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多年打而不倒,是什麼在背後支撐應試教育?

多年打而不倒,是什麼在背後支撐應試教育?

*來源:教育思想網(ID:eduthought),作者楊東平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楊東平。今天我們討論一個話題,就是關於對升學主義的批評。我最近在中國青年報發表了一篇長文,叫做《我們為什麼要反對唯升學論》。升學主義,也就是唯升學論。但是我們教育生活當中,我們反對的比較多的是應試教育。其實應試教育它是一種教學模式,就是指在教學過程當中填鴨式的教學、刷題訓練等等。我們可以想一想,

為什麼這麼多年來應試教育打而不倒,而且甚至愈演愈烈?

顯然,在這種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背後有一個強大的制度和價值觀的支撐,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升學主義或者說是唯升學論。升學變成了主義,變為一種信仰,這就成為大問題了。

本來每個學生要追求更高的學業成就,甚至追求更高的學歷,是一種正常的和正當的追求。但是我們要想一想,升學是不是基礎教育的唯一功能?是不是學歷越高越好?是不是每個人都要不分條件,追求高學歷的目標?

這跟我們這些年在普及教育的過程當中的一些宣傳有關,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知識改變命運”——好像只有透過高考才能夠改變命運。這個說法在十年、二十年以前,它是有合理性的,因為當時的高等教育規模還很小、入學率很低。但是現在我們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到了普及化的階段,我們今天再來說“知識改命”的時候就會有很大的誤導。

比如說有很多農村學生尤其是在西部的民族地區,很多學生在這種嚴厲的應試教育當中,在小學、初中、高中就被淘汰了,被“甩”出來了,

至今在西部的民族地區能夠上普通高校的學生仍然並不是很多的。

那麼多的農村學生,

他們的命運究竟改變了嗎?同樣改變了。

我們現在的2。8億的農民工,他們的命運是透過城鎮化、市場化的途徑改變的,並不是說只有上大學是唯一的出路。

那麼,為什麼說我們今天片面地強調唯升學論是錯誤的?

首先,它無法適應社會生活對人的多樣化的需求。

“360行,行行出狀元”。社會需要多種人才,每個領域都有可能讓你的人生可以出彩,而且社會對應用型、實踐型的人才的需求遠遠高於對學術型人才的需求。但是唯升學論它只給你指出了一條道路:上大學!而且是高學歷,985、211,北大、清華……這本來並不是適合所有人的選擇,這種價值觀就造成了在勞動力市場上的一種失衡。我們在沿海地區就可以看到:3000塊錢招不到一個農民工,但可以很容易地招到一個大學生。另外,據央視財經頻道的訊息,到2025年中國製造業10大重點領域,人才需求缺口將近3000萬人,缺口率高達48%。

另一方面,唯升學論也無法適應人的多樣性,對幸福生活的追求。

因為一個人只有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能夠揚己所長,進而把興趣變成職業,把職業變成事業,才能獲得人生的幸福。所以我們看到我們身邊,也有很多普通勞動者從事運輸、電焊、養殖、餐飲,或者喜歡糕點、喜歡鮮花、喜歡服飾、喜歡動漫,他照樣可以獲得體面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但是這種唯升學論的追求就把他們的人生價值都否定了。那麼在這種盲目追求高學歷的浪潮當中,最糟糕的就是對所謂“北清率”的攀比,我寫過一篇文章

《北清率已經成為一個有毒的負面指標》

。據我所知,有些地方,為了追求“北清率”“零的突破”,不顧學生的興趣能力,非要讓高分的學生報考清華美術學院或者北大護理學院,這種做法下,學生即便進入了北清,他們是難以獲得幸福的人生,也難以真正成才的。

第三,升學主義助長了學歷高消費,造成社會和人生很大的浪費。

因為教育制度、人才培養要與經濟社會的需求相匹配,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原理。社會不僅需要拔尖創新人才,還需要大量應用人才,中等學歷的、普通學歷的人才。現在是在美團的外賣騎手當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高達20%,而在杭州等地的街道辦事員都要985學歷。很多名校的畢業生,從事的其實是高中畢業生就可以勝任的工作,這顯然是不正常的。

這種不正常也體現在在學的碩士生、博士生當中。我們經常聽到大學校園裡面有學生跳樓的這種訊息。說老實話,我內心是有個“小人之心”的:研究生跳樓的原因可能很複雜,但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可能這個學生其實他是不適合做研究的,勉為其難、趕鴨子上架,最後釀成一個悲劇。他如果做一個其他的實踐型的、應用型的工作,可能會是一個很好的工作者。

第四,升學主義否定了基礎教育樹人育人的基本功能。

在升學率的競爭當中,教育的內涵不斷地收縮、窄化。從教育退為教學,從教學退為應試訓練,使得學校成為培養“二流機器人”的培訓機構。而相反我們對於很多進入職業教育系統,或者進入二本院校的學生,我們除了給他們打上“差生”和“失敗”的標籤,我們並沒有給他們提供應有的服務。

所以我們

今天要特別重視更新我們的教育“軟體”,

要建設與全民教育、學習化社會、網際網路時代相適應的新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文化,抵制千百年來“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要看到我們這個社會上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包括清華北大的畢業生。我們的教育怎麼能夠總是追求做人上人呢?

我們特別需要重申平民教育的價值,改變“讀書做官”、“望子成龍”、“出人頭地”的這種陳腐觀念。陶行知主張

“既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而要做‘人中人’,要把自己所學的東西貢獻給老百姓”,

這個才是我們需要倡導的。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教育思想網”(ID:eduthought),作者楊東平。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