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薩提亞家庭治療的主要技術和應用

【免責宣告】圖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薩提亞家庭治療的主要技術和應用

薩提亞家庭治療的主要技術和應用

一、應對姿態

薩提亞認為,一個人一生有兩大目標:求生存和求發展。生命早期的目標是求生存,成年之後的目標是求發展,但大多數人都還在用求生存的模式,來應對求發展的問題。

薩提亞說:我們所有人,都是一生下來就與父母建立了求生存的關係。我們不能為自己做任何事情。如果沒有人聽到我們的哭聲,並對此有所反應,或者,如果他們總是延遲一段時間才做出反應,那麼我們就活不下來。那就是我們生命賴以生存的基礎(Satir & Banmen,1982)。

因此,第一階段讓每個人努力維持的關係就是和養育者之間的關係。在生命初期,如果沒有養育者提供足夠的照顧和餵養,人們就無法存活。在脆弱的幼年,人們懂得了“只有按照別人的說法去做,才能夠繼續存活下去”,於是就形成了各種求存活的應對姿態。

薩提亞將求存活的應對姿態分為:討好、打岔、超理智和指責。理解了應對姿態的意義,可以幫助人們很好地覺察自我、覺察他人。

(一)討好

討好的身體姿態:雙膝跪地,右手放在心口,另一隻手去迎合別人,就像求婚的姿勢(圖12-1)。行為上過度和善,習慣於道歉和乞憐。這是一個非常脆弱的姿態,需要消耗巨大的心理能量,承受巨大的焦慮。

薩提亞家庭治療的主要技術和應用

圖12-1討好的身體姿態

典型的語言:“這都是我的錯”、“我不值得”、“沒事兒,沒事兒”、“我想要讓你高興”……這些語言或許是發生在心靈深處,並沒有上升到意識層面,也或許交談中就會經常這麼表達。不管怎麼樣,這些都是他們內在對自己的看法。

主要情感:受傷、悲哀、焦慮、無力、被壓抑的憤怒。

軀體反應:腸胃疾病,特別是潰瘍、腹瀉、便秘、嘔吐等,極端的討好會導致人們自我犧牲甚至自我傷害和自殺,這些行為都是用來表達自我價值感的極度匱乏。

資源:有關愛的能力、滋養的、敏感的。

主要應對姿態是討好的人為了讓自己“感覺到重要”,往往放棄自己的權力和利益,並依賴他人或外在事物來定義自身。這類人的信念是“要想讓自己能夠活下去並且保持安寧,唯一的方式就是不顧自己的感受,對所有事情表示順從”,所以,他們的自我價值感極低。

(二)指責

指責的身體姿態:脊背挺直,一隻腳在前,一隻腳在後,身體前傾,一手叉腰,一手用筆直的手指指向他人(圖12-2)。

典型語言:“都是你的錯!”“你到底要幹什麼!”“你從來沒有做對過,你總是犯錯!”……同樣,這些語言或許是發生在心靈深處,並沒有上升到意識層面,也或許交談中就會經常這麼表達。不管怎麼樣,這些都是他們內在對自己的看法。

主要情感:憤怒、挫敗、不信任、害怕、孤單、被壓抑的受傷的感覺。

薩提亞家庭治療的主要技術和應用

圖12-2指責的身體姿態

軀體反應:肌肉緊張、快而淺的呼吸、背痛、高血壓/卒中、心臟疾病、緊張性頭痛等。

資源:敢於爭取,有領導才能,有力量。

指責的人則常常忽略他人,習慣於攻擊和批判,將責任推給別人。究其內在經歷,指責的人通常感覺很孤單,害怕失敗,但他們寧願與別人隔絕以此保持權威,對他們來說,將低自尊的體驗暴露給別人還不如去死。

討好和指責是最常配對的溝通姿態,在關係中,偏重指責的人通常會和偏重討好的人走到一起。

(三)超理智

超理智的身體姿態:身體站得筆直,絲毫不動,胳膊交叉抱在胸前,雙腳完美地緊貼對齊,一本正經,面無表情(圖12-3)。

薩提亞家庭治療的主要技術和應用

圖12-3超理智的身體姿態

典型語言:“人一定要有理智,講邏輯”“不論代價,一定保持冷靜、沉著,決不慌亂”,引經據典羅列資料等,以此來證明自己是對的。同樣,這些語言或許是發生在心靈深處,並沒有上升到意識層面,也或許交談中就會經常這麼表達。不管怎麼樣,這些都是他們內在對自己的看法。

主要情感:嚴厲、冷淡、內心極為敏感、孤單和空虛。

軀體反應:乾燥性疾病,包括黏液、淋巴液以及其他分泌液的問題、心臟病等。

資源:聰明、有邏輯、注意細節、有才智。

超理智的聰明和智慧是不一樣的,聰明是一種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而智慧則是一種圓融的生命態度。此外,超理智的人極端客觀,只關心事情合不合規定,他們的社會準則是:成熟意味著不去碰觸、審視、感受和抒發任何情感。這類人表面上很優越,舉動合理化,但依然是有很低的自我價值感。

(四)打岔

打岔的身體姿態:不合時宜的行為、多動或者沉默或者經常打斷別人(圖12-4)。

薩提亞家庭治療的主要技術和應用

圖12-4打岔的身體姿態

典型語言:改變話題以分散注意力,不能專注於一件事情上,講笑話、言不及義等。

主要情感:內心焦慮、哀傷,精神狀態混亂,沒有歸屬感,空虛。

軀體反應: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疾病、糖尿病、偏頭痛、平衡以及協調方面的問題。

資源:幽默、有自發性、創造力、好玩、有彈性。

打岔的人好像永遠在重點之外遊離,習慣於插嘴和干擾,經常被看作是開心果,也有的打岔形式是逃避,不和任何人交流。在他們的信念體系中,只要他們能夠將注意力從任何有壓力的話題上轉開,就可以生存下去。打岔的人內心很孤獨,而且還常被人誤解,自我價值感很低。

一般來說,人們對這幾種應對姿態都很熟悉,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有時人們會對這些人討好,對那些人指責,而對另外的人則會超理智或者打岔;還會對同樣的人一些時候討好,另一些時候指責,另一些時候又是打岔或者超理智。判斷一個人偏好哪種型別,主要是看他在親密關係中什麼樣的姿態居多。

這四種應對姿態是人們自我覺察時非常有效的工具,也是薩提亞家庭治療對心理學界極具特色的貢獻。

二、冰山比喻

薩提亞家庭治療的冰山比喻觀點,與弗洛伊德關於潛意識的冰山觀點不同,薩提亞用冰山來比喻一個人的完整狀態。

水面上很少部分的冰山代表一個人外顯的行為、故事,水面以下的絕大部分代表不容易被他人看到,甚至也被自己忽視和壓抑的內在世界。如果意識之光能夠照亮冰山水下黑暗的部分,人們將會清晰地接觸到內在的、真正的自我(self)。

透過下面的例子來解釋一下薩提亞冰山具體層面的內涵。

A,女,中國人,已婚,丈夫是美國人。A婚後才知道丈夫有抑鬱症。抑鬱症復發時,丈夫的任何事情都需要A來照顧,而在緩解期,丈夫也是一個比較優秀的男人。但是A受不了丈夫抑鬱症的反覆發作,更受不了丈夫還有藥物成癮的問題。A對丈夫很生氣、發脾氣,但事後也會後悔。

A和丈夫在國外做過婚姻諮詢,A說當時的諮詢師建議他們離婚,但丈夫不同意,A自己也無法斷然作出離婚的決定。

A的母親經常歇斯底里發作,對A充滿指責並且會打A。A的父親是一個很溫和的人,A喜歡父親但父親早逝。A還有兩個姐姐,婚姻都不幸福。

下面的內容是案主A的冰山。

(一)行為層面

行為層面是指發生在一個人身上的故事及其行為。透過外顯的故事和行為,基本上可以判斷一個人的應對姿態,但有些時候也需要再和案主作交流。所以,應對姿態會在水面上下波動。

在強大的壓力下,A對丈夫發脾氣,也會偷偷哭泣,最終選擇離開丈夫,自己回到中國工作和學習,但是A並沒有因為離開了丈夫就能放下這件事情,而是還會經常對丈夫心懷怨念,狀態也不好。所以,A的應對姿態表面上看上去是打岔,離開壓力情境,但A還是在這件事情上對丈夫諸多怨憤,因此,A的應對姿態以指責為主。

(二)感受層面

感受層面包括感受和對感受的感受兩個層面。前者指外在事件所引起的人們內在的情緒體驗,後者指對這些情緒體驗所作的決定,也可以說對這些情緒體驗所產生的情緒。例如,一個人會因為他人的做法而對他人憤怒,但是當憤怒產生後,有的人又會感到自責、內疚,因為在這些人的觀念裡,對他人憤怒是沒有修養的表現,他們不允許自己生氣。自責、內疚就是對憤怒這個情緒所作的決定。

A的感受是憤怒、悲傷、無助、害怕、恥辱、羞愧、孤獨。A對這些情緒又會產生憤怒的情緒。

(三)觀點層面

觀點層面是指人們對他人、對事件、對世界的看法,如信念、假設、主觀現實、思考、想法、價值觀等。“子女都應該孝順父母,和父母生氣是不孝的表現”;“父母應該都是能理解孩子的”;“世界應該是公平的”;等等,這些都是觀點的組成部分,但是不同的人觀點差異巨大。

A的觀點可能包括:如果一個人在丈夫處於低谷的時候離開他,這個人就是自私的、絕情的;一個男人應該是家裡的支柱,應該關心家人;一個女人如果沒有好的婚姻就是非常不幸的;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婚姻都是痛苦的;等等。

當諮詢師瞭解案主的觀點以後,可以透過原生家庭系統來探索案主這些觀點是如何形成的。形成這些觀點的過程,往往也是案主存在創傷的點,是諮詢師與案主一起工作的內容。

(四)期待層面

期待涉及的是具體的、細節化的內容,包括對自己、對他人和來自他人對案主期待的內容。

A對自己的期待可能是:我能夠不帶愧疚地離開我的丈夫;離婚後我能夠找到一個真正愛我的人。

A對丈夫的期待:我期待丈夫不再有抑鬱症,不再藥物成癮;我即便是離開他,他也不要怨恨我。

A對母親的期待:母親能夠溫柔地對待我,多表揚我。

丈夫對A的期待:能夠一直陪在我身邊,不要拋棄我。

在冰山的探索中,將期待具體化會幫助案主更好地使用冰山和他人有效溝通。如果一個大學生對其父母說“我希望你們能夠尊重我”。這個期待往往不容易被父母接收到,因為對尊重的理解每個人不盡相同。如果說“我希望你們不要每天打電話給我,詢問我吃飯了沒有、有沒有去圖書館、GRE準備得怎麼樣了”,或者說“在我沒有向你們提起關於我的學習的時候,請你們也不要主動問”,這樣的描述和“我希望你們能夠尊重我”相比,後者更能讓父母清晰地知道這個大學生想要的是什麼。

和案主探索自己的期待和來自他人對案主的期待,能有效促進案主的換位思考,促進案主對他人的理解和接納。

任何理論流派都相信,每個人在幼年階段,都經歷過很多未滿足的期待。一個生長在嚴厲苛責的氛圍中的孩子,被欣賞、被認可的渴望是很難被滿足的,所以,“父母能夠誇獎我、鼓勵我、表揚我”就成了這個孩子在成年之後未滿足的期待,對被誇獎、鼓勵、表揚的固著就會慢慢聚整合一個未完成的情結。這個情結在潛意識中驅使這個人在成年之後也要繼續尋找能夠完成這個情結的情境。如果沒有成長,這個人將會卡在這裡,這將成為他生命中大的障礙。

(五)渴望層面

渴望是指被愛、被接納、被認可、被欣賞、被看到、被重視、有意義、自由的和有歸屬感等。

不管是成年人還是小孩、不管是明星、乞丐還是普通百姓,在渴望層面上人人相同,但又略有側重點。由於每個人從小經歷不同、與生俱來的特質也不同,人們滿足內在渴望的途徑也會有很大差異。有些孩子非常調皮,他們透過調皮吸引別人的注意力,因為他們渴望被看到、被重視;有些孩子成績很好、非常有禮貌,因為他們也渴望被看到、被重視。只有透過外在不同的行為看到內在相同的渴望,才是真正的互相理解,才是真正的聯結。

例如,A的渴望主要是:被關愛、被欣賞。

(六)自我層面

自我(self)是指靈性、靈魂、生命能量、精髓、核心、存在的本質。

self和ego翻譯成中文都可以說是“自我”,但是本質上又有很大不同。心理分析大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將ego和self區分得很清晰。在他的心理分析體系中,self被翻譯成“自性”,是一個完滿、足具、毫不欠缺的原型,而每個人的一生,都是朝著內在和外在呈現出完滿、足具、毫不欠缺的目標前進的。ego的行動準則是self,如果把self比作太陽,那麼ego就是圍繞著太陽轉的地球,ego從self那裡獲得生命的能量,為self服務。

在生命成長的經歷中,self這個部分對ego的指引作用變得越來越弱,ego與self這個生命中充滿一切資源、足以面對人類生命中一切挑戰的資源失去了聯結,ego就“生病”了。所以,案主帶著問題來見諮詢師,那是ego出了問題,而self依然是足具、完滿、毫無欠缺的。案主看到的自己都是ego,是很負面的。但諮詢師要看到案主的self,足具完滿、毫無欠缺。

A眼中的自我(ego):我是一個是失敗的人。諮詢師眼中A的自我(self):我是一個善良的人,有行動力、聰明的、很努力……

在薩提亞家庭治療的諮詢中,諮詢師要協助案主慢慢和self建立聯結,案主的內在就會發生改變,外在的問題也就不會成為問題了。

A的冰山見圖12-5。

薩提亞家庭治療的主要技術和應用

圖12-5A的冰山

三、歷程式提問

歷程式提問是薩提亞家庭治療中很重要的技巧,這個技巧可以協助案主擴充套件自我覺察的範圍,促成案主內在的改變。

歷程式提問是圍繞冰山的各個層面展開的問題,這些問題幫助案主覺察到冰山內部每一層未被意識的內容。如果把冰山比喻為一座房子,冰山的每一層就是不同的房間,而歷程式提問開啟每一個黑暗房間裡燈盞的開關。每一次提問題,就像開啟一盞燈,意識之光就會照亮原本黑暗的房間,直至冰山的各個層面都照進意識之光。這時候,案主也會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限制和資源,以促進案主作出更合適的選擇。

歷程式提問舉例:

發生這樣的事情,你有什麼情緒?(感受層面)

當你有這樣情緒的時候,你會做什麼?(行為、應對姿態)

這個感受讓你想到什麼?你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呢?(觀點)

你希望自己在這件事情中做到什麼?你希望別人怎麼做?你覺得別人會希望你怎麼做呢?(期待層面)

如果他們做了你希望他們做的,那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呢?你心裡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呢?(渴望)

你怎麼看待你希望他們這麼做他們就做了這件事情?這會如何影響到你評價你自己?如果沒做,又會怎樣影響到你對自己的看法?(自我層面)

什麼時候開始,你對自己有這樣的看法?當時發生了什麼?你是怎麼做的?(在自我的層面上探索案主過往的創傷)

如果你沒有做他們希望你做的,你覺得他們會怎麼想?如果你做了他們希望你做的,你覺得他們會怎麼看待你眼中的他們?(對方的冰山)

歷程式的提問不止這些,也並不是按照冰山的層次順序進行,而是可以從感受直接到期待,再從期待到觀點,或者從觀點直接到渴望等,其核心主旨是更多的針對冰山的下層提問,而不是在故事的層面求細節。

面對主要應對姿態是討好的案主,可以先從感受層面展開歷程式提問,因為討好為主的案主非常關注感受,對感受最熟悉,先談感受容易和他們建立關係;指責為主的案主他們最關心的是期待,歷程式的提問可以先從期待的層面展開;超理智的案主最熟悉的是觀點,歷程式的提問可以先從觀點展開;對於打岔為主的案主,因為他們很難在冰山的各個層面上停留,和他們建立關係更需要諮詢師首先和自己的自我聯結,然後在此基礎上用藝術的、靈活的方式,帶著關愛和案主交流,案主覺得夠安全了,關係才能真正建立起來。

歷程式提問傳達的不僅僅是諮詢師對案主內在狀態的好奇、對案主自我覺察的推動,更重要的是傳達對案主的關愛和陪伴的意願,傳達對案主全然的信任,信任案主是有資源、有能力為自己的幸福負責任的、足具、完滿、毫無欠缺的人。

四、繪製家譜圖

如果案主是成年人或者家庭多個成員,薩提亞的諮詢師通常會畫家譜圖。在薩提亞的概念中,家庭概念要跨越祖孫三代,所以,一個完整的家譜圖要包括案主的外祖父母和祖父母。家譜圖透過展示那些捲入案主早期生活的人,來幫助案主瞭解過往的和現在的內部以及外部的現實。

家譜圖的繪製需要建立在如下資訊的基礎上:

1。案主父母雙方的基本資訊

案主父母雙方的姓名、生日和出生地、結婚日期、目前的年齡或去世時的年齡、宗教信仰、職業、民族、教育程度、業餘愛好。

2。案主對父母主觀的看法

對父母每個人至少用三個形容詞來形容他們、父母在壓力情境下主要的應對姿態、次要的應對姿態。

3。案主對其他家庭成員資訊的補充

家庭裡所有的孩子,包括出生後去世的、懷孕了但因為各種原因沒能順利出生的孩子,然後對出生後存在的孩子針對問題進行簡略的提問。

4。根據案主自己的主觀體驗描繪

父母和祖父母持有的家庭規條、任何家庭模式(如職業、疾病、應對姿態、死亡原因等)、家庭的價值觀和信念(如對教育的價值觀、對金錢的價值觀等)、家庭秘密、家族的主題等。

在畫完整的家譜圖之前,一般會先涉及案主的基本三角關係,也就是案主、案主的父母三方組成的圖。

舉例如下(圖12-6):

一般來說,諮詢師先要了解案主的基本三角關係,然後再去看案主的家譜圖。

透過畫家譜圖,可以幫助案主更全面地理解父母,看到父母的冰山,看到父母成長過程中是如何和他們的父母互動的,父母未滿足的期待和創傷的體驗是什麼。這些可以協助案主在人性的層面上和父母相遇,放下或者轉化案主對父母未滿足的期待,從而使案主的內在得到改變。

家譜圖中符號的含義見圖12-7。

薩提亞家庭治療的主要技術和應用

圖12-6 案主、案主父母三方的家譜圖

圖12-7家譜圖中符號的含義

五、雕塑技術

雕塑技術是透過身體語言來修正人們正在溝通的資訊,是一種擺脫語言束縛的工具。薩提亞將這一技術定義為“自我在空間中的非言語運用”。

在雕塑中,家庭成員的溝通模式可以透過不同的身體語言來展示;力量可以透過垂直位置的不同高度來代表;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親密程度可以透過他們之間的水平距離來顯示。

舉例來說,在壓力情境下,家庭中父親的應對姿態是超理智,母親討好父親,兒子打岔,兒子和母親相對親近。用雕塑來呈現就是父親站在椅子上(表現出他的力量),做出超理智的身體姿態,母親跪下來討好父親,兒子站在距離母親更近一些的位置(表現出和母親關係更近一些),做出打岔的身體姿態(圖12-8)。

雕塑技術外化了我們內心世界的應對過程。身體姿態將那些通常超出人們注意範圍的隱蔽資訊重新帶入到意識過程,如果不透過這種方式來表達,人們很可能否認或投射這些感受和知覺。

薩提亞家庭治療的主要技術和應用

圖12-8 壓力情境下家庭成員的溝通模式

舉例來說,案主在原生家庭中習得了一個規條:“女人是不可以有憤怒的,更不可以表達出來”。諮詢師可以請案主做出憤怒的身體姿勢,但是臉上一定要保持微笑,透過這個展示向案主澄清他們內在的矛盾歷程。

所以,雕塑技術是安全地外化了人們所知、所想、所感,隱喻性地表達人們內心互動作用的技術。

在前文中提到的維吉尼亞·薩提亞對16歲少女工作的案例中,當家庭中的“黃金寶貝”進入到治療系統中時,薩提亞女士開始強有力地使用“雕塑”的技巧,她讓那位“黃金寶貝”站在椅子上,他的父母朝他擺出崇拜的姿勢,且不留一絲關愛的注意力給女兒,女兒遠遠地站著,沒有人注意到她。雕塑見圖12-9。

薩提亞家庭治療的主要技術和應用

圖12-9 案例中家庭成員的溝通模式

在一次家庭治療中,諮詢師瞭解了案主的家庭互動模式後,請家庭成員用身體語言表達他們之間的關係。呈現出來的畫面是父親站在椅子上,超理智地對待12歲的女兒,母親和父親統一戰線指責女兒,但父親和母親並不是並肩站著,而是分站在兩端,女兒在中間低頭蹲著,同時雙手伸向父母來討好他們。

當這個畫面呈現出來後,諮詢中一直處於神遊狀態的女兒開始慢慢地抽泣。父母也從對女兒不斷的抱怨中停了下來,心疼地看著女兒。

請家庭治療中的每一個人以不同的身體姿態來代表、呈現溝通的資訊,這些身體姿勢可以充分表達出被一個人否認、壓抑的強烈的內心體驗,幫助整個系統覺察到每一個人的內在狀態,覺察到那些沒被意識到的資訊,從而創造改變的可能性。

薩提亞治療模式非常強調系統觀,這個系統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案主的家庭系統、社會系統等大系統,另一個是案主內在的系統。因此不僅僅可以對家庭系統使用雕塑,也可以針對個人做內在特質的雕塑。

如案主G。G很害怕說出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想法,所以經常迎合對方,但是每次這麼做了之後,G就開始自我貶低、自我攻擊。

透過和G的交流,筆者看到G在陌生人面前是有勇氣維護自己的權利的。所以,筆者請G挑選代表她害怕和勇氣的東西,案主挑選了兩個布偶,一個是趴著的小狗代表“害怕”,一個是大塊頭的布偶“熊”。筆者請案主託著代表“害怕”的布偶小狗舉到與自己的額頭齊高,請案主將代表“勇氣”的布偶熊放在她的身後。

筆者讓案主看到,她其實是有勇氣使用這個資源的,只是放在身後不去用它。而本次諮詢的目標就定為在害怕沒有消失的情況下,如何將勇氣帶出來。

此外,這一技術還可以形象地雕塑出互動中每個人的內在特質。

如案主C是一個大學生,自述人際關係不滿意,沒有可以聊得來的朋友。

諮詢師發現他只是看到別人表現出來的特點,如“成績好”“科研能力強”等,卻看不到“成績好”“科研能力強”等這些特點背後的人。接下來諮詢師用雕塑呈現了一個畫面:

諮詢師請C任意挑選四個東西,一個代表他自己,一個代表“成績好”“科研能力強”的同學,一個代表“成績好”,一個代表“科研能力強”。他挑選了一個香薰爐代表他自己,一個玻璃瓶代表這個同學,兩朵不同顏色和質地的乾花代表“成績好”和“科研能力強”。

諮詢師將代表“成績好”和“科研能力強”的乾花放在代表案主的香薰爐和代表另一個同學的玻璃瓶之間,然後用餐巾紙蓋住了那個玻璃瓶。

然後諮詢師問他:“聽起來,你跟這個同學交往的時候,看到的是‘成績好’‘科研能力強’,但是看不到同學這個人。是這樣麼?”

他想了想說:“是的,所以在他面前我總覺得很自卑。”

諮詢師繼續問他:“你能看到你自己嗎?”

他說:“我只看到我的自卑。也還覺得‘成績好’‘科研能力強’有什麼了不起!”

諮詢師用餐巾紙將代表案主的香薰爐蓋了起來,並請他挑選一個東西代表“自卑”,一個代表“輕視”,然後放在代表他自己的香薰爐邊上。他挑選的是兩個黑黢黢的乾癟的果子。

透過這個雕塑,他看到了互動的不是兩個活生生的人,而是自己的自卑、輕視與這個同學的“成績好”“科研能力強”之間的互動。他也覺察到自己人際關係不太理想的緣由,這對他來說是一個新的覺察。

雕塑技術使用的範圍非常廣泛,也很靈活。再舉例說,先請一個家庭成員雕塑出他個人對於家庭關係的知覺(這樣做的目的是透過雕塑技術,外化每個家庭成員對家庭的不同知覺,家庭成員也會看到其他成員的獨特性和差異性,這些獨特性和差異性可以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產生更深的理解、接納和開放,可以為其他人帶來新的選擇),然後請每一個家庭成員表達他們在這個雕塑中的感受。接下來,請其他家庭成員逐一雕塑出他們個人期待的家庭關係(同樣體現出獨特性和差異性),這個過程將幫助整個家庭從早先功能不良的場景,轉化為被家庭成員渴望的、具有支援性的關係系統。

雕塑的技術可以用在角色扮演中,這時雕塑並非是由案主呈現,而是由扮演者(案主的“替身”)呈現出來;也可以用在提升案主的自我體驗上,這時則是案主暫時放下言語性的表達,用自己的身體更深入地呈現出當下的內在狀態,以此促進案主的體驗性和自我覺察。

當然,在使用雕塑技術時,諮詢師需要營造一個充滿聯結、信任和安全的環境,而且,諮詢師對當下的情況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並與整個家庭動力系統和個體建立密切的聯絡。如果諮詢師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創造性,雕塑技術對工作系統的轉化作用將是巨大的。

六、家庭重塑

家庭重塑是薩提亞女士發展出來的極具治癒性質的技術,也是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主要的改變手段之一。家庭重塑的目標之一就是給參與者一個機會,來暴露他們僵化的信念、有限的覺察以及誤解他人的方式,並透過這個機會來重新看待他們自己和其他家庭成員,體驗到其他成員接納、關愛的真實意圖。

薩提亞強烈地體會到,應對方式是人在最脆弱的時期(出生到五歲)學會的方法,人在這個階段最缺乏資訊,無法判斷自己所學方法的有效性和限制性。由於這是最初的學習,而且是在非常脆弱的時期的體驗,所以幾乎都會銘印在心。但不論在多大年紀,大部分人都能學習新的思考方法和行為方式。

家庭重塑的過程首先從引導案主瞭解自己的家譜圖、家庭編年史以及影響輪開始,背景清晰了,才開始進入經典的家庭重塑的階段。

(一)家庭重塑的步驟

1。雕塑案主的原生家庭

雕塑案主原生家庭的目的是形象地將案主的原生家庭動力外化。雕塑完成之後,詢問案主看到這個外化的表達之後有哪些感受、什麼樣的想法等。

2。雕塑案主父親和母親各自的原生家庭

雕塑的目的是促進案主對父母的接納。雕塑完成後,請扮演案主父母角色的成員表達在這個當下內心的體驗和感受,這種分享可能是案主生平第一次經驗到的,這會擴充套件案主對父母覺察的範圍,讓案主體驗到他的父母是怎樣成長的,父母的夢想、希望、未滿足的期待是什麼。這將促進案主更大程度上對父母的接納。

3。雕塑案主父母的約會、求愛和婚禮的場景

這個過程是讓案主清楚看到父母各自的願望和夢想,案主也會看到父母雙方各自帶入婚姻的應對模式,以及這個應對模式對他們親密關係的影響。

這時候,諮詢師可以詢問案主對早期家庭經歷的感受、想法等,這個感受和想法將為接下來重新雕塑案主的原生家庭提供更多洞察。

4。重新雕塑案主的原生家庭

雕塑家庭中,如果案主的原生家庭中有多個孩子,則需要從第一個孩子出生開始,雕塑每一個孩子出生後的家庭動力變化。這個過程會清晰地呈現出案主如何形成自己的應對姿態和生存模式。

在這個過程中,諮詢師可以請案主回憶並塑造一個創傷性的場景或重要經歷,並從每一位扮演者那裡收集他們對此場景的評論,這是促進案主覺察的機會。然後對案主提供的場景或經歷做工作。

諮詢師還可以請案主充分表達在這個創傷性歷程中的情緒感受,可以誇張性地、戲劇性地表達。諮詢師幫助案主在這個當下,利用已有的資源,重新選擇新的策略來面對這個創傷體驗中的人或事。

在重塑的最後部分,諮詢師引導案主做到以下幾點:

(1) 案主用語言表達出任何未被滿足的期待和渴望。

(2) 描述對這個未滿足的期待和渴望的感受。

(3) 案主對父母分別表達他所看到的父母的能力和限制,由此接納父母,和父母重新建立新的聯結。

(4) 在更高水平上,更接納自身的人格特點,也更接納父母的人格特點。

(5) 接納自己和父母的相似性以及差異性。

(6) 接納父母作為普通人竭盡所能的努力。

(7) 帶著高自尊更接納自己,並向父母分享對自己的接納,讓父母知道,案主已經放下了過去對父母的期望。

5。結束

結束意味著角色扮演者去角色,並讓每一位扮演者分享他們的體驗,可以是對角色的感受,也可以是扮演者在重塑過程中激發的私人經歷。沒有扮演任務的成員也可以分享整個過程帶給他們的影響和體驗。一般來說,薩提亞家庭治療的分享可以從三個層面展開:①分享內在被觸動的部分,也就是分享自己的所想、所感;②分享對案主內在過程的觀察和假設;③關注諮詢師對整個重塑的加工過程。

(二)家庭重塑技術的基本目標

一般來說,家庭重塑技術有三個基本目標:

1。向人們解釋在他們過去學習中蘊藏了哪些資源

在重塑的過程中,案主得到了一個機會重新建構自己過去生命中的迷惑,解開這個迷惑。

案主Q,在其3歲時有一次記憶:當時媽媽很生氣,只管自己上樓還對著Q大聲吼叫:“如果你再這麼討厭我就不要你了”。

在重塑的過程中,Q重新照看到這個3歲的孩子在當時被拋棄、被忽視的恐懼,也會重新照看到“媽媽”當時內在的狀態是如何導致她說出這樣的話,並看到3歲的孩子在那個當下發展出來的、到現在已經能夠幫助他的能力——堅強、努力。當Q離開記憶中的場景時,她將能夠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理解過往的記憶,看清她對過往記憶的直覺“我是個令人討厭的人”是錯誤的。

2。協助案主認識父母的人格

在養育過程中父母和孩子的區別體現在角色分工上,而角色分工中的確會有不平等。在壓力情境中,人們又往往容易忽視價值上平等的內涵,用角色分工賦予的權力對待他人。

父母角色相對子女角色來說是更有權力的一方,這讓年幼的子女容易錯誤看待父母角色——要麼是比生命還偉大的英雄,要麼是懦弱的可憐蟲;或者將父母一方看作惡魔,另一方看作聖人。家庭重塑幫助案主重新認識父母的內在狀態,看到他們也是普通人,從而收回對父母的高期待。

案主H,男性,35歲,重度抑鬱、經常哭泣。對H成長曆程的探索發現,H的父親脾氣非常暴躁,在H嬰兒時,如果H哭泣,父親就會對他發怒,大喊大叫。

在重塑的過程中,扮演H父親的成員也有機會說出父親的內心體驗:當他(H的父親)還是個小孩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去世了,他的父親一天到晚為了生計在外奔波,而且他還要照顧年幼的弟弟和妹妹。他感覺不到任何支援,心裡充滿了焦慮,當他想要向自己的父親(H的祖父)尋求幫助的時候。扮演H祖父的成員說“我太忙了,我沒有任何精力照顧小孩,小孩子最好也別來煩我,我要為了家庭生計儘可能多地工作,多賺錢”。H看到父親學會了壓抑和隱藏自己的情緒。

然後H向父親的扮演者表達:當我很小的時候,我是如此害怕你,你的脾氣總是很不好,而那些瑣碎的事情又是那麼容易讓你煩惱。你總是帶著糟糕的情緒從工作地點回到家裡,我無法告訴你我的感受和心情,因為如果我哭出來,你就會叫我愛哭鬼,所以我不會那麼做。

然後H也能夠理解他自己對待孩子的反應,並開始允許自己的孩子哭泣……

3。為探尋自己的人格鋪設道路

在重塑過程中,案主會開啟塵封已久的內在寶藏盒,看到案主沒有覺察到的諸多資源,並學習使用這些資源。這將豐富案主的生命體驗,從而準備好自己,彰顯出完滿、足具、毫不欠缺的內在自我。

(三)家庭重塑技術的發展

在薩提亞生命的最後5年裡,她創造出了一套經典家庭重塑技術的簡化版,這一版本被稱為“關鍵影響重塑技術”,它透過聚焦於案主感到自己深陷其中的一兩個議題,從而帶來案主內在的轉化,其中議題主要涉及如下內容:

1。重要他人的突然死亡。

2。創傷、暴力或悲劇性的體驗。

3。暴怒和被壓抑的憤怒。

4。令人恐懼的幻想。

5。在當前根據新的應對模式作出的決定。

總之,這個簡化版所需時間更短,也更簡單,更加強調轉化的過程。

此外,關於家庭重塑技術的詳細介紹,可以在維吉尼亞·薩提亞等著的《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的第九章獲得更多內容。

其他技術:

薩提亞家庭治療還有諸多技術,如薩提亞冥想、個性舞會、自我環、天氣報告、說真話訓練、家庭生活編年史、影響力車輪等。這些技術都極具創造性,也都是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中促進案主發生轉化的有效技術。

文源:中和道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