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孩子變得“乖巧懂事”不一定是好事,可能是出現了“不安全依戀”

很多家長往往覺得孩子聽話是好事,但實際上,孩子聽話過頭卻不一定是好事了。孩子過於聽話可能意味著孩子出現了對於父母的“不安全依戀”,從而回避作出獨立的判斷,這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家長們對此是否瞭解呢?

孩子變得“乖巧懂事”不一定是好事,可能是出現了“不安全依戀”

案例分析:

家裡的小侄女今年五週歲,雖然經常跟小侄女見面,但是孩子依然十分怕生,不管走到哪都要粘著媽媽,就連到我家裡玩也是這樣。

在前兩年,孩子還沒有這麼依賴媽媽,不管是見到了哪個親戚,孩子都會很開心地打招呼。但孩子越大以後我就發現,她不僅變得怕生,還凡事都要經過媽媽的同意或是允許才敢放心地做。

不過孩子媽媽卻沒有為此感到擔心,她反而覺得孩子粘著媽媽挺好的,還覺得孩子聽話沒有壞事。

孩子變得“乖巧懂事”不一定是好事,可能是出現了“不安全依戀”

實際上,孩子過於聽話對家長來說可能是好事,但對孩子自己來說就不一定了。當孩子突然間變得“乖巧懂事”,可能是出現了“不安全依戀”。

什麼是“不安全依戀”?

不安全依戀簡單理解就是孩子因為內心缺乏安全感,從而對父母或是親近的人產生依戀感,從而缺乏獨立能力。這樣的依戀實際上是由於孩子缺乏自主能力,並不是一種好的現象。

孩子為什麼會產生“不安全依戀”呢?

首先,孩子產生不安全依戀可能是由於家長過度關愛

家長們愛孩子很正常,但一定要適量,過度的愛可能會導致孩子喘不過氣來。當孩子遇到困難或是阻礙時,家長第一時間上去幫忙或是撫慰孩子並不是對孩子好,這樣反而導致孩子一受了委屈就立馬找父母幫忙,而不是自己嘗試著解決問題。

孩子變得“乖巧懂事”不一定是好事,可能是出現了“不安全依戀”

其次,這種不健康的依戀也會來源於過少的陪伴

父母的關愛過多或是過少都會對孩子產生不利影響。不知道家長們是否發現,如果自己出差在外一段時間回家以後,孩子似乎都會比以前更加黏人,這就是孩子產生了“不安全依戀”的表現。因為父母陪伴沒有到位,孩子往往在見到父母時失去了自主能力。

孩子變得“乖巧懂事”不一定是好事,可能是出現了“不安全依戀”

不安全依戀產生的原因歸根結底都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很多家長把孩子的這種依戀誤認為是聽話的一種表現,這是不對的。當家長們發現孩子過於服從父母時,就應該要調整孩子的情緒,並轉變教育方式。

發現孩子產生“不安全依戀”,家長該怎麼做?

第一:應該給出溫和的迴應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最害怕面對家長的冷漠,即使“不安全依戀”並不是一種好的狀態,但家長們也不應該用冷落孩子來解決問題,而是輕聲地給孩子迴應,然後鼓勵孩子獨立去解決問題,在給足孩子安全感以後再幫助孩子前進。

就好比家長們在教孩子騎腳踏車一樣,孩子越害怕摔倒,家長就越應該鼓勵孩子往前,並告訴孩子:“不怕,爸爸媽媽會保護好你的”。這樣才能讓孩子在關愛中擁有往前的動力。

孩子變得“乖巧懂事”不一定是好事,可能是出現了“不安全依戀”

第二:鼓勵孩子獨立面對困難,擺脫依賴的慣性

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應該協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鼓勵孩子自己動腦解決問題。此時的家長更適合做個旁觀者,而不是讓孩子時刻都想著“反正解決不了問題還有爸爸媽媽”這樣孩子永遠都不可能進步。

當孩子做什麼都要聽父母的時候,家長們可以適當地鼓勵孩子:“寶貝,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決定哦!”適當地給孩子一點自由的空間,讓孩子自行安排生活中的小細節,有助於讓孩子擺脫依賴,養成自我做決定的習慣。

孩子變得“乖巧懂事”不一定是好事,可能是出現了“不安全依戀”

第三: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孩子要變得足夠獨立、足夠有主見的前提,是因為家長在孩子背後起到了鼓勵的作用,身為家長應該給孩子足夠的陪伴,讓孩子知道自己的獨立是有意義的,這樣才能夠形成一種良性迴圈,讓孩子在足夠的安全感之下培養出獨立性,反過來再增強對於父母的信任。

孩子變得“乖巧懂事”不一定是好事,可能是出現了“不安全依戀”

結語:

孩子聽話固然是好事,但是過於聽話將會導致孩子缺乏獨立判斷力,從長遠的角度來說確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因此,父母應該從自身教育方法這一方面著手,在給孩子足夠陪伴和安全感的同時放手讓孩子擁有一些自由,這樣孩子才能夠真正地成長,而不是一輩子依賴於父母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