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庾信的一首五言詩,音節諧美,與唐人的絕句已無差別

晚唐絕句冠冕人物當推李商隱,前人評論義山的七律最佳,其實他的絕句更加含蓄雋永。比如他的《夜雨寄北》,可謂一唱三嘆、餘音嫋嫋。而另一位晚唐才子杜牧也擅長絕句,他的懷古詩也多有佳作,比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就道出了振聾發聵的警示。

庾信的一首五言詩,音節諧美,與唐人的絕句已無差別

不過唐人的絕句並非自己的獨創,而是繼承和發揚了南北朝時代的詩歌傳統。漢魏以後,文人時常並座聯吟,更喜歡以四句為起訖,獨立成詩,久而久之,就成為絕句的雛形。下面分享庾信的一首五言詩,音節諧美,與唐人的絕句已無差別。

庾信的一首五言詩,音節諧美,與唐人的絕句已無差別

重別周尚書南北朝:庾信陽關萬里道,不見一人歸。唯有河邊雁,秋來南向飛。

庾信的一首五言詩,音節諧美,與唐人的絕句已無差別

庾信,字子山,南陽新野人。早年博覽群書,15歲時即任昭明太子蕭統的東宮講讀。他歷仕西魏、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世稱庾開府。庾信善作宮體詩,與徐陵齊名,時稱“徐庾體”。庾信早年的詩作內容空虛,雖然當時的後進都竟相模範,每有一文,京都中莫不傳誦,但清新之作不多。他晚年飽經離亂,陷身北朝,提挈老幼,關河累年。死生契闊,不可問天。後來經常懷念故國舊家,故詩多悲涼哀婉,情動江關。

庾信的一首五言詩,音節諧美,與唐人的絕句已無差別

題目裡提到的周尚書,名弘正,字思行,汝南安城人。梁元帝時為左戶尚書,梁亡仕陳。他於陳文帝天嘉元年,自陳出使北周,於天嘉三年南返。這時庾信被羈留周京長安而不得歸,心中很是無奈,於是就寫了這首詩。在這之前,他曾寫過一首《別周尚書弘正》詩,從其中“扶風石橋北,函谷故關前”,“黃鵠一反顧,徘徊應愴然”等句看,似是餞別之作。而這首重別詩,倒像是送別歸來,轉思己身遭遇,抒發詩人的心聲。

庾信的一首五言詩,音節諧美,與唐人的絕句已無差別

首句“陽關萬里道”,化用東漢名將班超的詩句。班超曾在陽關一帶駐軍多年,他久在絕域,年老思歸,於是就上疏漢和帝請歸,疏中有“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陽關、玉門關相去不遠,於心的詩暗含班超的“生入玉門關”的語意,即盼望早日迴歸故土。

庾信的一首五言詩,音節諧美,與唐人的絕句已無差別

次句“不見一人歸”,表達了內心的淒涼之感。一人,是夫子自道,指江陵失陷之日,一同被俘來到長安的江南名士,都陸續回去了。如今在梁武帝時,同朝為臣的周弘正,也完成使命回去了,唯獨自己卻被羈留,仍不得歸。

庾信的一首五言詩,音節諧美,與唐人的絕句已無差別

後二句以雁比人,“唯有河邊雁,秋來南向飛。”秋雁到了一定的季節,可以飛向南方,自己則永無期限地被羈留異國。詩人聯想到秋雁尚有歸去之日,而自己卻身不得歸,發為感慨之音。眼前殘陽如血,雁飛不歸,自己又何時才能與親人會面?詩人從自己所處的時勢地位加以聯想,更愈見可悲。

庾信的一首五言詩,音節諧美,與唐人的絕句已無差別

縱覽庾信的這首詩,感情真實熾熱,具有強烈鄉關之思。全詩雖然篇幅短小,但語言清新,音節諧美,與唐人律絕已無差別,更對後世律絕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楊慎就曾高度評價,“庾信之詩,為梁之冠絕,啟唐之先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