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王殿君:五月艾藥香

五月艾藥香

文/王殿君

王殿君:五月艾藥香

回小村時,看見馬路兩邊的圪塄上隨風舞蹈著青青的艾藥(家鄉人稱“艾草”為“艾藥”),我的心不禁為之一振,有些恍惚了,那些塵封積澱的記憶一幅幅如過電影般閃現在我眼前。

家鄉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民諺,記得小時候,每到端午時節,娘會在天矇矇亮就把我們叫醒,讓爹帶著我們去挽艾藥。大人們說,清早艾藥沐露,一夜浸潤,這時拔的艾藥味道最濃艾質最好。爹是鄉村醫生,他告訴我們,艾藥有溫經、去溼、散寒、止血、消炎、止咳和抗過敏等作用,連根拔起的全艾功效更全面。我們每人抱上一捆散發著馥郁藥香的艾藥,那草木清香盪漾鼻尖繚繞心頭,讓人有種難言的暖意。邁著歡快的步子到家時,太陽才露出頭來。爹將艾藥懸掛於門楣,傳說可以祛病避邪,由於它的特殊香味,還具有驅蚊蟲的功效。給鄰家的門楣上也掛上一把,讓大家都平安、健康,為他們祈福。

王殿君:五月艾藥香

將艾葉曬乾搗碎成“艾絨”,以備艾灸用,其餘的放在陰涼處,用東西蓋上,爹說陰乾後的艾藥藥性足,療效好。有時我的肚子著涼了,爹就將大蒜切成薄片放在我肚子上,將艾藥揉成指頭大小錐形,點燃放在蒜片上,艾慢慢燃燒,熱氣蒸騰著蒜片,當面板感到發燙時,便移動蒜片位置,如此反覆,涼氣和毒氣便拔了出來,肚子咕嚕咕嚕歡叫著,它說它餓了。

有人長了癤子或腰痛腿疼甚的,爹也按穴位幫他們艾灸,不用花費一分錢。有過意不去的人在時頭八節會送來幾個月餅或一瓶燒酒,要是窮人家他是絕對不收的,那時的人情比錢重。

艾藥具有特殊的馨香味,在困難時期,人們在寡淡的飯食裡放一些艾藥,雖吃起來不明顯,可聞起來味道十分誘人,增進了食慾。還可用它做成馨香枕頭,軟綿綿的,還有安眠助睡解乏的功效。

王殿君:五月艾藥香

在我們那兒,端午這天,一早要用燻蒸的艾藥水洗臉,晚上又要用艾藥水洗腳,娘說只有這樣,才能從頭到腳不得病,一年平平安安。孩子們總是不聽話,嫌艾藥水味怪,不洗臉,娘就會哄我們,誰不聽話,就不給誰吃粽子。這一招真靈,一個個小瘦猴他洗一把臉你洗一把臉,那爭搶著的情景盡顯讓人心酸的貪婪。

那時咱壩上的莊戶人哪兒見過真正的糯米粽子呀!娘還是超度姥姥去大城市看病正趕上端午節,她給姥姥買過兩個粽子吃,憑著記憶,她用黃米代替糯米,將黃米用水泡好,又加了糖精,沒有葦葉,就用倭瓜葉包成三角形,用馬蓮纏上,那自制的粽子還挺別緻哩!

後來讀了書才曉得,艾藥、端午,還有屈原之間,從魏晉時期就聯絡在了一起,這給節日注入了文化內涵,由於人們對屈原高潔節操和偉大人格的認同,他也由於端午節而被人們不斷地記起,不斷地懷念。

那一股股艾藥的清香瀰漫在端午的節日裡,歡歌笑語俯拾皆是,只有用心融入這節日的氣氛中,你才會感悟到傳統所給予人們的力量,難以割捨的情懷是對傳統的依戀,是把根留住的信物。只有代代相傳,才使傳統節日延綿不息,才會把根留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

艾是一味中藥,它更是鄉下人精神和靈體不可或缺的一種依託,以端午為由頭,我回來看看爹和娘,拔一些艾藥,給他們洗洗臉和腳,就像小時候他們給我們洗一樣……

王殿君:五月艾藥香

作者簡介:

王殿君,河北小小說藝委會會員,張家口市作協會員,《長城文藝》簽約作者。有文學作品散見於《河北小小說》《小小說大世界》《天池》《短篇小說》《雪花》《小小說家》《精短小說》《河北科技報》《長城文藝》等,有部分作品入選《中國年度微型小說》《最受中學生歡迎的年度佳作·小小說》等多種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