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莫把“墨池”太當真--“墨池”與“聞鼓吹”不可偏廢

莫把“墨池”太當真

“墨池”與“聞鼓吹”不可偏廢

 

莫把“墨池”太當真--“墨池”與“聞鼓吹”不可偏廢

說起練書法的訣竅,都離不開“苦練”二字。最為圭臬的“苦練”,當屬王羲之練習書法被傳頌的“墨池”。而說起臨川王羲之的“墨池”能名傳千古,這與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曾鞏(1019-1083年)撰寫的“墨池記”,當功不可沒。

一、臨川“墨池”是不可考證的傳說

王羲之(321年—379年)自會稽王友改授臨川太守,南朝宋人荀伯子(378年-438年),曾任臨川內史。著有《臨川記》六卷,其中提到:“王羲之嘗為臨川內史,置宅於郡城東南高坡,名曰新城。旁臨回溪,特據層阜,其地爽塏山川如畫。今舊井及墨池猶存。”

當年,撫州州學的校舍在墨池旁邊,州學教授(官名)王盛怕“墨池”之名淹沒,特寫了“晉王右軍墨池”的字幅,掛在屋前兩柱之間。慶曆8年(1048)9月,曾鞏到臨川,曾鞏祖父曾致堯曾任尚書戶部郎中,父曾易佔曾任太常博士,皆為北宋名臣,此時的曾鞏,就與歐陽修、王安石、杜衍、范仲淹等為都有書信來往的文友,也是北宋大文人,還是“成長股”的大文人。

王盛抓住機會,請其為“墨池”作記,以藉助曾鞏的名人效應,來擴大“墨池”的影響。

曾鞏是何等睿智之人,雖被捉刀代筆,請為墨池作記,但也絕不被盛情接待後,就以訛傳訛。他自知王羲之自述,在向衛夫人學書的年輕時,“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根本沒有“墨池”一說。在永和11年(公元355年)3月王羲之在會稽(轄今紹興、寧波一帶)內史任上,因與驃騎將軍王述不和,稱病棄官。“攜子操之由無錫徙居金庭(蘇州市吳中區西山鎮,現名“金庭鎮”)”,他和好友許詢、支遁等人,開始遍遊剡地(浙江東部)山水,又何嘗在撫州有過“墨池”?

而傳為王羲之墨池舊跡的,浙江會稽等還有多處。

莫把“墨池”太當真--“墨池”與“聞鼓吹”不可偏廢

二、曾鞏為什麼又寫了《墨池記》

曾鞏深知“墨池”,這不過是個民間傳說故事,其雖受邀做《墨池記》,但文中對“墨池”的真實性,態度很明確地提出了質疑。“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意為王羲之不想做官的時候,他曾遍遊越東各地,醉心於山光水色之中。“豈有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於此邪?”意說這是羲之的墨池遺址,難道是真的嗎?莫非他在盡情遊覽時,曾在這裡停留過?況且,“羲之之書晚乃善”,羲之的書法,到晚年才特別好,這可絕非少年“墨池”所能為。

曾鞏明知“墨池”是不可考證的傳說,為什麼又寫了《墨池記》?主要考慮教授王盛先生的用心良苦,王盛是籍以推廣王羲之的事蹟,勉勵學員有一技之長,且是弘揚王羲之這樣品德高尚、行為端莊的人,其所遺留下的美好風範,以此勉勵學者勤奮學習,又何樂不為?曾鞏欣然命筆,寫了“墨池記”!曾鞏在本文中重在說理,並非在於記池,雖提出質疑,但此文重在說勤奮學習的重要,自然就避免陷於考證“墨池”真偽的尷尬。

曾鞏後官居史官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拜中書舍人。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沖和”,位列唐宋八大家。曾鞏寫的“墨池記”就廣為流傳,“墨池”勉勵勤奮學習的精神,自然發揚光大了。

莫把“墨池”太當真--“墨池”與“聞鼓吹”不可偏廢

三、“墨池”與“聞鼓吹”不可偏廢

任何事物都在時空執行,任何獨立的科學,必須下獨立的功夫,才能學到。學書法,自然也要下一番獨立的功夫,這是毫無疑問的。可學什麼不需要下苦功,又豈止學書法?

為突出學書法需要下功夫,“墨池”就帶有造神意味地,被成了苦練的標誌。中國書協孫主席身體力行,4年就寫壞了200多隻毛筆,那200多隻廢筆成為展品,也成了苦練的標誌。大約能同“墨池”一道,被後世效尤,而這平均7天就寫壞一支毛筆,其所下苦功,連王羲之都會汗顏。

說學書要苦練,有的“著名”書法家,更能裝神弄鬼,比“墨池”更狠的,說什麼學書30年,才只專心練個橫豎。可凡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都絕不能批次生產。完全靠苦練能生產的,還能成批次的產品,都是流水線。僅靠苦練就能生產的書者,至多也就是書法工匠。

看看被稱“書聖”的大書法家王羲之,他七歲寫書法就能“入木三分”,這沒點天分?作為“東床快婿”,卻率性自然。他打小志存高遠,他曾歷任秘書郎、寧遠將軍、江州刺史、會稽太守,累遷右軍將軍,還不戀權位,稱病棄官,更超凡脫俗。他可曾狗屁事沒有,整天就練橫豎?

真正的書法,絕非僅靠苦練就能練成。孫過庭在《書譜》中就明確指出:“然訊息多方,性情不一”,“莫不隨其性慾,便以為姿”。在一定意義上講,性格就是書法!謹小慎微的人,根本就不能練草書,又何來的苦練?苦練能改變謹小慎微的性格嗎?

張旭從“爭道”中豐富了布白構體的構思,從“聞鼓吹”中得到了用法的啟示,從“劍器舞”中找到了狂草的神韻,這種大悟性,可是“苦練”而出?。

練書,就是練寫字嗎?那書寫的內容,書寫出獨創的名篇佳作,書寫出千古流傳的佳句,能是“苦練”而出嗎?

學書,苦練和悟性,不可偏廢。甚至在決定性的意義上講,要出書法大家,更需獨到悟性,更需傳遞神韻,更需創作出名篇佳作。

為此,學書,一定將學用筆同修煉大性情和大才藝相結合;學書,一定將“墨池”練筆與“聞鼓吹”的感悟相結合。光靠死記硬背型的苦練,那是練不出大書家的。

莫把“墨池”太當真--“墨池”與“聞鼓吹”不可偏廢

(文中配圖1-2選自網路,餘為忠新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