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和郭德綱一起說相聲的于謙寫書了,詼諧、通透,有滋有味

于謙,就是那個說相聲的于謙,也是那個“抽菸、喝酒、燙頭”的于謙,還是那個開動物園的于謙。于謙喜歡吃喝玩樂。前段時間,他寫了一本書:《于謙動物園》,那是玩樂;最近又出了一本書:《于謙小酒館》,專門寫吃喝。對於世間最重要的事——吃喝,于謙有著不同尋常的感情,他在這種雜亂的生活細節中,總能找到樂趣。

于謙的書很有特色,讀起來就像在聽相聲一樣,很好玩兒,很容易入心。

他以輕鬆、詼諧的語氣,聊喝酒、聊吃菜,又在不經意中把老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聊了出來。他看似每道菜都放在心上,又似珍愛的並不是菜,而是某種感覺。這種感覺,是看清了生活悲喜的通透,是認真享受人生的愜意。

和郭德綱一起說相聲的于謙寫書了,詼諧、通透,有滋有味

01。吃喝中蘊含著老百姓的酸甜苦辣

民以食為天,人生頭等大事便是吃喝。于謙從下酒菜開始聊起,天南海北的特色菜、皇親貴族的大菜、貧苦百姓的小菜、糕點、零食……聊得你直流口水。但他不是隻聊菜,他還聊菜的來歷、菜的發展,這就進入老百姓的生活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便加在各種誘人的菜品中,蔓延開來。

①酸

以前大飯館子裡的正經大菜,都是有身份、有錢的人才吃的。普通老百姓饞了吃什麼?頭蹄下水。這頭蹄下水雖不是正經肉,但好歹是葷的,最關鍵的是便宜,老百姓吃得起。就說那個爆肚兒,以前就有個別名叫“窮人菜”。再比如,羊腸、羊頭、鴨脖、雞爪……好肉好菜有錢人吃,剩下的頭蹄下水扔了可惜,窮人就拿來捯飭捯飭,過過嘴癮。久了,竟然整出很多有名的菜品來,這裡面的酸味,可謂是難以言說。

和郭德綱一起說相聲的于謙寫書了,詼諧、通透,有滋有味

天津爆肚兒

②甜

于謙愛酒,他有一道自制的下酒菜——苜蓿。這苜蓿一般人吃不到,因為是他種來餵馬、喂牛、餵羊的。春夏時節,苜蓿鮮嫩,只掐尖,開水一焯,加點作料一拌,“謙氏下酒菜”便成了。不知是于謙,很多愛酒的人,都會自制一些下酒菜,喝著小酒、配上自制的小菜,那喝出來的就是一種慢生活的愜意勁兒。這甜味,無法描摹。

和郭德綱一起說相聲的于謙寫書了,詼諧、通透,有滋有味

苜蓿芽

③苦

說到苦,我立刻想到了于謙講的“嘬洋釘子”。

拿一小布包包,帶十來個釘子,倒到桌子上,嘬著釘子下酒!喝幾口酒,嘴裡覺著辣了,拿釘子往嘴裡一嘬,生鐵脆火的那鹹腥味兒在嘴裡這麼一攪和,也算下酒了!——那時候都這樣,都沒錢。

于謙的講述依舊輕鬆,我卻讀出了苦味。沒錢,喝的酒肯定是孬酒,日子太苦,才會來喝這種孬酒麻痺自己。“都這樣,都沒錢”,說明很多人都在過這樣的苦日子。老百姓苦,就發明了很多菜。比如鹽豆、鹹菜,這些菜雖簡陋,卻給人們帶來了一絲絲的安慰,讓人們能夠熬得下去。

這種苦,只有經過的人才懂。

和郭德綱一起說相聲的于謙寫書了,詼諧、通透,有滋有味

苦麻菜

④辣

再來說辣。這個辣不是辣椒的辣,是潑辣的辣。中國人愛吃,什麼方法都能想得出來。就說丸子,就有很多種做法和吃法。素丸子、葷丸子、混合丸子,炸丸子、煎丸子、煮丸子。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紅丸子,白丸子,熘丸子,炸丸子,南煎丸子,苜蓿丸子,三鮮丸子,四喜丸子,餎炸丸子,豆腐丸子,鮮蝦丸子,魚脯丸子,氽丸子,

不只是丸子,羊肉、豬頭肉、魚……每樣食材都可以吃出無數花樣來。中國老百姓在吃上,很是潑辣,享受的是那種暢快勁兒!

和郭德綱一起說相聲的于謙寫書了,詼諧、通透,有滋有味

四喜丸子

02。于謙的最大優點不是愛玩兒,是通透

于謙說自己最大的優點是“玩兒”。用他的話說,“面前就一茶杯,我都會琢磨,有什麼好玩的。”郭德綱也說:“凡是沾玩兒的事兒,謙哥兒沒有不玩兒的。”

這跟他小時候的生活環境有關,畢竟,十二歲之前,他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玩兒。于謙的父親是大港油田地質勘探的老總,母親是石油冶煉方面的專家,由於工作的原因,只能把于謙放在姥姥家。于謙有五個姨,由姥姥和五個姨組成的龐大的“寵娃團”認一致認為,玩兒是小孩子最正經的事兒!於是,在大人的支援下,于謙玩兒瘋了。

于謙的玩兒不同於常人,不玩兒則已,玩兒必認真!

和郭德綱一起說相聲的于謙寫書了,詼諧、通透,有滋有味

于謙的小矮馬

昔時的鄰居們曾這樣評價他:

打魚摸蝦,耽誤莊稼;

年紀輕輕,玩物喪志;

提籠架鳥,不務正業;

八旗子弟,少爺秧子;

清朝遺風,未老先衰。

在鄰居們的眼中,他儼然是個只知“吃喝玩樂”的“八旗子弟”。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不務正業”的“少爺秧子”,幹啥都能幹出個名堂來。

他喜歡養馬,養的馬經常獲獎;他喜歡搖滾樂,是北京市搖滾協會副會長;他愛演戲,監製、主演了《老師·好》,並獲得了澳門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

和郭德綱一起說相聲的于謙寫書了,詼諧、通透,有滋有味

做這些事情對於謙來說,都是玩兒,但他的玩是認真地玩,是專心致志地玩。這些和他的成長環境有關。

兒時成長環境的自由和諧,使得於謙的心很大,也就是看得開、通透。

于謙的生活並非一帆風順,他經歷過演相聲沒人聽、演戲只能跑龍套的日子,但他沒有失意、沒有苦悶,“能幹就幹,不能幹就算了。”瀟灑得不像話。

他有一雙慧眼,總能在生活中尋找到樂趣和意義。

即使在他事業最黑暗的時期,他也能用玩兒把苦悶趕出生活。

做事不看外在,只求本心,這便是通透。

和郭德綱一起說相聲的于謙寫書了,詼諧、通透,有滋有味

于謙和新書

03。舌尖之意不在味,在乎“心之感覺”也

生活要有儀式感。很多人把儀式感的重心放在儀式上,其實不然,儀式感是一種感覺,是儀式帶給我們的感覺。如果缺少了那些感覺,儀式就毫無意義了。

吃喝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感覺?如果是坐下就吃,那隻能給我們帶來飽腹的滿足感。但如果是心上人為你精心準備的一頓飯,那帶來的就是溫暖的幸福感。

于謙吃喝看似隨意,實則很講究。喝酒要吃下酒菜,而不是下飯菜,這就好比精心準備的儀式。他喝酒喝的是一種氛圍,幾個好友,幾碟下酒菜,盤腿坐炕頭,邊聊邊喝,邊喝邊聊,享受著慢生活帶給自己的舒適感。譬如吃蝦,要自己動手剝的才好;譬如下酒菜,自己做的最好;天南海北的特色菜,合自己的口味才好……

和郭德綱一起說相聲的于謙寫書了,詼諧、通透,有滋有味

煮熟的蝦

歷史上有一位吃喝玩樂在乎“心之感覺”的人物,他就是歐陽修。歐陽修做滁州太守時,每每帶人遊山玩水,玩的也是“心之感覺”。他總是去琅琊山,別人不理解,去了那麼多次了,還有什麼好玩兒的?他卻說,山間朝暮、四時的景象都不相同,樂趣自然也是無窮的了。

歐陽修的宴會很別緻: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這便是吃喝的儀式,而且是隨心的儀式。如果不是在山間設宴,宴席的食物不是取于山間,那就不是歐陽修所要的儀式,自然也產生不了他想要的感覺。

遊人之樂在於“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而歐陽修的樂趣,卻在與整個過程帶給他的感覺: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和郭德綱一起說相聲的于謙寫書了,詼諧、通透,有滋有味

琅琊山

于謙身上,有著幾分類似歐陽修的灑脫,他們都在吃喝中,尋求心之感覺。

04。結語:

于謙活得通透,吃喝玩樂都隨心。看似什麼都隨意,卻又什麼都認真,他比一般人更努力的活著。他嚐遍人世間的酸甜苦辣,卻毫不在意,且樂在其中。人生該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