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女”字可能比“男”字先造出,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的反應

現在所知最早的漢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

探討漢字的本義解讀,應該從甲骨文入手。甲骨文中已經發現“男”“女”二字。

“男”

甲骨文中,“男”為左“田”右“力”。篆文時期,才演變成了上“田”下“力”。很明顯,這是一個“合體會意字”,以“田”和“力”表示“男人”。

《說文》曰:“男,丈夫也。從田力。言男子力于田也。”

男子在殷商時期是農耕勞動的主力,其實從農業革命開始,也就是距今1萬年前後,就應該是這樣了。所謂“男耕女織”,這是人類生產方式第一次大變革帶來的勞動力的自然分工結果。

殷商,或者還要早的中國先民,很準確地抓住了這一特徵,造出了這樣的“男”字。

“女”字可能比“男”字先造出,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的反應

“男”字各種寫法

要說的是,“田”為耕田之象形;“力”則為上古主要農耕工具“耒”的象形。“力”之本義是“耒”,工具,但使用耒需要力氣,於是演化為“力量”之“力”。

還要說的是,殷商的時候,父系社會逐漸成熟,權利和財產傳承,逐漸主要在父系血緣中實現。因此,甲骨文中的“男”,已有“爵位”之義。

有意思的是,從漢字造字順序來說,應該是先造出了“女”字後造出了“男”字,這從造字方法和音韻上可以看出。當然,這樣的“先後”不會間隔過久。

後來,隨著父系社會在制度、觀念、習俗等等方面的愈加牢固,“男尊女卑”隨之形成了,也就有了“男女”這樣的表述順序。

從實際來看,這樣的變化大約從夏代開始。甲骨卜辭中,也明確反映出了這樣的變化。

“女”

甲骨文裡,“女”是象形字,“象屈膝交手之人形”。

“女”字可能比“男”字先造出,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的反應

“女”字楚系簡帛文字寫法

古代先人造這個字,一定是因為女人多在“家裡”或“室內”活動,“屈膝交手”為明顯特徵,這一特徵恰好與“男”字所表現之“力田”明確區別開來。

甲骨文研究揭示,“以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基礎”,是甲骨文排在第一位的“造字原則”。

而“根據側面人體的不同特徵造出基本字形”,又排在尚書造字原則所造之字的第一位。

如“人”,側立直立人形,表示一般之人;“勹”,象人側身匍匐之狀;“屍”,象人屈身側臥之形;“身”,象人妊娠之形;“老”,象人長髮而倚杖之形,等等。

“女”字亦屬此類。

甲骨文“女”字,或於胸部加“兩點”以示“女乳”;或於頭部加“一橫”以示“頭飾”,但皆為“女”義。後來,“女”字,引申有了“母”之含義。

“女”字可能比“男”字先造出,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的反應

《說文》中的篆體“女”字,以“屈膝交手”但無“兩點”之字為本,解雲:“女,婦人也。象形。”而《說文》中的“母”字,以“屈膝交手”但有“兩點”之字為本。

甲骨文中的“女”之含義,第一為“男女之女”;第二讀為“母”,為“父母之母”;第三讀為“母”,為殷先王之配偶;第四讀為“母”,為“東母”神祇名。

除去以上主要含義之外,還用於人名、地名;又假借為“毋”,表示“不”;假借為“每”,表示“悔”。

“男”和“女”之造字先後

上古先民很可能先造了“女”字,後造了“男”字。

第一個理由,“女”字是與“人”歸為一類的初始字,且屬於獨體象形字;“男”字,則為“合體會意字”,以兩個獨體象形字組合而成。從“先易後難”原則說,應該可以分出先後。從音韻上說,“女”和“男”聲母相同,這叫“一聲之轉”,亦說明這兩個字造字之初便極有可能存在先後的聯絡。

第二個理由,人類歷史一定經歷過女性氏族社會,那個時候是絕對“女人優先”的。

國外有個別學者說,考察現在的一些土著民族,沒發現有女性氏族社會的痕跡,因此不能證明人類在遠古時期曾經過這樣一個階段。國內一些非專業的人士,也在網上發文,對此說如獲至寶。

“女”字可能比“男”字先造出,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的反應

姜原

所謂“傳說中往往有歷史的影子”。

中國的古籍記載和古漢字中隱藏的資訊中,證明女性氏族社會並非僅僅是傳說。還不去說現代中國一些少數民族中保留的“走婚”習俗。

《莊子。盜蹠篇》雲:“神農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白虎通義》曰:“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說文》專解東漢已不熟悉的先秦古漢字。其在“女部”中,第一個字是“女”,第二個字就是“姓”。其曰:“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因生以為姓。從女生。”

這說的很清楚了。

“姓”是什麼,不靠“拼爹”,而是哪個女人生了你,“因生以為姓”。

接著,許慎就羅列一大串古代註明之“姓”——“姜”,這是神農之姓;“姬”,黃帝之姓;“姞”,周族先人後稷媳婦家之姓;“嬴”,帝少昊之姓;“姚”,虞舜之姓;“妘”,祝融之姓,等等。所有這些古姓,皆為“女”旁。而且,傳說中,很多帝王皆“感天而生”,和他爹無關。

“女”字可能比“男”字先造出,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的反應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帝王世紀》載,神農氏炎帝母親叫妊姒,遊玩時見到龍首神靈,覺得有力量注入體內,就懷孕生下了神農氏。《史記·殷本紀》載,商族先祖名契,母親叫簡狄,在河中洗澡時吞食玄鳥卵,就此懷孕生下了契。《史記。周本紀》載,周族始祖后稷,母親叫姜原,看見地上巨人腳印,踩過之後就懷孕生下了后稷。

這些記載,無疑有神話和傳說成分,但確實反映了遠古上古之民,曾經生活於一種類似於“走婚”的女性氏族婚姻狀態之中。

不過,《史記·夏本紀》說:“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云云。

這裡透出的資訊是,從大禹開始,“以國為姓”,就是以封地為姓,這個時候,人們就不隨“母姓”了,而且,第一次有了“有男氏”,亦即“以男為姓”。

商王武丁,有個媳婦叫“婦好”。“婦”不是姓,而是“官職”,應該同於後來的“公侯伯子男”,是專門貴族女子享有的“爵位”。從卜辭看,“婦好”的在武丁時地位相當高,不僅帶兵打仗,還參與王室高階決策會議,主持對殷先王的最重要祭祀。

但是到了武丁另一個兒子祖甲即位之後,女貴族們,包括后妃,逐漸退出了殷商政治舞臺,再也沒有哪位女人再像婦好一樣享有那麼大權力了。

這恰恰是中國上古時期,從女性氏族社會向父系宗法社會的徹底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