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給孩子自由?還是立規矩?你該如何抉擇?

作者|冰千里

對於我們的人生,必須自己向自己負起責任,因此,我們也要充當這個人生的真正舵手,不讓我們的生存等同於一個盲目的偶然。我們應當敢作敢當,勇於冒險,尤其是因為,無論情況是最壞還是最好,我們反正會失去它。——尼采《瘋狂的意義》

01

什麼是自由?自由就是一個人是真正意義上的生命,是有活力的、有創造力的、有想象力的,更關鍵的,他是可以按照自己真實意願存於世的。

自由不是誰的賜予,是生命與生俱來的高貴品質,是一個人之所以稱之為人的根本動力,也是畢生追求所在。

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意志都說了不算,就是最大的可憐、可悲,準確而言他是不存在的,就像沒有靈魂的軀殼,就像流水線上製造的產品。

卻又沒有絕對意義上的自由:

比如生老病死、比如不依賴任何人過一生、比如不被法律制度、文化教育、家庭關係、政治信仰所左右。

這些“比如”就是規則,是生而為人難以擺脫的規矩。

“規矩”的價值在於統一化,在於集體意志,在於符合多數人的價值觀,在於管理和懲罰個體自由,在於穩定團結。

沒有規則就沒有自由,同樣,沒有自由就不需要規則。

02

對孩子來說,叛逆源於對自由的追求,一個對自由失去向往的孩子是不會叛逆的。

他只會遵守規則,儘可能融入父母的意志、融入學校、融入團體,因為那裡都是一模一樣的人,最為安全。

對家長而言,給孩子自由還是規則,變成了親子關係中的頭號難題。

你首先要無比清晰,自由與規則的物件是誰?是你還是孩子?是誰想要獲得自由?又是誰需要規則?這問題想不通你會一直糾結下去。

我來告訴你,不是你的需要,而是孩子的需要。是孩子需要自由也需要規則。

當然你也同樣需要,

但在親子關係中,你的需要必須摘出來,否則就會濫用。

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愛,就是在重大事件中維護孩子的自主決定權,他有權為自己而活。

那些擔心都是你自己的,比如擔心孩子考不上重點學校、擔心他吃虧、賺不到錢、遇人不淑、窮困潦倒等,這都是你的需要,一開始孩子絕不會考慮這些,他只會考慮是否快樂。

此刻,你要思索這些擔憂的來源?它們來自恐懼,來自你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來自你的人生經歷、教育背景、來自你的攀比之心。

僅僅是這樣覺察就夠了,這就是它的價值:讓你認清自己、理解自己!

卻不應把這一切強行讓孩子去實現、去避免,否則孩子就是你的延續體,就是另一個你,儘管表面上你們是2個人,其實他只不過是你的一部分,他不在作為一個完整的人類。

這時你做的一切就不是立規矩,而是綁架。

比如讓孩子尊老愛幼有禮貌、勤儉節約常微笑、刻苦努力愛集體、團結友愛不自私、自律優秀不拖延、人見人愛人人誇、清華北大211……好吧,你的願望實現了,然後呢?你會有面子、讓你覺得自己很優秀、你的自尊得到了滿足。

事實上,以上本沒錯,孩子自己若發自內心做到,也發自內心快樂就OK。但很多時候我們並不在意他們真實的想法。

屢次強加之後,孩子

自己根本分不清哪些是自己喜歡的,哪些是為了博得父母之愛而喜歡的。

你也當然可以教授你的“規則與經驗”,只是,當孩子不願意的時候不能壓制他、不能強迫他必須接受。

也許你會說,哪裡有孩子喜歡這些呀,他只喜歡玩遊戲,只喜歡睡懶覺、只喜歡沒人管才好呢。

是的,你是清楚的,沒有任何一個生命可以毫無怨言去接受另一個生命強加的意志,他也沒這個義務。

因為你不信孩子自己可以發展出那些“好”品質,只信施壓才可讓他擁有——這是極大錯誤的。

每個孩子都有天生“向好”的原初動力,這個動力就是:融入群體。

擁有被群體認可的“好品質”,同時,既遵守集體約定也能彰顯個人意志——這是一個普通生命的天然動力,這是群居動物的本能。

這個過程中,他會透過努力一點點去調整,在一次次失敗中適應這個世界,其中所得才真正是他自己的。

只是你嫌他太慢了,恨不能在肚子裡就會背唐詩三百首、恨不能在幼兒園就會琴棋書畫、恨不能在小學就鋼琴十級。

你那麼焦慮,是要讓孩子去哪裡呢?是要他滿足你什麼呢?

有時,我覺得我們小時候儘管物質匱乏,儘管父母放養,卻也給了我們足夠生長空間。

如同荒地的莊稼,儘管雜草叢生卻能野蠻生長,至少有大把遊戲、玩耍的時光,而現在物質豐盈,父母有錢有閒,就想拔苗助長。

當整個社會都想大鍊鋼鐵時,孩子的自由就被剝奪了。

03

那該不該給孩子立規矩?當然應該了!前提是要理解你給孩子立規矩的動力何在:

第一,不信任。

你害怕被貶低,害怕被拋棄,害怕與眾不同,你在意別人感受多過自己,你必須要得到“權威或規則”的認可,所以你相信“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生命為什麼要成為“方和圓”呢?他就不配成為四邊形、多邊形、不規則型嗎?

既然你無法相信那就去立規矩吧,但要記住:

規矩只是協助,而非脅迫。

第二,無奈。

孩子太不聽話了,太難管教了,太不讓人省心了,他就是不能與你同頻,特別是青少年,他們就喜歡叛逆,喜歡和你對著幹。

對此你倍感無奈,那就去規矩好了,規矩可以讓你不那麼無助,讓一套家庭法律緩解你的壓力。

但你必須清楚,你的無奈不該透過孩子緩解,同時,一切規則都是雙方的,不是霸王條款。

第三,以你為參照物的為孩子好。

你是過來人,深知這世界的潛規則與危險,深諳末位淘汰之慘烈,認為孩子落後就要捱打,所謂落後就是社會普遍法則中的競爭力較弱。

譬如考試成績、學歷學位、察言觀色、人際交往等生存技能,你真不想眼睜睜看孩子被淘汰,被看不起。

那麼就去立規矩就好了,只是要分清前面講的投射。

第四,愧疚與失控。

如今孩子太自由,太有主見,太敢說敢做,太不顧及他人感受了——而這一切都是拜你所賜!

溫尼科特在《青少年的未成熟性》這篇論文中指出:

“我們要記住,叛逆來源於自由,而這份自由是你給予孩子的,因為你把他養大的方式就是讓他可以憑藉自身的權利活著。”

你看,支援孩子按照自己的權利活著——這難道不是最偉大的父母嗎!

然而有的父母並非開始就這樣,在孩子年幼時,不懂心靈成長又無暇顧及孩子,造成了某些不恰當養育,比如打壓、忽視、苛刻等。

後來就開始愧疚+補償,開始尊重孩子自由——

必須指出這就是進步!

當孩子開始綻放,有了自己的個性,可以去攻擊、去叛逆的時候,特別面對外界的不同聲音,以及多數流水線製造的人,你開始懷疑:“難道我錯了嗎?”

孩子的自由讓你開始失去控制,慌了神。

我肯定的答覆你:你一點都沒錯!千萬別否定這來之不易的改變。

作為父母,你及時修正了自己,開始把孩子真正當做生命對待,這是成長而非偏差。

此刻,你可以立規矩,也別擔心他會被框住,因為你已經不是過去的自己了,孩子更不是,千萬別小瞧自由的力量。

甚至可以與孩子對峙!

面對少年無情攻擊,你無需忍氣吞聲,你們是兩個平等的人,彼此都有權利維護自己。

溫尼科特明確指出:“如果一個成長中的男孩或女孩發起了挑戰,就讓一個成年人來面對挑戰吧!這個過程不一定是溫文爾雅的。”

他接著說:“我們要直面他們的攻擊,這種攻擊讓他們感覺自己凌駕於世界之上,我們需要與他們對峙來讓他們瞭解現實……對峙是一種遏制,是非報復性的、不帶復仇之心的,但它自身是有力量的。”

特別注意,對峙不代表你要滅掉他,而是“某種欣賞的對抗”。

難道不是嗎,孩子活出了自身的生命力,你還要殺死他嗎,你只能用對抗、不屈服去欣賞他!

04

我想我說明白了,自由與規矩並不衝突,規矩是為了更好維護而不是消滅自由,是為了讓孩子“適應現實”。

因為通往獨立自由的路上最大的障礙就是:孤獨。

試想,孩子那與眾不同的、有獨立思想的、不人云亦云的、不被大眾價值觀所左右的、活生生的生命,一定會被視為“與多數人不一樣”。

甚至被排擠、被邊緣化、被小人暗算、被唾沫星子汙染、被碌碌無為者中傷,對孩子而言,這些都屬於“孤獨”。

這當然不是父母希望看到的,你最大的心願就是讓孩子

“享受自由的同時不被排擠”。

所以“適應現實”就變成了某種方法,或者說某種靈活的功能,適應現實不代表屈服他人意志,而是自我保護的策略。

如同

身在羊群卻心有猛虎

。但父母總會打壓孩子的“虎狼之心”,結果就真把孩子變成了綿羊。

最後必須強調:真正的規矩是從孩子內心的自由發展而來,而絕非外在的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