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古代一次大戰人口減半?讓資料告訴你,消滅百姓比刀還快的是什麼

古代一次大戰人口減半?讓資料告訴你,消滅百姓比刀還快的是什麼

古代一次大戰人口減半?讓資料告訴你,消滅百姓比刀還快的是什麼

編者按:網路上,一直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何古代每每發生戰爭以後,都會出現人口減半的現象,中國古代戰爭的破壞力真的那麼大嗎?有時僅僅十餘萬或者數十萬軍隊的對抗,為何會造成數千萬人死亡?

古代一次大戰人口減半?讓資料告訴你,消滅百姓比刀還快的是什麼

史書上,古代戰爭導致大量人員損失的記載比比皆是。如漢武帝時期征伐匈奴,導致“海內虛耗,戶口減半”(《冊府元龜》);東漢桓帝永壽三年(157年)全國有戶1067萬、人口5648萬,到曹操統一北方十二州後民戶數卻只得漢時的一大郡(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後周末年周世宗統計戶口,全國戶數為262。6萬,然而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數年後建隆元年(960年)戶數為96。7萬人,人口減少了166萬。

古代一次大戰人口減半?讓資料告訴你,消滅百姓比刀還快的是什麼

▲漢武帝

葛劍雄先生曾在其主編的《中國人口史》根據史書記載的戶籍資訊作出以下推斷:與秦漢之際相似的戰亂時期,總人口的損失大都在一半至三分之二之間。如兩漢之際人口減少了約50%,自三國至隋期間的戰亂多次使人口數下降一半或更多,金元之際北方的人口驟減80%,明清之際的跌幅也達40%。吳松弟的研究證明,宋金之際,北方的人口損失高達總數的十分之四上下,金亡時人口下降了87%。曹樹基估計,明末的崇禎三年(1630年)至十七年(1644年)這14年人口損失達4000萬,總人口由19250萬下降至15250萬,降幅達20。78%。如果加上明清之際的人口損失,降幅還要大得多。(《中國人口史·第一卷》)

古代一次大戰人口減半?讓資料告訴你,消滅百姓比刀還快的是什麼

▲葛劍雄老師

上面這些資料著實讓人體會到中國古代戰爭的可怕,但卻又不禁讓人懷疑:實際情況真的有這麼誇張嗎?這時,《長編》的記載再度讓人生疑。因為趙匡胤是透過和平的方式接手後周領土的,因此不可能造成如此巨大的人口損失。如果再向下翻看,宋代歷史中也不乏有一些和平時期戶數在一年內驟然減少超過10%、而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以極高的速度再次回彈的案例。

古代一次大戰人口減半?讓資料告訴你,消滅百姓比刀還快的是什麼

如此看來,造成戶數驟降的不僅僅是戰爭,甚至用災年來解釋也缺乏力度。為了解開我們的疑惑,或許還得來看看古代戶籍的統計方式。古代戶籍統計是包含在“上計”一項中的。上計至少起於春秋時期,地方將賦稅收入和戶口數量等事項層層上報至上級行政組織,最終彙總到中央。比如秦代確立郡縣制後,地方縣級行政組織需要將其轄下各鄉鄰的戶數、人口等上報至郡,而各郡整合轄下各縣資訊傳遞至中央,再由負責上計的丞相進行處理。

古代一次大戰人口減半?讓資料告訴你,消滅百姓比刀還快的是什麼

▲李斯的影視形象

儘管歷代政權對於上計制度都十分重視,但從上計制度的流程來看,對於戶籍數字是否準確取決於各級政府能否獲得準確的戶籍資訊。於是乎,決定戶數基數的是人口的數量,而決定朝廷所能統計的戶數的是朝廷在地方上的控制力。這種控制力不僅包含地方政府對基層社會的控制力,還包含了朝廷對地方政府的控制力。控制力的缺乏,會造成人口在歷史學上的“消失”,也就是除了災害、戰爭帶來的生靈塗炭外的戶籍的缺失。

古代一次大戰人口減半?讓資料告訴你,消滅百姓比刀還快的是什麼

▲民國時期舊照

先來看地方政府對基層社會的控制力。在漢代之時,東海郡總人口達到140萬人,轄內38個縣級行政組織共計170鄉,吏員卻僅有2203人,其中負責維護地方治安的有781人。如此小的吏員規模,實際上很難對地方社會進行有效的治理。不僅如此,地方治安也要由鄉邑自行維護(《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漢政府甚至鼓勵宗族維護正義,可以為血親復仇。吏員缺失,導致地方政府的行政過程往往依賴於地方勢力(《漢代豪族》),而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不同的僅僅是地方勢力所擁有的事實權力以及名稱罷了。在漢代之時他們被稱為豪族,在南北朝時一些則轉化為士族,到了明清則稱為鄉紳。

古代一次大戰人口減半?讓資料告訴你,消滅百姓比刀還快的是什麼

在初唐時,中央政府對於地方的掌控力不足,其中最為明顯的表現就是戶籍數量。隋大業五年統一全國以後,全國的戶籍約為891萬,但至唐武德年間卻僅有200萬戶。不到20年的時間中,人口降至原來的四分之一不到。針對這個問題,陳子昂曾奏:“自劍以南,爰及河、隴、秦、涼之間,山東則有青、徐、曹、汴,河北則有滄、瀛、恆、趙,或遭水旱,兵役轉輸,疾役死亡,流離分散,十至四五”(《全唐文·卷212》)。除了各類災害以外,他亦強調了“流離失散”這一點。

古代一次大戰人口減半?讓資料告訴你,消滅百姓比刀還快的是什麼

直到開元九年(721年)二月,唐廷以宇文融清查戶籍,“凡得戶八十餘萬”(《資治通鑑·卷212》),所匿戶籍約為當年戶籍的12%。但這次清查戶籍,依然未能將所有隱匿的戶口清查出來。在漢武帝征討匈奴時,所謂“海內虛耗,戶口減半”,更大的可能在於地方勢力不願配合朝廷而隱匿戶籍。戰爭將嚴重削弱地方政府對於基層社會的控制力。大量難民背井離鄉、流離失所,而朝廷官員亦難以控制人口流動。這樣一來,戶籍的統計將變得極為困難,而上計至朝廷的戶籍數量,當然也因大量難民流亡而驟減。

古代一次大戰人口減半?讓資料告訴你,消滅百姓比刀還快的是什麼

▲武則天的影視形象

比如在安史之亂髮生前夕,天寶十三年(754年)唐廷統計得 962萬戶,然而至乾元三年(760年)卻僅僅剩下了193萬戶。在廣德二年(764年)局勢稍微穩定以後,戶籍數量又增長至293萬戶。這種情況在唐晚期也出現過,開成四年(839年)戶數近500萬,但會昌元年(841年)驟降至211萬。有一些時候,朝廷對於地方政府的控制力不足,也會導致戶籍數量被低估。比如宋初時,由於趙匡胤篡位奪權而來位不正,故而地方政府並不願意配合朝廷進行上計,這也就導致朝廷統計的戶籍數量由後周時262。6萬減少到宋初96。7萬。這種情況在當時的割據政權中(如北漢)也同樣出現。直到北宋政府對於地方控制力逐漸增強以後,戶籍數量便迅速恢復了。

古代一次大戰人口減半?讓資料告訴你,消滅百姓比刀還快的是什麼

▲黃曉明:你覺得沒有用,我覺得才有用

就此看來,史書裡所記載的戶籍數量,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反映的其實時中央政府對於基層社會的控制力,而戰爭對於百姓所造成的傷害雖然很大,卻遠沒有戶籍記載所刻畫的那麼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