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江夏有個“趙本山”!從藝50年,創作上千件文藝作品屢獲大獎

極目新聞記者 張建林

實習生 徐雯婷 林宇

劉木祥的作品很接地氣,隨口即興的一段演唱,有節奏有板眼有韻腳。三句半、湖北大鼓、快板書,一場節目演下來,觀眾們先是被那詼諧有趣的臉上表情和動作感染,接著就為那意味深長的內容驚歎。

江夏市民群眾把他讚譽成“江夏趙本山”,對於這種美稱,劉木祥更願堅信自己是名地道的民間曲藝藝術創作者。從事群眾文化工作50餘年,創作各類文藝作品一千餘件,這其中包含了他對人生、生命以及對社會和時代的思考。

劉木祥認為,曲藝作品來源於生活,貼近於群眾,創作不是信手拈來,需要有生活體驗、歲月積累和情感感悟,一個好的作品,除了讓人能看的輕鬆外,還要給人留下一些想象的空間,或是警醒教育,又或是讚美與感動。

談創作:12歲登臺出演情景劇

從1971年葛洲壩發電站建設兵團的“戰地土喇叭政工員”、鄉鎮文化站到區縣文化館,年近70歲的劉木祥,身材消瘦,但一講起表演與創作,身上如今會散發出一股表達的慾望。

誘發他對文藝表演興趣的種子埋在了1964年。當時從範湖公社考到第一初級中學的劉木祥,有幸出演了學校匯演編排的情景劇《小苦瓜》。 “不忘階級苦,牢記血淚仇。我當時扮演的是一個貧苦人家的小孩子。”談起首次登臺經歷,劉木祥回味萬千。

這次情景劇是他文藝生涯的啟蒙,而他人生第一次正式的登臺亮相的處女作,是他五年後在江夏區“業餘群眾文藝創作節目調演”中自編自導自演的快板表演——《老漢誇電站》。

江夏有個“趙本山”!從藝50年,創作上千件文藝作品屢獲大獎

劉木祥(中)演出劇目

“我當時17歲,飾演了一個老漢。以他的角度去回憶過去的水災成患,演繹出新中國大興水利工程後的豐收景象,在新舊對比中展現黨對農村、農民、農業的關心和支援。這個節目當時獲得了一等獎。”劉木祥繪聲繪色地描述了他初次亮相的情景,“當時沒有這麼好的條件。就穿了一件老漢衣,也沒有頭套,就用白粉一撲,非常樸實。”

愛好、熱情與天賦是劉木祥演藝生涯中的三大法寶。1971年,19歲的劉木祥不負才華,被調往了葛洲壩發電站建設兵團擔任“戰地土喇叭政工員”,專門負責在工地上進行文藝匯演。“這是我人生的一大轉折。”劉木祥談道。在宣傳隊的經歷對於他後來的創作與表演有著很大的影響。

劉木祥說,那個時候表演沒有底稿。為了鼓舞士氣,他們在河道里搭了一個平臺,在上面敲鑼打鼓地演,根據工地上的情況來現場編詞,一邊敲還要一邊喊。

“這個需要特別快的反應,一般人是不敢接這個活兒的。但我當時就去演了。”在即興發揮的歷練下,劉木祥的創作才華被極大地激發了出來,他現如今仍然記得當時於工地上誇讚一個勤勞老漢的詞:“這個老頭幹勁足,挑著兩個大石頭,挑著挑著往前走,不怕辛苦不服周。”他說用方言演唱出來,很有味道。

“我的作品90%都是我自己寫的,身邊人身邊事。紮根群眾、挖掘生活。”劉木祥敘說著自己一以貫之的創作心得。“口語化、生活化、接地氣。用詞不用太美好,足夠幽默,人家能聽懂,這就是好的。”

談作品:通俗易懂又要有寓意

劉木祥的注意力似乎始終在文藝創作上,辦公桌前摞著的一疊文稿紙,他拿起筆,勾畫填補,斟酌字句。什麼地方需要再押押韻腳?換句話說是不是更生活化?在他眼裡,好的作品是要反覆打磨,認真研究的。

劉木祥告訴極目新聞記者,他又要開始為今年江夏區的“百花獎”忙碌了。這個陪伴了近35載的業餘文藝創作節目大賽,耗費了他不少精力,在他創作的所有劇目中,專為百花獎寫的就有200餘個。

江夏有個“趙本山”!從藝50年,創作上千件文藝作品屢獲大獎

《擤了鼻涕腦殼空》劇照

熟悉劉木祥的人知道,他的作品大多數講的都是田邊地頭、灣村集鎮、街頭巷尾裡的軼事,通俗易懂,群眾們喜聞樂見。劉木祥回憶,在創作過程中,讓他印象深刻的作品有《屠夫怕豬》,而該作品榮獲了1982年湖北省“百花書會”創作一等獎。

“大老黑如臨大敵把刀子磨了又燙燙了又磨,褲帶捋了又緊緊了又捋,前前後後忙得吼,脫了襖子又把帽子揭。” 唱詞中的屠夫“大老黑”多年沒豬宰,見到養的又肥又胖的豬,一路手足失措,讓人忍俊不禁。

“這個講的是,很早之前農民不能搞副業,不能養豬。到了改革開放後,鼓勵農民致富,可以搞點副業,有一個農戶養豬了讓屠夫宰了過年,這頭豬長的像一頭小牛一樣,特別壯實。屠夫一看,嚇到了,不知道怎麼動手。所以它歌頌改革開放給人民帶來的幸福感,透過典故來展示農村的變化。” 劉木祥說。

去年,劉木祥老伴在骨科醫院做腰椎手術時,他在病床邊,花了半個月的時間,創作了一部用湖北大鼓演繹的《擤了鼻涕腦殼空》,而這部反腐倡廉的作品也好評如潮。開頭的四句定場語:闌尾不切必穿孔,包塊不擠定化膿,僥倖心理切莫存,擤了鼻涕腦殼空。引人深思。

劉木祥是想告誡這些有小病小錯誤的人,要一吐為快,都說出來,痛改前非,把鼻子一擤,輕裝上陣,不要有僥倖心理。“這就是曲藝的魅力。劇目的名字一定要給人一種懸念,引發遐想。同時創作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要有所隱喻,要有所啟發。”劉木祥說,

談收徒:為地方曲藝延續香火

“用高於生活的眼光去看待身邊的生活,你才能有所發現。”這是劉木祥對文藝創作工作的看法。

劉木祥告訴極目新聞記者,文藝創作者幾乎什麼都要懂一點,寫詩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還是要熟悉舞臺,懂得在舞臺上刻畫人物形象,能夠完整的將自己的感情傳遞給觀眾。這就要求在創作過程中對自己的作品充滿自信、足夠堅定,才能夠凸顯出自己的創作特色。

江夏有個“趙本山”!從藝50年,創作上千件文藝作品屢獲大獎

小品《肥姐火鍋店》劇照

他本人的表演風格很大膽,在舞臺上毫不怯場,感情充沛,很能抓人眼球。在採訪現場,劉木祥順勢拿起快板,說了段唱詞。地道的方言,獨特的唱腔,飽滿的情緒,還有那詼諧的唱詞,不免讓人驚歎地方曲藝文化的韻味與魅力。“我們搞群眾文化的就是要人來欣賞,觀眾越多,越能夠激發我的表演慾望。”

在談及收徒弟的話題時,劉木祥說,之前他並沒有收徒的想法。一是因為自己這一路走來都沒有從過師,認為自己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教給徒弟。二則是因為“創作”更多是個人的事情,需要創作者有一定的的天賦,還得能夠經得住生活的沉澱,善於觀察和感受生活。

江夏有個“趙本山”!從藝50年,創作上千件文藝作品屢獲大獎

劉木祥創作的小品《下棋》舒運平攝

但是,當他看到江夏區的文藝創作方面即將後繼無人時,還是決定成立工作室收徒,目前,他收了六個徒弟。

關著門是不可能寫出好東西來的,沒有紮實的生活經歷,底子基礎打不穩,是沒辦法搞創作的。劉木祥認為,培養徒弟比較重要的一點是帶著他們出去採風,深入生活和體驗生活。“首先你得要過生活語言這一關,比如你不懂江夏的地方話,江夏的語言你寫不好,人家不懂,和觀眾之間的距離就拉大了,這樣不好,不接地氣。”

今年4月20日,在江夏區委宣傳部、區文聯與區文旅局的支援下,“劉木祥文藝創作工作室”正式揭牌。劉木祥也決心要將工作室做出一番成果,搞培訓、定製全年計劃和任務目標,以點帶面來廣招人才。“只要他們有熱情,熱愛這個事情,我就會盡我所能,從入門開始教起,爭取培養兩個接班人,為地方曲藝文化,或者說是國家的文化事業增添一抹亮色。”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