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讀了李白的詩,才明白什麼是一流的拍馬屁,絕

讀了李白的詩,才明白什麼是一流的拍馬屁,絕

李白像,據故宮南薰殿藏品摹繪

唐代文人入仕不完全憑藉門戶高低,而是透過科舉,徵辟或成為幕僚。科舉考試的試卷也不糊名,主考官除了以答卷水平加以評判外,還會把考生平日的作品及聲望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決定去取,因此應舉之人的名望就顯得尤為重要。李白生活的年代,文人多有漫遊經歷。何為漫遊?不是漫無目的地悠遊,而是走出書房遠遊,結交權貴名士,樹立社會聲望,以期憑藉自己的才能得到名士引薦,敲開天子大門。唐代杜甫、王維、孟浩然、張說、張九齡、儲光羲、裴迪、祖詠、常建、王之渙、王昌齡、崔顥、李頎、韋應物、劉長卿等一大批詩人都遊歷甚廣。李白自認有才,也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25歲學成就毅然出川,積極加入漫遊行列。

結識名士還需自我推銷,用高適的話說,“有才不肯學干謁,何用年年空讀書”。干謁就是自薦。有人干謁的方式比較內斂謙遜,如孟浩然。他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前四句都在寫洞庭湖的煙波浩渺和氣勢磅礴,後幾句又開始抒發自己坐觀垂釣者時的羨慕之情。洞庭湖太美了,我想渡水卻沒有船,太平盛世我卻閒坐在家,好生羞恥,好羨慕人家正在釣魚的人,不知我何時才能一試身手。您明白我的意思了嗎?飽讀詩書的文人相信,這樣委婉曲折的表達更顯涵養,自我推銷也必須保持一點身份,即使是自薦信也得首先是一篇優秀的景物描寫。

讀了李白的詩,才明白什麼是一流的拍馬屁,絕

然而李太白就不這樣,他堅持我手寫我心,文風熱烈直白,狂妄自大。李白曾自比毛遂,拍馬屁也很直接——“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這句話雖是借用,也用的很大膽。在這封寫於開元二十二年(734)的名為《與韓荊州書》的自薦信中,詩人坦誠自己抱負遠大(“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才華橫溢(“日試萬言,倚馬可待”)、身份低微卻平交權貴(“遍幹諸侯”“歷抵卿相”),通篇毫不遮掩自己的慾望,同時正視自己的才華,讀起來豪氣逼人。寫信前,李白已經多次上書地方長官無果,這封氣勢跌宕、風格露骨的求職信同樣石沉大海。當時他內心的想法應該是:家鄉這座十八線小城已無法施展,是時候去廣闊的京城碰碰運氣了。

開元二十三年(735),李白“酒隱安陸,蹉跎十載”,受夠了地方官僚的欺負,決心要西入長安,一觀國風。不過因為玄宗和朝廷機構剛剛於開元二十二年(734)正月,遷到洛陽辦公,李白隨之改道洛陽。

讀了李白的詩,才明白什麼是一流的拍馬屁,絕

唐代明堂復原圖

來到洛陽的李白向唐玄宗上呈了《明堂賦》,可是並沒有得到預期的迴響,他失望之極,寫信給元丹丘,說他想家了:“陌上何喧喧,都令心意煩。迷津覺路失,託勢隨風翻。以茲謝朝列,長嘯歸故園。”

有感於玄宗在洛陽的威儀排場,李白寫下《古風》(十八),不僅描其盛況,更針對官員對上趨炎附勢,對下飛揚跋扈的形象和態度畫了一幅寫真:“雞鳴海色動,謁帝羅公侯。”“鞍馬如飛龍,黃金絡馬頭。”他目睹了王公貴族的驕橫跋扈,深感仕途坎坷,失意之下離開洛陽。

返鄉路上,李白投宿龍門,在客棧酒醉而眠,半夜醒來看到窗外下了大雪,伊水結冰,天寒地凍也比不過自己內心的寒涼。他在《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志》中,遙想商代傅說,最早只是傅巖下一個築牆的奴隸,秦朝李斯原是駕鷹逐犬的小吏,兩人卻很快迎來機遇,入仕為社稷重臣。自己眼下的洛陽之行,坎坷波折,功名富貴遙不可期,心裡憂憤對誰說。李白眼含熱淚,一邊感嘆“青雲當自致,何必求知音?”一邊高唱《梁甫吟》轉身離開洛陽。

讀了李白的詩,才明白什麼是一流的拍馬屁,絕

龍門香山寺,位於龍門東山山腰

《梁甫吟》據說是三國時諸葛亮所作的一首樂府詩,梁甫是泰山邊上一座稍小的山。這首古辭以寫墳為起始,內容講齊景公用國相晏嬰之謀,以二桃殺三士,無罪而殺士,註定了基調哀婉。這首詩後來被稱為葬歌,引申為古人處境艱難、悲愴而懷才不遇時的作品。

也是由於此番失敗,李白才有感而發寫下《行路難》。“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洛陽地處黃河沿岸,北望太行,李白字面上是在哀嘆舉步維艱,行路之難,實則代指自己的仕途之艱。不過李白就是李白,張狂自信,浪漫樂觀的本質不會變,所以緊接著他又寫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這樣給自己打雞血的詩句。

李白也有不少詩句反映安史之亂中,洛陽淪陷的情景,“雙鵝飛洛陽,五馬渡江傲。何意上東門,胡雛更氏嘯。”(《經亂後將避地刻中留贈崔宣城》)故有學者考證說,天寶末年安史之亂之初,李白可能也到過洛陽,奔亡至函谷關,目睹了安祿山之亂帶給洛陽的災難性畫面,但無論如何,這片曾經的繁華錦繡之地,與李白再無多大關係了。

據不完全統計,李白一生至少四次到過洛陽,開元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為第一次,開元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為第二次,天寶三年為第三次,天寶九年為第四次。他寓居龍門,酒醉洛陽,留下不少名篇。現存李白1000多首詩歌中,與河南有關的有90餘首,有關洛陽的有28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