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宋代惠民制度的“科舉制”:其造成的社會流動是怎樣的

從古至今,各個朝代的制度都影響著這個朝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變動和發展。那麼我們熟知的科舉制可謂是影響力極大的選拔制度之一。科舉制度始於隋朝的大業年間,一直到清朝光緒年間才停止延用。一直持續了1300多年,可見科舉制度對各個朝代極為重要。其實科舉制度在各個朝代存在的作用就是用來選拔官員。

惠民制度“科舉制”

1。加強中央集權

科舉制度最大的惠民之處就是,改變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氏族”的局面。之所以開創科舉制度的原因是因為隋朝統治者需要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所以當時的掌權者隋煬帝開設進士科,用科舉制度代替以往的九品中正制。其實每個朝代都有官僚階級分散皇權的存在,所以統治者需要一些沒有家族權利的寒門子弟來分散氏族的權利。寒門子弟沒有貴族的依靠,只能一心一意聽從皇帝的決策,所以皇帝需要這樣的任用人才。

宋代惠民制度的“科舉制”:其造成的社會流動是怎樣的

2。改革科舉制度

宋代對於科舉制是處於一個改革時期,與之前的唐代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體現在制度、內容,範圍幾方面。其實宋代科舉制度跟唐朝一樣重視進士科。但是最大的不同就是體現在錄取人數上,在唐代的時候,可能一次錄取的人數只有十幾名,多達幾十人。那麼在宋代一次錄取人數最多可達幾百人次。那簡直是平民讀書子弟的福音。而且據史書記載,宋代不僅僅是在招錄人數上惠及平民,而且還開了恩惠對於屢試不中的學生如果碰見皇帝親自考試那麼就會給予特殊的待遇,還有參加的機會。

宋代的科舉考試製度是三年考一次,並且分為三個等級,即分別叫做州考試,省考試,和最後的殿試。其實三級考試也是自宋代開始一直延續到清代。在考試過程中,不允許考生們自報門第,只是稱自己為考生。這也是宋代科舉考試製度的公平性體現。從這裡可以看出現代的升學考試制度跟這相似性極大,但是也有本質的不同。

著名的“瓊林宴”其實也是源於宋朝。高明《琵琶記·新進士宴杏園》:就記錄了瓊林宴的作用,進士及第後參加瓊林宴,遊街三日。其實這來源於南宋,當進士科考完後,皇帝會親自在瓊苑設定宴會,並當眾宣佈考中進士的名次。

自隋朝開闢了科舉制度後,到唐朝考試過程中徇私舞弊的現象極為嚴重,那麼宋代統治者為了杜絕此現象的發生設定了“糊名”和“譽錄”。所謂“糊名”就考生作答完交卷後,把考生卷子上的名字籍貫等個人資訊封住,不允許閱卷官員知道。此提案是源於宋代太宗時期大臣陳靖所奏。“譽錄”是國家派專門的人士將所有考生的卷子重新抄寫一份,這樣做的目的是怕審閱卷子的官員認識考生的字跡。這條建議來源於宋朝仁宗袁州人李夷賓建議。

這兩種制度在當時確實有效地遏制了徇私舞弊現象的發生,但是由於朝廷日益腐敗,所以到了北宋末年也就沒有什麼作用。

宋代惠民制度的“科舉制”:其造成的社會流動是怎樣的

宋代科舉自王安石擔任參知政事內容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此之前科舉考試內容是沿用唐朝的進士科的考試內容就是經、義、詩賦。培養出的考生基本上無用,只是知道繼承古代學藝,完全不知道變通。但是自從頒發了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後那麼考試製度發生了變更,考的內容不定了,有時候是考經義,有時候考詩詞歌賦。可以看出這種考試的內容和形式像我國現在高考時全國的幾套不同卷子,是非常時尚的。

宋代科舉制度下的社會流動

學者錢穆是著名的社會學家,他曾經在《國史大綱》中提到過在唐朝中期過後,中國社會其實有兩項重大的變化,一個是經濟文化的變化就是向南遷移,另一個就是貴族的衰落。其實對於第二個改變,也就是貴族的沒落,主要原因我認為在於科舉制,並且重點體現在宋朝,之前說過宋代是科舉制度變革的時代。

一個事物衰落,會有另一個事物興起。據錢穆老師分析當時的社會主要是三種現象存在,一個是文化傳播更快,當時北宋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這就是主要原因。第二就是政權下放,第三就是社會階級變化,變得更為融合了。第一個很好理解,但是第二和第三就是關係到社會流動,是一個大問題。當然他們發生變化的共同原因就是科舉制的變革。其主要就是體現在宋代。所以我們只分析宋代。

宋代科舉制度下的社會流動其實主要體現在兩大部分,一是極大地打破了上層無寒門的局面,這就導致了許多平民讀書人透過科舉高中向上層社會流通。其次是導致了許多貴族子弟無法考中科舉,導致家族中人無法繼續在朝廷做官,進而導致整個貴族家族的沒落,最終只能是與平民無異。這就是貴族向下沒落。這兩種形態的形成包含了許多原因。

宋代惠民制度的“科舉制”:其造成的社會流動是怎樣的

1。平民學子不懈努力

由於平民人家的學子都是粗茶淡飯,讀書所用都是自己的父母含辛茹苦所得,所以他們十分珍惜讀書的機會,比誰都希望自己能夠高中。所以他們不分晝夜寒窗苦讀就是為了等到科舉制開考的那一天,自己有發揮自己知識的餘地,能夠證明自己的機會。迫切地希望透過科舉改變自己的命運。

2。機構家族的支援

宋代的時候,許多當地的氏族他們的存在是不屬於貴族階級,但是又比平民百姓富有,當然儘管他們的家族不缺金錢,但是誰又能拒絕權利的誘惑,所以他們開始興辦家族自己教育機構,培養自己家族孩子進行學習,從而參加科舉考試。像我們熟知的范仲淹就是透過這種方式參加科舉考試。當然除此之外,還擁有當地政府機構舉辦的義學,也是給貧苦讀書人機會。

3。經濟的發展

宋代經濟的發展,一些平民透過自己的雙手,有了一定資本的積累,在滿足自己家庭溫飽的基礎上他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透過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很多父母一旦有了餘錢就會送自己的孩子去讀書,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就是由於這些原因所以才會有許多平民子弟入朝為官,這也是宋代科舉制度變革的結果,正因如此許多平民子弟不再是平民,他們也成為了朝廷中的官員,所以在上層社會中有了一席之地。這就因此改變了社會流通中的階級存在。

宋代惠民制度的“科舉制”:其造成的社會流動是怎樣的

4。原有貴族的流動

宋代科舉制制度下的社會流動,不僅僅是平民子弟向上層流動,還有一些官僚子弟因為沒有在科舉考試中獲得做官的機會,因此連帶著自己的家族也跟著落寞。有的官僚家族在起初並沒有金錢的支撐,就是靠著俸祿維持家族的開銷,所以一旦子孫後代沒有繼續延續下去,那麼這個家族也就失去了傳承,那就只能落到跟平民一樣的地位。所以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向下的的社會流動,指的就是部分官僚主義。

宋太宗時期的宰相叫呂端,人們當時都這麼評價呂端,說呂端在辦大事情方面從來不糊塗。因為他在宋真宗時期極力擁戴宋真宗為帝,所以自真宗後一直對他照顧有加。那麼就是這樣一位元老忠臣,在他去世之後,家道迅速衰落,兄弟子孫皆受牽連。真宗念呂端舊情,用錢幫忙贖回了他們家族的房子。與此類似的還有真宗時期的另一位宰相畢世安,也是一樣的結果。這類情況普遍出現在宋代。所以當時有許多人感嘆,世道變化之快,興衰就在一瞬。

當然對於此說法也有許多人抱著懷疑的想法,有人提出宋代官員俸祿很高,為什麼不足以贍養自己的家庭,我想說的是宋代部分官員的俸祿確實很優厚,但是大多數普通官員的俸祿不能養活家裡。

總結

在科舉制度變革的宋代,無論是平民還是官僚地主家的子弟,都有可能經歷社會層次的變動,而且有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在科舉制度大範圍興盛的宋代,那麼即使你是貧窮的普通人家孩子也有機會透過自己的勤奮好學,走上仕途,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

宋代惠民制度的“科舉制”:其造成的社會流動是怎樣的

那些原有的貴族子弟,一旦考不中科舉,那麼他們即將面臨的就是沒有金錢來源,只能見證家族的沒落。這就是宋人所說的“貧富無定勢”。其實貧苦人家的孩子做官之後更懂得如何為官清廉,體察民情。能很好地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官僚階級的腐敗。阻止了以前的封建大家族繼續盤根錯節。達到了一定的除舊納新。科舉制度下的這兩種社會流動,在當時的宋代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