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先鋒專欄】高書生:文化大資料建設,怎麼盈利?

|常 | 話 | 短 | 說|

中國廣電+通訊深度自媒體

本文4000 字,建議閱讀 12分鐘

Special version

常話短說升級改版,重磅推出四大欄目

常話短說作為中國廣電+通訊深度自媒體,一直秉承有深度、有溫度的態度堅持做尖銳洞察的連線者,感謝各位讀者朋友的支援和信任。為更好地服務讀者和產業鏈同仁,常話短說將進一步升級改版,重磅推出四大欄目:

【主編時刻】

:對最新政策、當前熱點事件進行剖析和解讀。

【基層強音】

:就廣電+通訊產業鏈生態夥伴創新做法、典型案例進行分享和宣傳報道。

【先鋒專欄】

:分享文化傳媒和資訊通訊領域有較強認知和洞察的專家學者的觀點、論述和文章。

【常話短說專訪】

:對行業產業鏈的公司創始人、管理者進行面對面訪談、溝通和交流,洞察其公司發展路徑和產品解決方案。

*歡迎各位讀者朋友留言為常話短說改版升級提出寶貴建議和意見。

今天,常話短說【先鋒專欄】分享高書生老師

《文化大資料建設,怎麼盈利?》。

【先鋒專欄】高書生:文化大資料建設,怎麼盈利?

體系化是文化大資料建設的顯著特徵,從供給端到生產端、需求端再到雲端,空間上並存、時間上繼起,產業鏈環環相扣、迴圈往復,每個環節都有盈利空間和盈利點。要理解文化大資料建設的盈利模式,須突破單一化的線性思維,樹立體系化思維。

01

供給端

供給端是文化大資料建設的開端,主要任務是建設三個庫,即中國文化遺產標本庫、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和中華文化素材庫。

中國文化遺產標本庫的資料主要來源於全國性文化資源普查,比如,全國美術館藏品普查資料,藏品59萬多件,藏品圖片82萬多幅,資料總量6。9TB;再如,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資料,10815萬件/套文物,資料總量超過140TB,其中國家珍貴文物(一、二、三級)普查資料235萬條。

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資料來源於對各類文化遺產高精度採集、標註和關聯,一是對革命博物館紀念館的藏品採集,2020年開展試點,15家單位入選首批試點,已完成上千件藏品資料高精度採集;二是對其餘博物館藏品採集,“十四五”期間先以國家一級博物館為物件。此外,像故宮、敦煌等文博機構已開展多年資料採集,這些數字化成果都可以成為基因庫的來源。

標本庫和基因庫在性質上都屬於國家所有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專業資料庫,將匯入國家文化大資料體系的基礎資料池,依法依規面向社會開放。建設這兩個庫不以盈利為目的,是國家文化大資料體系的公共服務內容,類似於電信運營商提供的電信普遍服務。

中華文化素材庫不同於以上兩個庫,遵循“誰開發、誰所有、誰受益”原則,是要盈利的——素材的提供者不管是公益性機構還是經營性企業,只要發生素材交易,都會獲得收益。

這些年來,無論是公益性文化單位還是文化企業,都投入不少資金建成了很多以文化內容為主的資料庫,像故宮提煉的中華傳統紋樣元素,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廣播電視臺的媒資庫,中國出版集團包括文化符號、典籍、石刻、木版等在內的多個數據庫,中國數字文化集團的國家舞臺藝術音像庫,枚不勝舉。

這些資料庫過去一般是自建自用,如果把資料庫的資料進行加工形成素材,匯入國家文化大資料體系的基礎資料池,供求雙方智慧化匹配,資料就可以變現,存量資源就被啟用,盈利空間巨大。

02

供給端

網際網路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的崛起,幾乎把所有的資源都集中到了長江口——消費端,張口是流量、抬頭是網紅,熱衷於“(導)引流(量)”、“聚粉”,最終導致水流湍急、泥沙俱下、造假頑疾。數字化時代要防範重蹈網際網路時代的鬧劇,必須從供給側抓起,補上生產端這塊短板。

生產端是文化大資料建設的特色之一,也是實施文化數字化戰略急需補上的短板,當然也蘊藏著巨大的潛在的盈利機會和空間。

圍繞資料的生產加工,生產端上將形成成千上萬條數字化文化生產線,吸引上萬家機構和上千萬從業人員參與:

1、資料採集和整理。

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的資料是需要高精度採集的,這是一個長線業務,對於技術公司而言也可以獲得一大筆收入。此外,將文化資源普查資料和已建成資料庫資料進行標準化、結構化處理,匯入國家文化大資料體系基礎資料池,也需要專業化公司承擔,當然也不會是免費的。

2、資料標註和關聯。

這是文化大資料建設的核心環節。關聯資料是核心資產,被關聯的資料才具有更大的價值。但關聯資料是資料關聯的成果,包括把資料和實體、資料之間關聯起來,把圖片、文字、音影片等不同表現形態關聯起來,需要關聯的方面太多了,無邊界、無止境、無窮無盡。資料關聯是專業性極強的專業活動,專業的事必須請專業的人幹,專業機構招攬專業人士流水線作業,吸引成千上萬人積極參與,因此產生無數條數字化文化生產線,形成一支專業化程度極高的先鋒隊和長盛不衰的大產業,關聯資料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多,資產規模和價值“不可限量”。

文博單位、出版社、文藝院團等傳統文化機構及其員工,以及高校科研機構的教職工和學生、研究人員,無疑是資料標註和關聯的主力軍。

3、資料解構和交易。

資料變現是文化大資料建設的核心驅動力,資料要變現必須交易,要交易必須先解構成為素材。解構是技術公司的專長,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大有用武之地,技術公司為資料所有者提供解構等技術服務,也可以獲得可觀的收入。需要注意的是,文化機構已建成的資料庫將會成為解構業務的重點,只要資料可變現,各類文化機構的積極性會很高。廣播電視臺、電影製片廠和資料館、出版社等擁有資料資源的機構,必定加入資料變現隊伍,啟用存量資料,讓資料變現成為其業務發展的新增長點。

資料交易是深圳、上海等文交所業務發展的重大機遇,圍繞資料確權、交易、結算和支付等環節,文交所在專業化服務方面大有可為。

4、資料重構和呈現。

資料有了,也關聯、解構變為素材進行交易了,接下來就是組裝環節——資料重構和呈現。數字化時代,從文化生產的一般性上看,所有文化機構都在同一件事——資料重構和呈現,區別在於業態和門類不同。比如,數字出版物將來是出版社的主流產品,出版社銷售的不再是從紙質書PDF過來或EPUB化的電子書,很可能就是一個連結,把讀者、作者和編輯連結在一起並在線的、互動的新型出版物——我稱之為“一書一世界”;再比如,未來的影視公司或許不再搭建實景,後期製作只要接通素材庫就能完成場景合成,觀眾和演員互動甚至成為新型的影片型別。

在生產端,幾乎所有的文化機構都可以探索創新之路,所有的積累都會被啟用,派上用場。文化大資料建設必將成為傳統文化機構跨越“數字鴻溝”的橋樑。

03

需求端

數字化時代,文化消費有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線上和在場兩種場景,即使是線上又有大屏和小屏之分,電視機是大屏,手機等移動終端是小屏。無論線上(線上)還是在場(線下),大屏還是小屏,都是文化大資料建設的需求端。

文化大資料建設的成效如何,要透過需求端來檢驗。

先說線上。手機等移動終端由於其便捷性,目前已成為最重要的消費終端。為了確保資料安全,文化生產採取閉環措施,但文化消費是開環的,生產端、生產線創作生產的所有文化產品,都可以透過專網對接移動網際網路,數億手機使用者都可以成為文化大資料的需求使用者。

相對於小屏而言,這些年的大屏常常被人忽視,甚至有人不斷詰問:誰還看電視!現在每年電視機的銷售量都是千萬臺級,而且電視機的清晰度越來越高,從標清到高畫質再到超高畫質也沒幾年時間,現在4K、8K又接踵而來。人們還是沒有捨棄電視機,只是不僅僅用來看電視臺的節目,隨著技術迭代,家庭客廳將成為文化體驗廳,電視機這個大屏又有更廣泛的用途。

供給創造需求,這是文化生產的一條鐵律。有線電視網路公司目前的1億高畫質互動使用者,無疑是文化大資料建設最穩定的需求端。

再看線下。目前可開發建設的文化體驗場所,除了公共文化設施,還包括中小學學校、旅遊景區、購物中心等公共場所。公共文化設施包括2000多個上等級的文化館,2000多家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9萬多家農家書屋,近1萬處新華書店及發行網點。此外,全國有20多萬所中小學學校,2000多個4A級景區,3000多個購物中心,這些都可以用於建設文化體驗體系,包括文化體驗園、文化體驗館和文化體驗廳。

需求端的收入,有來自個人使用者的,比如手機和電視機使用者以及遊客等,這是收入的大頭;也有來自團體甚至是政府的,比如文化館等花財政的錢購買數字資源,也算是政府購買服務。

需求端的盈利規模有多大,取決於生產端各條生產線的效率和質量。

04

雲端

有人說,文化大資料建設的最大贏家,是有線電視網路公司,這話雖有失偏頗,但不無道理,發展機遇已經擺在各地有線電視網路公司面前。

1、集客業務。

國家文化大資料省域中心的首要任務,就是連結省域內的三端,即供給端(本地化資料庫)、生產端(數字化文化生產線)和需求端(文化體驗體系)。這幾年,各省有線電視網路公司都把發展集團客戶作為重點,但存在“燈下黑”,即忽視了文化機構,據某有線電視網路公司估算,目前只覆蓋30%文化機構。

2、流量內網化。

據說這是各地有線電視網路公司夢寐以求的目標,為此想方設法爭取網際網路接入服務,遺憾的是至今未被“三網融合”的陽光溫暖。

文化大資料建設,將有線電視網路公司從產業鏈的下游(節目傳輸),躍升至產業鏈的上游(連結供給端“金礦”)

;從過去的零售商(從有線電視使用者收取收視費),一舉推舉為批發商(將閉環生產的文化產品對接公網);從只為文化消費服務(節目分發和傳送),發展既為文化消費又為文化生產服務(為閉環生產提供專網服務),即便是為文化消費服務,服務半徑也大大延長(服務物件擴充套件到需求端)。過去只是一個通道,是從哭鬧著要網際網路接入服務,忽然間發現運營商積極要跟有線網對接(要產品)。

3、雲平臺服務。

大資料、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文化大資料的技術支撐。無論是省域中心、區域中心,還是全國中心,雲平臺服務都是基本服務,整合雲平臺服務工具為三端提供專業化服務,應當成為有線電視網路公司的基本功。當然,各公司在服務中將獲得更多發展機遇,也鍛鍊一批跟得上時代步伐的全新隊伍,更希望在較短的時間內擺脫目前的窘境,走上一條越走越寬廣的興旺之路。

↓酷開系統 不止好看↓

(深圳市酷開網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