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所有突然跟你“借錢”的“領導”,都應該警惕沸騰

所有突然跟你“借錢”的“領導”,都應該警惕沸騰

“縣委書記的忙,能不幫嗎”,這樣只看官階不問真假的盲從,能不被騙嗎?

所有突然跟你“借錢”的“領導”,都應該警惕沸騰

冒充“縣委書記”的陌生人突然新增好友。 圖片來自新京報網

文 | 馬滌明

果戈裡小說《欽差大臣》裡,紈絝子弟赫列斯達科夫從彼得堡途經外省某市,被誤認為“欽差大臣”,結果上演了一出鬧劇。

有意思的是,在這場鬧劇裡,儘管赫列斯達科夫紕漏百出,可很多人就是不問真假,也不敢懷疑他——他拿著假“欽差大臣”的頭銜行騙,結果頭銜成了他行騙的通行證。

也是挺耐人尋味的。

說這話,是對“冒充領導騙局”得逞的有感而發。

看到“縣委書記”“農業局長”要加好友,趕緊透過驗證,然後接受“書記”請求,幫忙週轉一筆錢,結果是轉出去的錢有去無回……據新京報報道,9月以來,呂梁市嵐縣、柳林縣等地相繼出現了冒充領導騙局,多名市民上當。受害者中包括村支書、企業老闆、縣委領導等。

有些受害人表示,對方騙術高明,且具有針對性,防不勝防。

上當受騙,值得同情。那些轉錢的,都是受害者。這點自然毫無疑問。

但是不是如有些受害人所說的“防不勝防”,也有商榷空間。

近年來,“我是你領導”的騙局已經被各種方式揭露和起底。這類騙局,萬變不離其宗,也玩不出太多新意。

說是“高明”,其實就是利用某些人的熱心腸,特別是“對領導熱心”的弱點——一老闆說得很實在:“縣委書記的忙,我能不幫嗎?”

“冒充領導騙局”為什麼在有些人那能輕易得逞?這句話就給出了答案。

“縣委書記”稱,已轉賬45萬元,24小時到賬併發來轉賬憑證。 圖/新京報網

我們自然不宜一口斷定,假如對方說自己是環衛工、保安員,這些老闆、村支書、縣領導就不會幫忙轉錢。

但騙子們冒充領導,也是精準行騙——他們當然不是要賭對方有愛心,而是吃定了對方可能“不會或不敢不轉”。

報道中就提到,一農業合作社負責人收到了“農業局長”加微信後幫忙的要求,因為跟農業局長“剛好認識,又不太熟”,就熱心給對方幫忙轉錢。

這裡面,被對方發來的轉賬截圖迷惑,當然是被騙的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恐怕還是囿於對方的身份。

這裡倒不是要套用“蒼蠅不叮無縫的雞蛋”邏輯,遷責於受害者,只是從防騙角度提個醒:小心“和領導拉近關係”的心態,成了騙子精準收割的可乘之機。

所以雖然不能說,他們上當受騙是為自身價值取向中的“權力膜拜”埋單,但他們確實該消除某些不該有的心態。

一直以來,“冒充領導騙局”屢遭揭穿,卻屢屢有人中招,就因為他們覺得那是“領導”,不敢生疑——即便“話不多說就借錢”那麼可疑。

對於“領導的忙”,他們之所以不能不幫,未必是出於“學雷鋒”考量,很可能是基於利益考慮,或是擔心不幫忙可能會得罪領導,影響到自己的生意、事業。

所有突然跟你“借錢”的“領導”,都應該警惕沸騰

警方收繳的手機。 圖/新京報網

這樣的心態,太容易被利用——畢竟,騙子行騙,想來是秉持“痛點/軟肋導向”。

不是說,“冒充領導騙局”得逞首先要怪受害者,騙子當然該被嚴懲——這樣的常識強調三遍也不為過。只是想說,在騙局面前,有些人不能被媚上或懼上心態麻痺了起碼的防騙常識,而應提高對騙局的“免疫力”。

想想全面從嚴治黨的背景,想想當前的反腐生態,縣委書記哪那麼容易跟你“交往不深加好友,二話不說就借錢”?

不妨牢記一句古語哲言,《論語》曰:“無欲則剛”。面對“領導們”求助的不太合適的“忙”,若人人都能以“無慾”心態處理問題,都能打消“我借錢給你,你為我謀利”的念頭,該拒絕就拒絕,這類騙局的得逞機率就會小得多。

不是所有“縣委書記”的忙都得幫,也不是所有自稱“縣委書記”的都是真縣委書記。忙有合理與不合理之分,人有真實與冒充之別,這點常識還得有。

□馬滌明(職員)

編輯:孟然 校對: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