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當中國旗袍遇上馬來峇迪

源自中國的旗袍是屬於東方女性獨有的浪漫,女子身著一件剪裁合身的旗袍方可突顯出秀麗柔和的曲線與獨特的韻味。而作為馬來文化與藝術的精粹,峇迪以其繽紛的色彩、大方的圖紋及多變化的設計而聞名世界。

當中國旗袍遇上馬來峇迪

仔細看峇迪的花紋,實際上與傳統旗袍常用的織錦緞有異曲同工之處。那麼,在傳入馬來西亞後,端莊優雅的中式旗袍與絢麗多彩的峇迪蠟染布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馬來西亞國內各民族各有風格獨特的傳統服裝,如馬來紗籠、印度紗麗如今仍隨處可見,但屬於華族傳統服飾的旗袍與前兩者相比,卻明顯式微。

究其原因,可能與氣候、剪裁風格及穿著場合有關。與中國四季更替的時序不同,馬來西亞地處熱帶,常年為夏季,而旗袍的盤扣並不適於馬來西亞炎熱的天氣。此外,旗袍因裁剪過於貼身而限制行動,並且在過去旗袍常被大眾認為是晚宴服飾,許多華裔婦女僅在隆重節日,如農曆新年、婚嫁等或其他重要場合儀式才會身穿旗袍亮相。

儘管在馬來西亞推廣旗袍困難重重,馬來西亞的華人設計師們依然本著對中國文化的情結對旗袍進行改良、推廣。其中,不少峇迪的愛好者靈機一動,將馬來人常用的峇迪蠟染布縫製為旗袍,使得一襲裙裝兼具中式的婉約韻味和南洋的島嶼風情,兩大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出另一番時尚風格。

頗具大馬風情的峇迪旗袍

當中國旗袍遇上馬來峇迪

當中國旗袍遇上馬來峇迪

霹靂州安順市的設計師江威霖三十多年前曾到中國香港向老師傅學習縫紉傳統旗袍,返回馬來西亞後繼續投身於女裝製作行業。他將原本製作成紗籠的峇迪布作為旗袍的原材料,並採用中式旗袍的縫紉技法,包括側擺開叉、立領等,保留了中國傳統旗袍原有的特色。

“在設計製作旗袍之餘,我也會為馬來女性顧客製作馬來紗籠裙、娘惹裝等,因此會經常接觸到峇迪布並從中吸取大馬女裝的創作元素,這也為我構思如何製作具有馬來西亞色彩的旗袍帶來不少靈感。”他所製作的紗籠峇迪旗袍自首推後深受當地華裔女性歡迎,訂單紛湧而至。

檳城旗袍專賣店Jade‘s Collection的創辦人兼旗袍設計師馬如玉也有著對“大馬式旗袍”的一番想象。早在30年前馬如玉便已開始使用峇迪布縫製旗袍,她時不時也會前往吉蘭丹和登嘉樓採購峇迪布料,再根據峇迪的花紋與顏色來決定旗袍的設計。與從中國進口的旗袍在布料顏色的選擇上有所不同,她經常會使用鮮豔的南洋色調。最終,這些擁有繽紛色彩及花紋的旗袍,也展現出濃濃的馬來風情。

Enchanted Batik創辦人邢淑敏介紹,自家品牌所採用的馬來西亞本地以及印尼進口的峇迪布均是由經驗豐富的師傅使用純手工印染技術,經歷染、燙、曬等工序後再將沾有蠟液的印章重複地將花紋套印在染好的布料上製作而成,是一項傳統工藝布藝,也是正峇迪真正的精髓所在,更是大馬式旗袍不可或缺的元素。

走向日常化、時尚化的峇迪旗袍

當中國旗袍遇上馬來峇迪

馬如玉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一直思索著如何將旗袍變成平民百姓可接納的服飾以及如何變得年輕化。因此,她親手縫製了各種款式的旗袍,如晚宴式旗袍、休閒式旗袍等。她打造的專賣店Jade’s Collection旨在“一家人都可買到合適的旗袍”。在設計旗袍時,她會顧及年輕人與年長者對旗袍的不同審美觀,並以此縫製不同型別的旗袍,務求做到“婆婆、媽媽、女兒”一入店即可買到適合她們的年齡層及審美的精美旗袍。“我希望旗袍可以走入尋常百姓家,讓本地婦女隨時隨地都可穿上旗袍亮相”,馬如玉說。

當中國旗袍遇上馬來峇迪

△ 邢淑敏為傳統的峇迪布料融入了旗袍的設計元素。

邢淑敏在偶然發現生產於印尼北加浪岸的手工蠟染峇迪布料後,對峇迪的認識發生了改觀。傳統峇迪顏色大多為暗色系,而印尼北加浪岸的峇迪多以熱帶花卉、水果以及西方童話故事為主,用色明亮柔和,“我們可以賦予旗袍另一種生命,既可端莊優雅,也可活潑可愛,比如扎個高馬尾配上一雙球鞋,如此便可使得旗袍更加日常化、時尚化、現代化”。

現年37歲的辛尉銓自2008年開始接管家族的旗袍品牌,在他看來在旗袍的設計和製作上必須順應潮流趨勢,“1940年,旗袍原是一件長袍;而進入70年代之後,摩登時代來臨,短裙也隨之流行,外加大馬天氣炎熱,我們就將旗袍由長袖改為短袖,長度由腳踝處改至膝蓋處。”辛尉銓介紹,如今女性對衣服款式的包容度增加,他們對露背、無袖、A字裙、網紗等元素都有所嘗試,讓旗袍剪裁更加時尚,吸引年輕人的關注。

傳統的峇迪是以古老的手工模版製成,儘管成品並不會像數碼印刷般“完美”,但卻更具溫度和生命力。峇迪旗袍是兩種文化元素相融合的藝術品,在布藝手工作者和設計師的獨特匠心中,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創新,並綻放出新的光彩。

當中國旗袍遇上馬來峇迪

撰文:羅詩榕

責編:袁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