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俗語“人睡三覺,命比紙薄”,有啥依據?古人忠告句句在理

俗語“人睡三覺,命比紙薄”,有啥依據?古人忠告句句在理

俗語又稱為土話,在沒有進入科技社會時是農村文化的特點之一。即便是在今天,依舊有許多俗語在社會上廣為流傳,或指導農耕生產,或教誨為人處世,或揭露社會現象,可以說雖然農村漸行漸遠,但農村文化必然長存。這些俗語雖然是目不識丁的老百姓所創作,但其中道理與詩詞歌賦,經史子集,名著典故等等密切相關,比如這句“人睡三覺,命比紙薄”便是老百姓結合《黃帝內經》中的理論提煉而成,看似誇張,實則不然,任何事物都是量的積累。

俗語“人睡三覺,命比紙薄”,有啥依據?古人忠告句句在理

同樣的家境卻壽齡不一,雖然是多方因素的結果,但最為關鍵的依舊是該休息的時候沒有休息,以至於過度透支使得各項機能提前衰竭。正如機器遲早無法運轉一樣,該維護的時候必須維護才可以勉強維持正常的使用壽命,毫無休止的運轉結果不言而喻。我們時常關心自己的電腦,下班後睡覺前都會想著關上,節能固然是原因之一,但一直開著必然容易損壞卻更為讓人心疼,人亦同此理,但電腦按下開關便可,人慾卻沒有開關。

俗語“人睡三覺,命比紙薄”,有啥依據?古人忠告句句在理

一,吃了就睡

這種現象雖然存在但並不常見,因為物質生活富足的今天,人們開始關注自身素質。這種現象的減少說明人們普遍意識到吃了就睡的危害。《內經》一直講究順時而生,尤其強調陰陽消長的平衡。書中說“胃不和,則臥不安也”強調了吃了就睡的根源在於打破了機能的平衡而使其失和所致,又說“陽入於陰則寐”、“臥則血歸於肝”等等都強調了睡眠中的我們外似平靜,而內在各司其職。所謂“胃者,水谷氣血之海”,睡眠之時內部大量食物堆積,胃只好加班加點,一個人忙不過來而其他機能自然相助,使得本該“臥則血歸於肝”的血氣操勞於各脈之中,牽一髮而動全身,其他機能自然也深受牽連被迫加班。如果知錯不改,長期如此,又豈不會命如紙薄。

俗語“人睡三覺,命比紙薄”,有啥依據?古人忠告句句在理

二,晨昏顛倒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熬夜或者通宵,古人觀天地測陰陽才總結出人生於自然應當效法自然,所以從古至今神州海外莫不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基本規律,也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作用。《子午流注》中簡明扼要地概括了人在十二個時辰中的機理運動,每個時辰都有對應的經絡運轉,耽擱他們休息或者讓他們加班無疑都會積勞成疾。

俗語“人睡三覺,命比紙薄”,有啥依據?古人忠告句句在理

《經》雲“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能聽,潰潰乎若壞都,汩汩乎不可止”

大意是說人如果一直處在煩勞的狀態,那麼陽氣就會因為亢奮外張而累積,相反的陰精則越來越少甚至枯竭,長此以往的話便會在夏天產生諸多問題。在生活中的體現便是,常常熬夜加班,心情會漸漸變得煩躁易怒,這便是陽盛陰虧的表現,陰陽失衡便會傾倒一端,長此以往又豈能不命比紙薄。

俗語“人睡三覺,命比紙薄”,有啥依據?古人忠告句句在理

三,長眠

現代科學時刻強調睡眠的時長與時段,這在古人而言早已是老生常談,甚至有句老話說“生前何必久睡,死後自會長眠”。書雲“久臥傷氣”,無論是早晨還午休,想必都有過越睡沒精神的情況,這便是傷氣的體現。過度睡眠使得氣血不暢,疲勞消除之後久聚不散,其餘機能由於氣血不足出現了怠工的情況,如同汽車缺油導致其他部件執行遲緩以至於停擺一樣。如果長此以往,長期怠工,平衡打破之後必然從某個極端之中先行敗壞,壞而不改必然殃及整體。

俗語“人睡三覺,命比紙薄”,有啥依據?古人忠告句句在理

乍看之下人命怎麼可能比紙薄呢?這顯然是何不食肉糜的局外人言,老子說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在老子看來長壽的人只有十分之三,餘下多半要麼早夭要麼動之死地自尋死路。再除去咿呀學語初識人生的少年時期,大部分人還沒能體會人生至樂便煙消雲散,即便是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一病不起依舊是社會常態,於常人而言,生命從來都是既薄且弱的。幸運的是,我們依舊可以選擇,到底是做“十有三”的生之徒,還是“十有六”的死之徒,一念之間諸君任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