎麼不打別人家的孩子?

打孩子=愛孩子,這是一部分父母的認知。

真相確實如此嗎?

在認知這樣的頭腦意識上,打孩子是愛孩子。但是在心理的潛意識上,其實這樣的父母不過是透過打孩子,宣洩自己在其他地方鬱積的負面情緒。

《小捨得》自己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全部轉嫁給孩子的父母,田雨嵐當屬其一

和孩子一起成長

很多父母把自己的焦慮轉嫁給孩子,並不是上述方式中單一的一種,而是兩種甚至三種的組合。田雨嵐則是第一種和第二種的組合。在這種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要麼一直被父母包辦下去,哪怕結婚生子;要麼會在某一時刻爆發,徹底反抗。

第一種結局,孩子沒有長成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第二種結局對於孩子來說是好事,但是要看在什麼時候反抗和叛逆,如果是在高中階段反抗和叛逆,則很可能把一生給毀掉了。

父母把自己的壓力轉嫁給孩子,其實是一種雙輸的局面,對孩子的成長極其不利,親子關係也很難融洽。因此,父母雞娃的同時,也要了解孩子,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和孩子一起成長。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我是一諾媽聊育兒,80後全職寶媽一枚,一手帶娃一手碼字,致力於做科學育兒的踐行者和分享者,如果您喜歡,感謝您的關注,讓我們一起探討育兒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