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一個普通人和京劇的關係2:我們是如何喜歡京劇的

昨天的話題有些意猶未盡,今天還想繼續說點兒。

說說在平凡的生活裡,平凡的人們都是怎麼去喜歡京劇的,二三人和二三事。

一個普通人和京劇的關係2:我們是如何喜歡京劇的

1。

我上小學時,遇到了我姥爺的粉絲。

那會兒,他已經不在了。

他的粉絲也已經是一位銀髮的奶奶了,我同班同學的奶奶。

她端詳了我半天,說,誰誰誰是不是你的親戚?

我說應該是我姥爺,因為這名字我聽著熟。

奶奶感慨地說,你像你姥爺,我認得你姥爺,多少年前來我們生產隊唱過戲,我跟著大人去送飯,在後臺聽過。你姥爺唱得很好。

恍惚間,奶奶的回憶像是倒回了那個歲月的某日某時,一個扎著辮子的小姑娘站在臺下,懵懂地看著臺上的演員們賣力地表演,其中一個唱唸做打尤其出彩,那成為小姑娘畢生難忘的一幕畫面。(以上純是我的臆想)

我回家跟我媽說這事,我媽頭也沒抬,丟擲一句:放P,你一點兒也不像你姥爺,你姥爺年輕時俊多了!

是啊,長大後,我翻過舅舅家的老相簿,泛黃褪色的老照片上,我姥爺年輕帥氣的面容依然可辨。我是半點半毫都不像。

這個問題並沒有太困擾我,但是也一直未能忘記。偶爾浮上心頭來,還會奇怪,那位同學的奶奶是如何透過我這張並不像的臉,回憶起我姥爺來的呢?

最大的可能就是,她知道我的底細,而特意想開啟這個話題,轉而告訴我,我姥爺當年是唱京劇的,還唱得很好。

就如同,幾十後,我遇見了周杰倫的孫子,我心情複雜地告訴他,我是你爺爺的粉絲,當初為他打過call,助他PK過流量、登頂過超話。

一個普通人和京劇的關係2:我們是如何喜歡京劇的

那是我第一次,從外人的嘴裡,從隻言片語中,聽說我姥爺,也是從那一次,我開始在親戚們中搜尋姥爺的生平事蹟,特別是關於京劇的部分。

我姥爺,一個京劇演員生涯短暫的普通人;那位同學的奶奶,一個偶爾聽過並沒有喜歡上京劇卻也擁有一段牢固記憶的普通人,他們沒有相遇以後的故事,只有一個時空交疊的片刻,然後日子裹挾著它流水一般去了。

而其中,未被時光褪色的,是京劇吧。

2。

職業生涯的開始,在媒體裡混,偶爾會參與一些晚會演員的採訪。

一次晚會,被領導特別叮囑:多給某某老師拍點照片。

我聽說,那位老師剛剛從重要崗位上退二線,餘威仍在。

搜尋節目單,入眼的是“京劇“兩字,這讓我端正了態度。

晚會演出時,我又被驚到,這位老師不只是玩票性質啊,全套整妝的大青衣,狠吊出來的丹鳳眼,清越婉轉的吟唱,舉手投足的敬業精神,都於舞臺綻放,只是一個片斷,卻氣場全開,彷彿身後有一個團,演出的是整齣劇目。

一個普通人和京劇的關係2:我們是如何喜歡京劇的

會後,這位老師親自來找我拷照片,好壞都要,等待的空裡,不住地說謝謝。

因為喜歡京劇的緣故,我也搭腔聊了幾句。

他是一位真正的票友,但礙於職務、人際關係、時間等因素,好久沒正式登臺唱過了。但他早就將這生平最大的愛好,安排到了退休後的生活裡。他像年輕人一樣,飢渴地等待,躍躍欲試。

這次的演出,就是他給自己的新生活拉開的大幕。

而後,我在不同的晚會、公益活動現場,都瞅見過他的身影。

他在那些地方,基本上不會有其他事做,只唱戲。

3。

上一篇文章,有網友在評論裡說,自己也喜歡京劇卻被周圍的人戲稱為“噪音”。

我也只好說,自己開心就好,然後在生活中尋找志同道合的人。

前年,我就幸運地遇上一個。

95後的小女生,卻特別喜歡戲曲,不只京劇,各類節目上常見的曲藝段子都會些。

我們試著排練過《四郎探母》的《坐宮》片段,想在年會或活動中露個臉。

因為她是英語專業的,我們突發奇想,想把一些京劇選段翻譯成英語版。《蘇三起解》《沙家浜_——智鬥》《夫妻雙雙把家還》都遭了我們的“毒手”。

其間樂趣橫生。

在翻譯“蘇三離了洪洞縣”一句時,我們起了爭議。

Su san left HongDong city 還是town?

我覺得中國古代的縣,規模就是中小城市,絕對不是外國幾千人的小鎮能比的,所以town不夠分量。

朋友覺得town和縣的發音相似,都是單音節還都是去聲,唱起來不困難,如果換成city,就完全改變了節奏。

爭論一番,還是按我的意思,用了city。然後,問題又來了,下一句“將身來在大街前”,直譯就是in front of the street ,但是我們又覺得太平淡了。

雖然是搞笑的翻譯,還是想從字面上接近原本的感情。

朋友提議在後面加上“a lonely”,形單影隻的意思,巧合的是還重新壓上了韻。

在這種糾結的搞笑翻譯過程中,我們對這段經典的感覺也發生了變化。

一個被冤枉了的蘇三,生命進入倒計時,她不求能生存下去,只求愛人能收到自己的死訊。沒有過多的遺言,只一句:就說蘇三把命斷。

那個愛人,也許會為自己悲傷一會兒吧。

試想,外國人能明白這樣的情感嗎?翻譯是搞笑的,感悟卻是沉重的。

朋友說,我們的翻譯純屬瞎鬧,直不楞地照字面意思硬翻過來,不嚴格講語法和英語的邏輯,也只能是自己私下玩,傳出去是會被批的。

何止英語,京劇也是啊,會被專業人士批的。

但是,這不妨礙我們用異國文化去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的傳統文化,英語已經是國際通用的語言了,仍不能將京劇的意味全然表達出。(可能也是我們的水平太次吧)

刁德一唱詞:適才聽得司令講,阿慶嫂~~

阿慶嫂怎麼翻譯成英語?

一個普通人和京劇的關係2:我們是如何喜歡京劇的

嫂子是sister-in-law,但是朋友說,外國人不會在日常中直接稱某人“嫂子”,他們都直呼名字,sister-in-law更多是停留在書面上,所以這裡不能用。但是也不用能madam,因為阿慶是個名字不是姓。所以,朋友說這裡最合適的是sister,A qing sister……

我突然覺得這很蠢,阿慶嫂和阿慶姐,有了性質的變化,前者是個溫暖幹練的鄰居大嫂,後面就成身份背景神秘的社會我姐。

寒窯雖苦能避風雨,“寒窯”又怎麼翻譯,按我的意思是cold house ,但朋友覺得分量太輕了,聽上去像個酒吧的名字,應該用ruinde,毀壞的,破壞的。可這樣一來,意思、味道全變了。

一通瞎鬧下來,我們兩個門外之人,都深覺創新這事,還得從長計議,不可任意妄為。

不過,我們也享受到了莫大的樂趣。

4、

我曾寫過兩篇跟京劇有關的文,一篇是《楊四郎,你這個渣男,我呸!》和《女生罵渣男最狠的一句:NMMSL》發過今日頭條。

都是關於京劇的淺顯的觀後感,或許會貽笑大方,但我表達了自己所思所想,也覺得爽了。

學選段,寫文,與同道中人共樂,有合適機會就安利周圍,

這些就是我,一個喜歡京劇的普通人,能觸及到的東西,和能做的事。

或許,哪一天,京劇又復興了,我們這三四線城市也能日常賣票看戲,我也一定去貢獻一把票房。

雖不敢高聲語,但我是盼著京劇好的。

一個普通人和京劇的關係2:我們是如何喜歡京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