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撥開神聖光環,還原一個真實的關雲長

1。

撥開神聖光環,還原一個真實的關雲長

毛評本《三國演義》所附的《讀三國志法》一文說“三國”有“三絕”(或“三奇”),蜀漢大將關羽為其一(即“義絕”),稱他為“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文中這樣寫道:“歷稽載籍,名將如雲,而絕倫超群者莫如雲長。青史對青燈,則極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則極其英靈。秉燭達旦,人傳其大節,單刀赴會,世服其神威。獨行千里,報主之志堅,義釋華容,酬恩之誼重。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霽月光風。心則趙忭焚香告帝之心,而磊落過之;意則阮籍白眼傲物之意,而嚴正過之:是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

用這段話來對照小說裡所寫的關羽,倒也對得上號,但要是形容歷史上真實的關羽,那就有很大差別了。

要選《三國演義》裡所描寫的人物和歷史真實人物差距最大的一個,關羽一定可以排在前列,而且,要是從神化、美化的角度來看,他絕對可以排第一位。

在陳壽的《三國志》裡,關羽的地位和《演義》裡差距極大,他的傳記沒有自成一卷,而是和張飛、馬超、黃忠、趙雲合傳(《三國志》卷三十六,蜀書六),也就是小說裡的“五虎上將”合為一傳。

關羽的出身,《三國志》記載得極為簡略:“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但他在《演義》裡的出場就有聲有色得多了,先是在劉備眼中現出他的不凡相貌,“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然後他自己介紹說“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

關羽的相貌,《三國志》裡只提到“羽美鬚髯”,其他的都沒有描述。他為什麼“亡命”,也沒有說,《演義》裡則說是殺了“倚勢凌人”的“勢豪”,這一細節突出了關羽的“義”。仗義除惡,是古代義士的典型行為。

《演義》裡的“桃園結義”在後世影響極深,人們都知道劉關張是異姓手足,但在三人的傳記裡都沒有提到結義之事。《關羽傳》裡寫道:“先主(劉備)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張飛傳》寫道:“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撥開神聖光環,還原一個真實的關雲長

2。

劉備起兵時,關羽和張飛一起來投奔,劉備擔任平原相時,任命關羽、張飛為別部司馬,統領軍隊。二人追隨劉備東奔西走,一直是他最忠誠和得力的將領。但《演義》裡關羽出彩的幾處描寫,如“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等,《三國志》裡都沒有描述。事實上,華雄是被孫堅所殺,“三英戰呂布”也是小說家的虛構。

倒是裴注引用的《蜀記》裡記述了一件事情:劉備跟隨曹操一起在下邳包圍呂布時,關羽向曹操請求破城之後把呂布手下秦宜祿的妻子賞賜給他,曹操答應了。到了下邳城快要被攻破的時候,關羽又多次向曹操提出要求。曹操懷疑秦宜祿的妻子長得特別漂亮,在下邳城破後,就命令捉了秦宜祿的妻子後先送來讓他瞧瞧,結果一看之下,曹操立刻忘記了對關羽的承諾,把這個女人自己留下了。關羽因此心生不滿。

《魏氏春秋》裡也有同樣的記載。但是,大義凜然的關羽也會好色,這明顯和《演義》裡的人設不符,所以小說裡當然不會出現這樣的情節了。

曹操是個“人妻控”,這是我們知道的,他不僅收了秦宜祿的妻子,還撫養大了他的兒子,就是後來魏國的驍騎將軍秦朗。

《演義》裡有曹操“許田打圍”的情節,看到曹操的“僭越”行為,關羽想殺曹操,被劉備阻止。這事在《蜀記》裡也有記載,但劉備對關羽解釋不殺曹操的理由並不一樣。《演義》裡說怕殺了曹操,曹操的部下會殺害天子;《蜀記》裡劉備則說是為國家可惜人才,若曹操能行正道,就是國家之福。

裴松之駁斥了這個理由,他認為劉備後來和董承等人結謀,不會在這時因可惜曹操是個人才就不殺。他是害怕倉促之間,未必殺得了曹操,即便是殺了曹操,自己和關羽等人也逃不了性命,所以故意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我覺得裴松之分析得很有道理。

撥開神聖光環,還原一個真實的關雲長

3。

劉備反出曹操陣營後,派關羽守下邳城,代理太守職務。曹操在建安五年(200年)帶兵攻打劉備,劉備大敗,獨自逃跑去投奔袁紹,家人和關羽都被曹操所擒。這件事,《關羽傳》裡只寫“曹公禽羽以歸”,《先主傳》裡寫道:“曹公盡收其眾,虜先主妻子,並禽關羽以歸。”

劉備打了敗仗,關羽被曹操俘虜,《三國志》裡寫得很簡單,在《演義》裡卻演化為“屯土山約三事”的故事。關羽和曹操約定“降漢不降曹”“保護二位嫂嫂”“得到劉備資訊便當辭去”,這當然是為了突出關羽的忠義和投降曹操的不得已。

“土山約三事”和“秉燭達旦”(《演義》裡寫曹操為了試探關羽,故意讓關羽和二位嫂嫂共處一室,關羽“乃秉燭於戶外,自夜達旦,毫無倦色”)雖是小說家的虛構,但關羽一心忠於劉備卻是實情。

曹操對關羽非常好,“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在關羽解了白馬之圍後,封他為漢壽亭侯。但關羽並沒有因為曹操的恩義就忘記劉備,後來得到劉備的訊息就立刻離開曹操去投奔劉備。這份“不事二主”的忠誠應該就是後人崇奉他的主要原因。

《關羽傳》記載,曹操也察覺關羽沒有久留之意,就讓張遼去試探關羽。關羽說知道曹操對他好,但他受了劉備的厚恩,是不能背棄的,他一定會立功報效過曹操才離去。張遼回報曹操,曹操很感佩他的忠義。

裴注所引《傅子》也記述了這件事,情節大同小異,多加了張遼在報告曹操之前的猶豫,他想告訴曹操,怕曹操殺了關羽,不告訴又不符合事君之道。他後來還是報告了曹操,曹操讚歎說:“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演義》裡的情節與此基本相似,只是多了一句劉備若死,關羽願相從於地下的表白,使得關羽的忠義表現得更為堅定和突出。

袁紹大將顏良攻打白馬,曹操派張遼和關羽為先鋒迎擊,關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這就是《演義》裡所說的“斬顏良”,但“誅文丑”就是小說的虛構了,因為斬了顏良,解了白馬之圍後,關羽認為已經報答了曹操,就離開曹營去投奔劉備了。

在離開前,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就是小說裡的“掛印封金”。在關羽殺了顏良之後,曹操知道關羽要走了,就對關羽“重加賞賜”。關羽走後,曹操手下想要去追趕關羽,曹操說:“彼各為其主,勿追也。”對此,裴松之非常讚賞曹操的氣度。

按照《演義》的描寫,隨後就是“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了。關羽投奔劉備的路上細節,《三國志》裡沒有寫到,我們從情理上推測,“千里走單騎”或許是事實,但“過五關斬六將”恐怕就是小說家言了,因為《演義》裡所寫的五關,從地理位置來看,不符合關羽尋找劉備的路線,詳情容後再論。

撥開神聖光環,還原一個真實的關雲長

4。

關羽重歸劉備後,隨劉備到荊州依附劉表。曹操南下荊州,赤壁之戰爆發,但《演義》裡大肆渲染的“華容道義釋曹操”在《三國志》裡找不到半點蹤影。曹操敗走後,劉備奪取荊州,任命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小說裡“戰長沙義釋黃忠”的橋段在《關羽傳》和《黃忠傳》裡也都沒有提到。

劉備平定益州,讓關羽留守荊州。

《演義》“單刀赴會”的情節,《關羽傳》沒有提到,倒是《魯肅傳》裡有記述。

當初劉備向東吳借取荊州,說奪了益州就歸還,所以當劉備拿下成都後,孫權請劉備歸還荊州中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不肯。孫權就派呂蒙率軍進取,長沙、桂陽二郡望風歸附,只有零陵太守郝普堅守不降。

劉備得知後,親自領兵五萬從成都趕回公安坐鎮,派關羽率軍三萬爭奪三郡。孫權也從秣陵進駐陸口,派魯肅率領一萬人屯守益陽,和關羽對抗。魯肅為了大局,邀請關羽相見,提出各自將兵馬布置在百步以外,只有將軍們各帶單刀赴會,於是這次會面就稱為“單刀會”。在單刀會上,雙方互不相讓,戰爭一觸即發。

但正趕上曹操進攻漢中,劉備害怕益州有失,就和孫權講和。雙方議定,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屬孫權,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屬劉備。

本是雙方對等的單刀赴會,在小說裡變成了關羽單刀去敵營赴會,這一改變,關二爺的凜凜神威自然是顯露無疑。

撥開神聖光環,還原一個真實的關雲長

5。

關羽是劉備手下的主要將領,是當時著名的“萬人敵”勇將,但關羽為人剛直自負,瞧不起別人。呂蒙說他“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凌人”,陸遜說他“矜其驍氣,陵轢於人”,陳壽評價他說“剛而自矜”。

《三國志》裡記述了兩件事情,最能體現關羽的傲慢自負。

劉備平定益州時,馬超來降,關羽就寫信給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意思是說馬超能和誰相比。諸葛亮知道關羽的性格,就回答說:“孟起(馬超字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張飛)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意思是說馬超是個人才,但也只能張飛相提並論,和你還是不能相比的。

關羽蓄著一副漂亮的長鬚,諸葛亮稱他美髯公,所以這裡用髯來代替他。看了諸葛亮的回信,關羽十分高興,把它交給賓客幕僚們傳閱。這件事記錄在《關羽傳》裡。

《黃忠傳》記載,奪取漢中時,黃忠立了大功,劉備進位為漢中王后,想要封黃忠為後將軍,諸葛亮勸諫說,黃忠的名望不高,關羽要是聽到他的地位和自己並列,恐怕會不高興。劉備說,我會和他解釋的。

《費詩傳》記載,關羽聞知黃忠地位和自己一樣,果然憤怒地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因而不肯接受任命,後來在費詩的一番勸說下才接受了任命。

這兩件事情在《演義》裡都有寫到,小說裡有進一步的發揮,關羽給諸葛亮寫信,說自己想和馬超比武,被諸葛亮用好言安撫才罷。

撥開神聖光環,還原一個真實的關雲長

6。

《警世通言》有一個細節,一個小孩被刀子劃傷,並沒有哭泣,家人感到很驚奇,小孩說,關羽能忍住劇痛刮骨療傷,而且談笑風聲,我也要象關羽一樣。

可見在明朝時候,關羽“刮骨療毒”的故事已經深入人心了。“刮骨療毒”在《關羽傳》是有記載的,但和《演義》裡的情節略有不同。關羽的箭傷不是在攻打襄樊時受的,為他治病的醫生也沒有留下名字(小說裡說為關羽治病的是神醫華佗,但《關羽傳》裡沒有醫生的名字,《華佗傳》沒有記載此事)。

傳記裡說,關羽曾經被流矢射中,傷雖然好了,但一到陰雨天氣,就經常感到疼痛。醫生說那箭上有毒,毒進入了骨頭,需要割開胳膊,刮骨去毒,才能根除,關羽就伸出胳膊讓醫生去割。當時關羽正在宴請手下的將領,他邊治傷邊飲酒,“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在沒有麻醉手段的古代(據說華佗有“麻沸散”,未知確否),一邊進行外科手術,一邊吃肉喝酒,忍受著巨大的痛苦還能言笑自若,確實是豪氣沖天的好漢,怪不得後人敬佩。

撥開神聖光環,還原一個真實的關雲長

7。

從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開始,劉備和曹操分別於漢中和荊州兩地展開了全面對抗。

先是劉備從益州北進,攻略漢中。曹操的守將曹洪抗敵不利,於是曹操親自進入東川,和劉備的展開惡戰。為了配合劉備進兵,並趁著曹操戰略重點西移,南線空虛的機會,關羽開始謀取襄樊。他策劃煽動荊、兗等地豪強造反,當年十月,宛城守將侯音造反,扣押太守,響應關羽。曹操大將曹仁率軍平亂,於次年正月攻破宛城,將侯音斬殺,並屠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在漢中爭奪戰中失敗撤回,劉備佔據了漢中。在荊州一線,關羽留南郡太守糜芳守衛江陵,將軍士仁駐守公安,自己率領大軍攻打襄陽和樊城。

曹仁的兵力不如關羽,所以只能憑藉樊城等據點堅守。七月,曹操立即派遣于禁帶兵救援樊城。這時,樊城還沒有被關羽包圍,曹仁命令于禁、龐德屯駐在樊北。

這時,關羽的兵力已經處於下風了,於是派人要求駐守上庸的劉封和孟達出兵幫助他攻打樊城,被二人拒絕。

但是,天氣的利好轉向了關羽一面。入秋後,連著下了十多天的大雨,漢水暴漲,“禁所督七軍皆沒”,于禁的大軍被洪水淹沒了,於是關羽趁機乘船進攻,擒獲了于禁和龐德,于禁投降,關羽想要任用龐德為將,但遭到拒絕,就斬殺了龐德。這就是著名的“水淹七軍”。

至此,救援樊城的魏軍全軍覆沒,關羽帶領軍隊乘船包圍了樊城,曹仁駐守的樊城岌岌可危。

同年十月,陸渾民孫狼等苦於徭役,紛紛起兵,響應關羽。自許都以南的諸多山賊也都遙受關羽的印號,成為了關羽的支黨。甚至連曹操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也投靠了關羽。關羽的聲勢達到了頂峰,《關羽傳》記載“羽威震華夏”。

曹操也嚇了一大跳,他覺得許都離關羽太近了,就想遷都避其鋒芒。司馬懿、蔣濟等人勸阻,認為孫權一定不願看到關羽得志,可以用將江南封給孫權為條件讓他從背後攻擊關羽。曹操同意了這個建議,並派徐晃率軍救援樊城。

撥開神聖光環,還原一個真實的關雲長

8。

關羽和徐晃交戰不利,帶兵後退。裴注所引的《蜀記》記載,關羽在曹操手下時和徐晃交好,這次在戰陣上見面,兩人遠遠地交談,回憶生平往事,但過了一會兒,徐晃忽然下馬宣佈命令:“得關雲長頭,賞金千斤。”關羽吃驚地問:“大兄,是何言邪!”徐晃說:“此國之事耳。”

就在關羽被徐晃阻擊時,東吳偷偷地佔據了江陵,抄了關羽的後路。《關羽傳》記載,在此之前,孫權曾派使者表示願意和關羽結親,讓自己的兒子娶關羽的女兒,結果關羽不答應,還辱罵了使者,孫權大怒。《演義》裡增加了細節,寫做媒的使者是諸葛瑾,還增加了關羽辱罵的話“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而且,關羽俘虜了于禁計程車兵後,藉口缺乏糧食,強搶了孫權屯在湘關的米糧,於是孫權下定決心和關羽決裂。

裴注引用的《典略》記載,關羽包圍樊城時,孫權答應出兵相助,卻又讓使者慢慢地走,關羽嫌東吳使者來得晚,又因為自己已經打敗了于禁,就罵著說我攻下樊城後,難道不能滅了你嗎?孫權知道後,假裝寫通道歉,答應自己親自來助。

裴松之認為這種說法不可信,因為關羽和孫權外表和睦,內心其實是互相猜疑提防的,關羽出兵,不會請孫權相助。如果真有孫權相助的約定,呂蒙進兵,也就不用悄悄地偷襲了。

關羽後方守衛江陵的是南郡太守糜芳,駐守公安的是將軍士仁,關羽平時就瞧不起這兩人。當關羽領兵出征時,兩人負責供應糧草軍需,不能夠悉心救助。關羽放話說:“回去之後,就懲治他們!”糜芳、士仁聽說後恐懼不安。於是孫權就暗中派人去誘降糜芳、士仁,當呂蒙偷襲荊州時,這二人都不戰而降。

孫權佔據江陵,俘虜了關羽手下將士的家人,因此關羽的將士無心作戰,士卒漸漸潰散,只好退至麥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十二月,關羽帶著十餘騎出逃,一路突圍到臨沮,遇到了東吳將領潘璋部將馬忠的埋伏,被擒,和長子關平一起遇害。

裴注所引《吳歷》記載:“權送羽首於曹公,以諸侯禮葬其屍骸。”《蜀記》記載,關羽剛剛出兵包圍樊城時,夢見一隻豬咬了他的腳,對兒子關平說:“吾今年衰矣,然不得還!”《演義》裡也寫到了這個夢,還寫了關平用“豬龍之象”為他曲意解夢。

撥開神聖光環,還原一個真實的關雲長

9。

裴注所引《江表傳》記載:“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這大概就是人們說關羽喜歡讀《春秋》的來歷了。《讀三國志法》說他“青史對青燈,則極其儒雅”,喜歡讀史書的關羽能夠善待士卒,卻瞧不起讀書人,對士大夫很傲慢,《張飛傳》裡說他“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

陳壽在傳末的評價裡說關羽“萬人之敵,為世虎臣”,“報效曹公,……有國士之風”,但他為人“剛而自矜”,最終“以短取敗”,是“理數之常也”。他肯定關羽能敵萬人,是勇猛的武將,性格剛毅,但也很自負,最終的失敗就是因此造成的。

後人對關羽的評價和陳壽很相似,或強調他剛勇忠義的一面,或強調他自負傲慢的一面。

比如禿髮傉檀說:“臣子逃歸君父,振古通義,故魏武善關羽之奔。”李贄說:“雲長信義,不設機械,觀其待徐公明可見也。到底是個君子,不比小人,外厚其貌而衷薄甚也。”

而陳亮則說:“夫關羽好勇而無謀,恃氣而驕功,此其勢甚易譎也。”朱元璋也說:“克敵在勇,全勝在謀。昔關羽號萬人敵,為呂蒙所破,為無謀也,爾宜深戒之。”

撥開神聖光環,還原一個真實的關雲長

10。

在三國時代的名將當中,關羽很難說是最出色的一個,但在後世的名聲,受到後人的崇奉,卻遠遠地超出了其他人。其地位逐漸升高,“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最終成為現在大家所熟知的“關羽大帝”。

在《演義》裡,關羽死後就屢次顯聖,追呂蒙,罵孫權,驚曹操。在現實當中,關羽死後成神,不但在民間有廣泛的群眾信仰,還得到過多個朝代帝王的官方封贈,佛道兩教也都吸納他成為神祗。

關羽兵敗被殺,按照古人的說法,不得善終的人會化成厲鬼,所以早期的關羽像中,都有厲鬼的形象。有意思的是,後世的“關二爺”在唐朝以前,卻被稱作“關三爺”或“關三郎”,五代孫光憲的《北夢瑣言》記載:“坊巷訛言關三郎鬼兵入城,家家恐悚。罹其患者,令人寒熱戰慄,亦無大苦。夫喪亂之間,陰厲旁作,心既疑矣,邪亦隨之,“關妖”之說,正謂是也”。是關羽經常在半夜帶著鬼兵進城,給城中居民帶來災病,被稱為“關妖”。

後來有了關羽神靈幫助天台寺的僧人在麥城附近修建玉泉寺的傳說,關羽的形象才開始轉變。

傳說隋朝時,一位叫做智者大師的僧人來到荊州附近的玉泉山,想在山上蓋寺廟傳播佛教。有一天智者在山上唸經,忽然看見無頭的關羽帶著關平、周倉的魂魄來到此處,大呼:“還我頭來!”智者說,你嚷著要還你的頭,那你所斬的頭誰來還?經過智者的點化,關羽大徹大悟,並答應在七日內修建起寺廟。後來在天兵天將的幫助下,寺廟建成。《演義》裡“玉泉山顯聖”的情節大約就是出自於此。

於是,在民間傳說的推動之下,關羽開始受人推崇,關羽廟也開始興建。到了唐朝佛教大興的時候,為廣泛傳教,就將關羽吸收為伽藍護法。

到了宋朝,世俗文化興盛,再加上長期面臨北方少數民族的威脅,所以關羽這樣忠義勇武的形象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推崇。

百姓的崇奉逐漸影響了官府的態度,到了宋徽宗時期,關羽的地位得到了官方的承認。宋徽宗趙佶四次追封關羽,由“忠惠公”到“武安王”、“義勇武安王”,又因為宋徽宗信仰道教,關羽又被道教吸納為神祗,宋徽宗加封他為“崇寧真君”。

與此同時,民間的關廟也開始興盛起來,香火不斷。

在元朝,雜戲中關於三國的故事有37個,和關羽有關的就有11個,我們所熟知的“桃園結義”、“三英戰呂布”、“單刀赴會”等故事就是從這些戲曲中來的。在這些戲劇裡,關羽是忠義的化身,深受老百姓喜愛。

明清時期,對關羽的崇奉達到了巔峰。《三國演義》的流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小說把關羽塑造成了仁、義、理、智、信等美好品德的完美化身,他成為了宣揚儒家倫理觀念的最佳人選,成為了教化百姓的榜樣。

於是在萬曆年間,關羽被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正式晉升帝位。

唐高宗時,關羽和張飛曾進入武廟,成了姜子牙的陪祀者,而到了明末,關羽正式取代了過去的武聖人姜尚,成為了中國的第二任武聖。

在清朝,關羽依然不斷地被賜封號。先在順治年間被封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後來不但被追封祖上三代為公,在乾隆時又被封為“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隨著不斷被追封,他的名號越來越長,到清朝滅亡的時候,已經變成了“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帝君”。

據統計,歷史上一共有16位皇帝32次加封關羽,到了最後,他的名號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比孔子的“大成至聖文宣王”還高出一籌。他和佛祖,觀音一起受祭拜,他在洛陽的墓地僅次於皇帝的陵墓,稱為“關林”,他的廟宇,和孔廟一樣遍佈中國。

隨著華人的走出國門,對關羽的信仰也發展到了世界各地,尤其是在受中華文化影響較深的國家地區,例如越南,日本,朝鮮半島等地,尤為顯著。

撥開神聖光環,還原一個真實的關雲長

11。

一位生前並無特殊豐功偉績的將領,最終成了三教九流都頂禮膜拜的道德楷模,民間崇奉的戰神甚至財神,關羽的成神之路、成聖之路,到底是契合了國人的什麼心理呢?

我想其實很簡單,統治者看重的無非是他的“忠”。最早崇奉關羽的是宋徽宗,當時朝政腐敗,社會動盪,外部敵國虎視眈眈,內部矛盾鬥爭不斷。統治者需要物色一個忠君愛國的形象來穩定人心,鞏固統治,於是就選上了對劉備忠心耿耿的關羽。此後的歷朝歷代,要用“忠”去約束、感化民眾,關羽這面旗幟自然會繼續高高地舉起來。

而老百姓看重的則是他的“義”。在古代社會,治世少,亂世多,老百姓大多數時間都生活在動盪不安之中。而且由於社會法律體制不健全,豪強橫行,弱小者常被欺凌,所以人們需要有一個共同的道德標準來相互約束,“義”就被提升到了很高的位置。在民間,關羽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就是“義”的化身,所以大家就都拜關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