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後天出伏:小心“秋燥”“秋乏”傷身

——記住鄉音 不忘鄉愁 傳承隨州方言 探秘旅遊景點 關

注社會熱點

歡迎來稿

喜歡“獨獨散咵曾隨文旅資訊”的人直接搜素ddsk

169898

後天出伏:小心“秋燥”“秋乏”傷身

新華社天津8月18日電(記者周潤健)8月19日是末伏的最後一天,長達40天的“三伏”終於從人們的生活中走了出來,8月20日出伏,宣告今年的伏天正式結束。

歷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伏,代表一年中“宜伏不宜動”的最熱時日,每年的“三伏”大都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間。

告別了“三伏”,是不是意味著告別了夏天呢?羅澍偉認為,理論上說應是如此,而且今年出伏後的第四天,就將迎來標誌著暑熱行將結束的“處暑”節氣。但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大部分地區仍會處在炎炎夏日當中,不會馬上涼爽,人們還要當心“秋老虎”發威。

所謂“秋老虎”,是指出伏後短時間回熱到35攝氏度以上的天氣,大多發生在每年公曆8月下旬至9月上旬,氣候特徵是早晚清涼、午後高溫暴曬。

“‘秋老虎’有時來得早,有時來得晚,有時還會去而復返。清代的《清嘉錄》總結說:‘處暑後,天氣猶暄,約再歷十八日而始涼’。‘秋老虎’帶來的暑熱天氣依然要維持半個月以上,但總的來說空氣溼度大減,晝夜溫差開始增大。”羅澍偉說。

出伏後天氣日漸乾燥,人們易患乾咳少痰、口乾舌燥、鼻咽不適等“秋燥”之症;又由於天氣由熱轉涼,很多人易感疲勞,也就是民間常說的“秋乏”。

羅澍偉結合民間傳統和養生專家的建議說,對付“秋燥”,首先是及時補充身體水分,經常喝稀飯、清茶、菜湯、豆漿等;常食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如蘿蔔、蜂蜜、菠菜、番茄、芹菜、薯類、蓮藕、銀耳、百合以及各種新上市的時鮮水果;一日三餐,應多清淡,少油膩,注意增酸少辛,合理飲食。

為有效驅除“秋乏”,羅澍偉建議,若遇天高雲淡的爽朗秋光,要到戶外走走,適當做些有氧運動,如爬山、慢跑、散步、做操等;經常按摩和梳理頭髮,保持頭腦清醒;適時調節情緒,保持良好心境,緩解壓力;注意勞逸結合,早睡早起及午間小憩。

原標題:20日出伏:小心“秋燥”“秋乏”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