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中國史綱50講1-5

中國史綱50講1-5

第1講:發刊詞

1、學習歷史的作用是通過歷史看到未來。

2、歷史是各個博弈主體之間互相博弈的過程,而氣候變化和技術變遷對博弈有重大影響。歷史的發展遵從“第一性原則”:慾望和秩序(內在的慾望驅動博弈,外部的秩序約束博弈)。

3、這門課的目標是弄清楚什麼是中國,中國從何而來,以後又將去往何處。將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詳細講解中國的發展。

時間好理解,空間上主要是中原文明與草原文明、雪域高原文明的碰撞融合(古代),和中國大陸與外來海洋秩序的碰撞融合(現代)。

中國史綱50講1-5

第2講:導論

1、歷史包括史實和史觀。史實是固定的,但是對一件事的分析和看法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形成不同史觀,況且沒有人有上帝視角,能瞭解全部相關細節,只能管中窺豹。這套課程比較側重史觀,更多的透過一些史實把作者對歷史事件執行的分析和邏輯講解清楚。(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但是這一家之言不能說他就是準確的,僅作為一種參考,求同存異)

2、“中國”的概念比較複雜,雖然古代文化含義的“中國”指的世界文明中心,也就是漢族統治的中原地區。但是現代含義的中國是從清朝繼承而來的國家,包括現在中國版圖上的所有區域, 也包括區域內的各族人

中國史綱50講1-5

第3講:中國歷史的時空座標和商周之變

1、中國歷史的時間軸上有四個大的座標點:

1)、商周之變,之後產生了“中國”的概念。

2)、周秦之變,中國不再限於中原地區,中原與草原的對抗和相互塑造成為歷史主線。

3)、唐宋之變,從豪族社會進入平民社會,再無長期分裂,大一統成為不可逆的歷史過程。先秦之後,中國文化在宋朝迎來大爆發,西方稱為中國的文藝復興,決定了之後千年的文化氣質,也決定了日韓越等國文化氣質。

4)、清末古今之變,浩浩蕩蕩,仍在進行中。

2、古人信奉天命所歸,商是商人(商族人)建立的,認為天命歸於商人,掠奪其他族的人。周人取而代之,宣稱天命歸於周王,各族順從周王。看似狹隘了,其實產生了普世主義觀念,天下歸於周王,周王需要為天下所有人主持正義,不止周人,更普世了。

3、周天子把天下分封給親戚、重臣,這種形式稱為“封建”,這種社會稱為封建社會。

周天子是不能管諸侯國內部事務的,時間一長髮展好的諸侯國就有了超越周天子的實力和想法。西周被迫遷都洛陽,成為東周。

【注:我國曆史課本是按照馬克思的理論劃分歷史階段的:夏之前是原始社會,夏到春秋是奴隸社會,戰國到清是封建社會】

中國史綱50講1-5

第4講:封建社會走向終結

1、東周前期的春秋時期,戰爭邏輯發生變化。大家都是周的諸侯國,祖上都是熟人,最初戰爭只有貴族能夠參加,都是禮儀性質的,你的部隊周禮表演的好,有氣勢,算你贏。後來楚國人破壞規矩,開始殺人,大家爭相相仿,戰爭變味了。【楚國不是周分封的諸侯,是當地土著發展起來形成的,願意向周稱臣,於是有了封號】

2、鐵器牛耕的使用使農業迅速發展,使諸侯能夠徵稅;竹簡的使用使文化傳播更便捷,貫徹意圖更方便;於是滿足了變法的條件。

3、各國先後變法,發動普通人上戰場得軍功,於是進入戰國時期,戰爭的頻次和規模開始擴大 。

中國史綱50講1-5

第5講:諸子百家三大流派

1、西周時期已經有了普世的價值觀念,大家都按照習俗來進行日常交際甚至是戰爭,但都是“日用而不知”的狀態,這些文明習慣價值準則稱為“禮”。到了春秋後期戰爭升級,禮樂崩壞,一直遵守的準則崩潰了,參考座標沒有了,世界的意義也消失了,於是到了思想爆發的時候了。

2、以對傳統的的看法,分為三派:

儒家:支援傳統,現在的糟糕狀況是背離傳統造成的,所以要“克己復禮”。

法家:拋棄傳統,建立新的法度創造有利於君主意志的局面,法家三寶:法術勢(法令權術局)。

道家:無所謂,跟我有什麼關係。無為而治,順其自然。

3、百家爭鳴也依賴於各諸侯國的競爭,一旦統一,必定要求思想統一,抑制百家爭鳴。

【如有紕漏,歡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