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掌握這幾點用鹽的方法,還怕做不出美味佳餚嗎

烹飪操作中的關鍵是調味,調味起源於鹽的應用,鹽是百味之王。用鹽的多少,直接關係菜餚的質量,即使同樣份量的鹽,不同的時間加入, 對菜餚的老嫩、口味、質感、特色也有直接的影響。那麼,烹飪中什麼時候加鹽好呢? 下面就來談談這個問題。科學實驗證明,在一箇中間帶有薄膜間隔的燒杯兩側,分別裝入純水和鹽液,使其容量相等。

掌握這幾點用鹽的方法,還怕做不出美味佳餚嗎

液體不可透過薄膜與燒杯連線處,薄膜上有許多剛好可以使水分子透過的孔,鹽分子比水分子大,被限制在自己這一側,隨著時間增長,其中大多數水分子從純水一側跑向鹽液的一側。分子透過這樣的半透明膜進行擴散的過程稱為滲透。水在兩個方向擴散速度比值到達平均,產生了壓力,稱為滲透壓。細胞是烹飪生物科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

掌握這幾點用鹽的方法,還怕做不出美味佳餚嗎

細胞體外有一層如同燒杯中薄膜一樣的半透性膜,它是細胞與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必經的一層膜。以上實驗和滲透壓原理告訴我們: 當食物在水或淡湯裡時,水分會透過細胞膜而進入細胞,食物吸水膨脹,變得滑嫩、酥鬆、柔軟。養份易溶解於湯中,便於人體吸收。在烹調加熱中,滲透、分解加速,當食物泡在鹽水或威湯裡時,細胞中的水就要向外滲透,食物明顯皺縮,組織變緊, 蛋白質凝固,難將分子內的營養格解於水,因而食物不易成熟。這就要求我們在烹製食物時,特別是肉類成口感脆嫩的瓜果時,千萬不要先放鹽。

掌握這幾點用鹽的方法,還怕做不出美味佳餚嗎

烹調中何時加鹽好? 結合烹調方法從滲透原理看有以下三種情況:第一點,烹前加鹽,即原料加熱前的加鹽。目的是使原料有一個基本鹹味,並稍有收縮,如在使用炸、滑溜、爆、滑炒等烹調方法時結合掛糊、上漿要加入一些鹽(有時是醬油),因為用這類烹調方法,主料被包裹著一層漿或糊烹調中,味不得入內,所以必須烹前加鹽。如清炸菊花肫、幹炸裡脊,軟炸口蘑、精溜魚片、咕老肉、清炒蝦仁即屬這一類。另外有些菜看在烹調過程中無法加鹽,或加鹽會影響風味、特色,而在烹後加鹽又不入味,所以須烹前加鹽,如蒸刀魚,荷葉粉燕肉、蠔油紙包雞即屬這一類。在燒魚時為了色和不易碎,也要先用鹽、醬油等擦一擦,行話稱“碼”使用這種方法要注意, 加的鹽量少,距正式烹調時間短,烹調時火既旺又急,操作中快速成功,不影響菜餚質量和原料質地。

掌握這幾點用鹽的方法,還怕做不出美味佳餚嗎

第二點, 烹中加鹽, 即原料加熱過程中的加鹽。是最主要的加鹽方法: 目的使菜餚有正式威味後再有其它軸助味,組成鹹甜、鹹香、鹹鮮等綜合味。在運用炒、軟、溜、煨、燒、煮、燜等大多數烹調方法時都在烹中加鹽。且在菜餚快要成功時加鹽。從烹開始到烹結束,這個過程中不是時時都可以加鹽,須在最適,當的時候加入,根據烹調方法的不同,分為有滷計和無滷汁兩種。無滷計是炒、軟溜等烹調方法制出的菜餚,沒有或略有滷汁,如:“雙絲豆苗”。“蠔油牛肉”等等,要求在原料炒透後加入鹽及其他調料,動作要快,顛翻幾下,即可出鍋。此法既要使原料入味,又要使醬油或鹽與原料接觸的時間短,減少滲透壓,減少原料出水。

掌握這幾點用鹽的方法,還怕做不出美味佳餚嗎

保持菜餚嫩、松,養分不流失,蛋白質以溶膠或凝膠狀態存在。有滷汁是煨、燒、煮、燜、不隔水燉等烹調方法制出的菜餚,它有湯汁或較寬的滷汁,如:“花生燉牛肉”、“原燜狼山雞”、“清燉雞”等,在原料完全成熟後,上大火,加入鹽,至開即好: 鹽溶化後產生一定滲透壓時,已食用。但如果加鹽過早,烹飪原料的滲透壓變大,食物中水向外流,器官閉寨,組織變緊,蛋白質凝固,養分難溶於湯中;菜餚口感趨向硬、老、緊,影響食慾,體現不出正常風味。

掌握這幾點用鹽的方法,還怕做不出美味佳餚嗎

第三點, 烹後加鹽,即加熱完成以後的加鹽。炸等烹調方法即屬此類。成功後撒上花椒鹽,如:“清炸菊花肫”,“軟炸麻花腰”有些冷冷盤也是烹後蘸醬油,這種方法烹飪中常見。今天的這幾種特點如果你能掌握,還怕做不出美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