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林巧稚:接生5萬名嬰兒,卻從未生過孩子,把電話當唯一伴侶

林巧稚:接生5萬名嬰兒,卻從未生過孩子,把電話當唯一伴侶

我能在產房過生日也很有意義,寶寶出生時的啼哭聲是生命最動聽的讚歌,它就是我最好的生日禮物。

”——林巧稚。

我不知道林巧稚是怎樣才能有為醫學奉獻一生的勇氣,也不知道她是怎樣把研究和工作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研究和工作就是她全部的生活。但是我知道,正是因為有她這樣的存在,無數的人才獲得了新生。

醫學之路的萌芽

1901年12月23日,林巧稚出生在福建省鼓浪嶼。

家境普通,父親從事英文教學和翻譯工作,因此她從小耳濡目染,英語一直很好,口語也流利。

林巧稚:接生5萬名嬰兒,卻從未生過孩子,把電話當唯一伴侶

起初,林巧稚的學生時代一直都是在師範類學校度過的,後來還留校任教了。

如果按照這樣的成長軌跡來發展,林巧稚可能也會像父親那樣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但是,她的心中一直沒有忘記自己兒時的夢想,她一直在等一個機會。

要是說起林巧稚跟醫學的不解之緣,其實是因為一段不幸的遭遇。林巧稚的母親在她五歲時患上宮頸癌,隨後不治身亡。她看到了母親身患癌症的痛苦,也感受到了失去母親的悲傷。也正是因此,

她便暗暗下定決心,自己一定要好好研究醫學,以後不再讓其他女性和家庭遭受和自己一樣的境遇

一次偶然的機會,她聽到了北京協和醫學院面向全國招生的訊息,這無疑是讓一直有著醫學夢想的林巧稚心動了。但是,她現在面臨著另一個問題:自己已經20歲了,這在當時很多同齡的人已經結婚了,如果再去考醫學院,等畢業的時候婚嫁問題肯定就會被耽誤。

林巧稚:接生5萬名嬰兒,卻從未生過孩子,把電話當唯一伴侶

面對這樣的選擇,林巧稚還是堅持了自己的醫學夢想,甚至做好了一輩子不嫁人的打算。起初大家只當是她的意氣用事,她的哥哥還開玩笑說,到時候要是真的遇見了喜歡的男孩子,可別跟著人家走。可沒想到,林巧稚真的為醫學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應考之路

在決定好要追逐自己的夢想之後,林巧稚踏上了她的求學之路。原本成績就優異的她,按說考試應該不成什麼問題,但是這次卻發生了一點意外,失誤的還是她最擅長的英語。

原來,考試是在夏天最炎熱的時候進行的,當時也沒有那麼好的條件,所以考場內悶熱無比。

林巧稚:接生5萬名嬰兒,卻從未生過孩子,把電話當唯一伴侶

考試正進行時,考場內有一名女生受不了悶熱的環境,中暑暈倒了。當時,林巧稚沒有多想,迅速跑了過去,跟另一個人一起將中暑考生抬到陰涼處,憑藉自己所指的知識實施急救。等到中暑考生醒過來之後,考試也結束了。說起來,這對於還沒答完題的林巧稚來說是很可惜的,但我想這件事於她而言並不後悔。

就在大家認為這次肯定是沒希望了,包括林巧稚也這麼認為的時候,她竟然得到了她被協和醫學院錄取的訊息。原來,林巧稚這種臨危不亂、沉著冷靜、捨己為人的精神正是一位醫者應該具備的,所以經商議,她被破格錄取。

為醫學之路的獻身

1929年,林巧稚從協和醫科大學順利畢業,並榮獲了醫學博士學位,受聘成為了協和醫科大學第一位畢業留院的中國女醫生。原本這是多麼令人高興的事,

但是聘書中卻有一條聘任期間不能結婚、懷孕、生育,否則自動解除聘約的要求。

林巧稚:接生5萬名嬰兒,卻從未生過孩子,把電話當唯一伴侶

面對這樣的要求,林巧稚還是堅決地作出了和以前一樣的選擇。面對外界對她的議論,她只是一心投入工作,無視外界對她的惡言惡語。後來學校那條不合理的規定被廢除了,但是林巧稚卻也騰不出時間來談感情了,依然是全身心投入到工作當中。

因為擔心晚上睡覺或者平時休息時錯過醫院的電話而耽誤搶救時機,

林巧稚家裡的電話就放在她的床頭。她甚至把床頭的電話當成了她此生唯一的伴侶。

對待工作的一絲不苟

1950年代,那時候新生兒溶血癥這種病當時在國內可以說是不治之症,某女工因為這種疾病已經失去了三個孩子,於是無奈之下寫信向林巧稚求助。

林巧稚:接生5萬名嬰兒,卻從未生過孩子,把電話當唯一伴侶

也許連她自己也想不到,為了能夠滿足這位女工的願望——擁有一個健康的孩子,林巧稚查遍了國內外的各種相關醫學資訊,提出進行大規模的婦科疾病普查普治,與其他有關專家一起討論座談,終於創造出了治療新生兒溶血癥的方法——臍靜脈換血。

除此之外,林巧稚在手寫病例時也是一絲不苟,人云“見字如聞其面”在這裡正是得到了體現。有人儲存了林巧稚的一份手寫病例,5頁的病例中不論是中文部分還是英文部分,均是一絲不苟,端端正正,一目瞭然。

據不完全統計,林巧稚先後接生了超過5萬名新生兒。

1940年代末,林巧稚開始對滋養細胞腫瘤和其他婦科腫瘤展開研究。她知道,每年都有很多婦女死於癌症,這在婦科疾病裡稱得上是最大的難點。林巧稚提出造成腫瘤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病毒,還帶領學生對此進行了長期研究和跟蹤檢查。

林巧稚:接生5萬名嬰兒,卻從未生過孩子,把電話當唯一伴侶

他們總結從1948年7月到1958年底接收住院的上百位滋養細胞腫瘤患者,結合良性葡萄胎、惡性葡萄胎、合體細胞子宮內膜炎以及絨毛上皮癌病例人數,對其發生遠處轉移的病例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即使是良性葡萄胎也會有發生遠處轉移的情況,這一事實

推翻了當時國外專家認為的良性葡萄胎不轉移的結論

林巧稚還曾到病房做過護工,清洗便盆、倒痰盂這些髒活累活她都做過

。但就算如此,林巧稚也是每件事情都做得一絲不苟,她說,畢竟她還沒離開協和,這已經再幸運不過了。她是真真正正做到了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林巧稚將近80歲的時候,體質已經開始逐漸衰弱,大不如前。

1983年春,陷入昏迷;同年4月,林巧稚在協和醫院逝世。

林巧稚在遺囑中說道:“

平生積蓄的三萬元捐獻給首都的幼兒園、託兒所;遺體先給醫院作醫學研究用;骨灰撒在故鄉——鼓浪嶼周圍的海面上。

後人其實沒有完全按照她的遺囑來辦,而是在廈門鼓浪嶼建造了名為“毓園”的林巧稚紀念館。

其中的“毓”字即為培育、養育之意。

林巧稚:接生5萬名嬰兒,卻從未生過孩子,把電話當唯一伴侶

林巧稚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和熱情獻給了醫學事業,獻給了病人,不僅為來醫院的婦女們看病,還經常為貧困的老百姓免費治療,經常接濟貧苦百姓。數十年如一日,甚至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還堅守在崗位,臨別的那一刻,她嘴裡唸叨的最後一句話依然是:“快拿產鉗來……”

特別宣告: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