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眾人都喜歡“神仙”于吉,可為何孫策要反其道而行,非要殺了他?

和《三國志》相比較,《三國演義》更被老百姓所喜歡。因為,其中的許多歷史,都被編排成了更具有故事性,傳奇性的橋段,甚至很多還被神話了。其實,大家都知道,這些都偏離了歷史,但還是百看不厭。

眾人都喜歡“神仙”于吉,可為何孫策要反其道而行,非要殺了他?

其中,孫策殺“活神仙”于吉的事情就被神化了。在故事版本中,當時袁紹和曹操正在準備官渡戰役,孫策一看這個情形,認為他的機會來了,他想趁著這個檔口,將許都拿下。於是,催促士兵趕緊上路,日夜兼程,好快快實現這個計劃。

結果,他發現他計程車兵們,卻更想去見一見“活神仙”于吉,求個平安符,保佑自己能夠平安回來,孫策知道之後,心想這還了得,這是什麼人,有這麼大的能耐,能讓他計程車兵將他的話當耳旁風。於是,就想自己親眼看看這位“活神仙”究竟是何方神聖。

由於,孫策已經在心中對於吉有了偏見,定下了不好的論調,所以,整個會面過程中,他對於吉的態度非常不好,並認為他妖言惑眾,當時就下令讓他為江東求一場雨。孫策的想法是,這雨哪能說來就來呀,這位“活神仙”一定會失敗,他就藉此可以拿住這個把柄,除去了他,而大家也挑不出任何毛病。

眾人都喜歡“神仙”于吉,可為何孫策要反其道而行,非要殺了他?

可孫策萬萬沒有料到的是,天居然降雨了,且是暴雨。老百姓一看,當然高興了,個個拍手叫好,更加相信于吉是一位“活神仙”,連老天下雨都能控制。這一邊的孫策更加生氣了,這一生氣,心中就有了除去于吉的想法,於是,他很是粗暴的將於吉處死了。話本的好看在於,他將於吉殺死後,自己也被刺客所傷,還被鬼魂纏住了,最終死於舊傷復發。這應是民間喜歡說的“報應”。

當然,這只是一個故事。不過,歷史上的確有于吉這一位人物存在,且他的確死於孫策之手。所以,才讓後人有了發揮的空間,於是,就有了和《搜神記》內容高度吻合的話本。

表面上看,孫策和于吉並沒有利益交集和衝突的地方,為何孫策一定要將此人除去?其實,這需要認真的分析孫策的心理想法。根據《江表傳》記載的文字,于吉是琅琊人,且是東漢末年黃老學說的代表人物之一。

那個時候,他經常免費給老百姓做好事,會施捨符水,給一些沒有錢看病的老百姓治病。時間一長,他的這些行徑就被老百姓所傳誦,漸漸他的威信在老百姓中就越來越高,身邊也慢慢聚集了一些追隨者。這些人寧願不要家庭,不要事業,只要跟著他就好。

眾人都喜歡“神仙”于吉,可為何孫策要反其道而行,非要殺了他?

他的威望到底有多高呢?

可以這麼說,當時很多江東的人會知道于吉,但不一定知道孫策。這可是犯了孫策的大忌,時間一久,這位於吉不就成了領袖了嗎?一山怎能會有二虎呢?這對於孫策而言,就是對他地位的一種威脅。在他看來,于吉和敵人沒有區別,所以,孫策不可能容他,除去他只是遲早的事情。

當時,就有一位偷偷投靠曹操的吳郡太守,這麼評價孫策,說孫策這個人非常的勇敢,驍勇善戰,和項羽很像。如果能夠招降,那是非常好的,如果不能被招降,可能就是一個禍患。(“孫策驍雄,與項籍相似”)

這應該是說到了這個事情上的真正原因,也就是說,孫策這個人和項羽一樣,性格上有很大的缺陷,自以為自己非常厲害,眼裡容不下別人,更別說會採納別人的意見了。那個時候的孫策,剛剛將江東平定,正是非常得意的時候,志向也很宏偉,感覺這個天下都快屬於他了。

眾人都喜歡“神仙”于吉,可為何孫策要反其道而行,非要殺了他?

然而,突然冒出一個于吉,且還是一位道士,僅僅靠做一些好事,就拉攏了人心,威望甚至有蓋過他的趨勢。再這樣發展下去,豈不可以和他爭奪天下呢?對孫策而言,管他是不是什麼宗教領袖,只要越早除去就越好。

也就是說,在孫策有勇有謀的外表之下,是有一顆善妒的心,在他記仇的心理作怪下,于吉的下場就是註定的。這一點,從《三國志》注引《吳錄》的文字記載中,可以得到證明,這也許也是後人會借于吉一事來“暗諷”孫策的“獨斷專行”吧。想來,這也是大家為何更喜歡《三國演義》,而忽略《三國志》的一些真實記載的原因。

參考資料:

【《三國演義》、《後漢書·襄楷傳》、《三國志·孫策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