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揚州安民·吃在揚州」春 卷

「揚州安民·吃在揚州」春 卷

作者:安民

能將春“卷”入人心的,唯有詩人。

能將春“卷”入口中的,唯有春捲。

想當初,能將這道美食,命名為春捲的人,一定似東坡先生那樣的美食家,有詩情,有口福,有創意,更有一種超凡的心境。

我一直以為,美食之美,形美是表象,味美是核心,意美是靈魂。一道新的美食,在未見其形,先聞其名之時,倘若其名稱甫一入耳,就已打動你的心扉,撩動你的味蕾,那便激發了你的預期,贏得了七分先機。

春捲,就是如此。春是有形的,她有七彩的絢爛,她有百鳥的歡歌;春又是無形的,她是吹面不寒的楊柳風,她是遙看近無的青草色。春回大地,萬物萌發之時,能夠將“春”,捲成應時應景的美食,簡直是個腦洞大開的創意,美到了無邊,雅到了極致!

「揚州安民·吃在揚州」春 卷

先別忙著感慨,沉於陶醉。對於那些沒有嘗過,或是沒有親眼見過春捲製作過程的朋友,聽你這麼一說,立馬會冒出一連串的疑問:“春?卷什麼?用什麼卷?怎麼個卷法?為什麼會這麼卷?”

於是乎,先得捋一捋,春捲的由來。說來話長,少說得將時間,向前推個兩千年左右。那時的先人們,將春捲稱為春餅、春盤、薄餅,是春節期間,民間應時應景的一道節令食品。我國地域廣大,南北風俗各異。北方春節吃餃子,南方吃春捲,尤其是在我們長江中下游一帶,這樣的習俗,更加普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攀升,節日食品越來越豐富,春捲已經走出了春節,走上人們日常的餐桌。它可以是餐前的點心,也可以與冷盤一起擺盤,甚至可以夾在熱菜中間上,倒是成了宴席上的百搭,近乎是人見人愛。

「揚州安民·吃在揚州」春 卷

詩意的國度,有著詩意的生活。應時而食,融於自然,是先人生產生活的智慧,更是千古華夏文明的積澱。度過了漫長的冬季,春風送暖之時,萬物萌生,各種菜蔬,見風就長,又是一年春好時,怎麼著也該慶賀一下。轉眼間,青菜、薺菜、香菜,韭菜、芹菜、菠菜,白菜、筒篙、蘿蔔,小蔥、大蒜……田間能有的,全都採摘了回來,烹製以後,放到盤中的薄餅上,這就成了“春盤”。不僅家人共嘗,親友相贈,還是入詩的佳品,比如“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漸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一句更比一句有味。

如此說來,這份中國式的披薩,由來已久。隨著時間的推移,烹調技藝的提升,人們的吃法,也愈加精細,不再滿足於用餅子卷,將雙手吃得油乎乎的,尋求著用筷子,就能輕鬆夾取的方法,如此一來,神奇的春捲皮,便應時而生。或許有好多人,都在菜場看過做春捲皮的,那技術,可不是一般的熟練。師傅站在爐前,爐上是一塊鐵板,與爐身焊為一體,其作用是充當平底鍋,穩穩當當,既不會晃動,也不會滑動。師傅的右手,攥著一坨黏乎乎、筋拽拽的麵糰,隨著腰身向前輕輕一晃,手腕在滾燙的鐵板上一轉,畫了個360度圈,鐵板上立馬結成一張圓溜溜的麵皮,左手無名指的指甲輕輕一挑,拎起來摞到一邊。約麼有了三四十張,排隊等的人,便交錢拿走。

「揚州安民·吃在揚州」春 卷

這個面皮薄到什麼程度呢?拎起來迎著亮光,能夠隱約看清,背面手指的動作。回來以後,就可以包了。揚州的春捲,常用薺菜、韭菜、韭黃、蘿蔔絲做餡,適當配些肉絲、春筍、香菇、木耳。筵席上,也有用雞絲、海參、蝦仁等食材的,價格是上去了,但吃起來,還是沒有上面那些清淡可口。包春捲簡單,餡放上去,輕輕一卷,兩端一折,收口的地方,用麵糊一粘,平鋪盤中。炸春捲,相對有點技術含量,關鍵是油溫的控制。春捲皮子薄,油溫稍高,便容易糊。油五層熱的時候,春捲下鍋,輕輕翻動,待兩端金黃,即可撈起。選一隻色澤淡雅的瓷盤,碼放整齊的春捲,一根根瘦瘦長長,恍若細細的腰肢,靈動婀娜;金黃裡透出的淡綠,疑是嫩膚下的經絡;借用那句曾經的廣告語:渾身上下,泛出“由內而外的美”。

不一般的揚州廚師,有用柳芽治饌,做成春捲的,美其名曰“幹炸一枝春”。韭黃春捲,已讓人覺得,味美之至。春風未剪之時,能用柳芽入餡,未及入口,心緒是不是已隨那柳枝,在煦風裡飄逸。不一般的揚州人,不僅僅有廚師。前些日子,觀虎兄告訴我,他潛心研究構樹,用樹芽泡水,飲逾十年,三高全無,體康齒堅。身邊之高人,伸手可及。既然構樹芽如此神奇,那麼柳芽春捲,究竟還有哪些功效,觀虎兄可否好好探究探究。

「揚州安民·吃在揚州」春 卷

有人說:“春江水暖鴨先知”,是不是可以有鴨肉春捲?你還別說,真的有,只是不敢苟同。把個北京烤鴨卷好了,再下鍋炸一下,那該是個什麼味道?還有人別出心裁,取豆沙為餡,一口咬下去,滿嘴甜膩……哎!所謂創新,也須得法,否則,弄出個東施效顰的味道,貽笑大方。

透過表象,看古人的春捲,除了應時應節,背後還有養身之道。中醫素有“春夏養陽”之說,春天氣溫冷暖多變,人體肝氣偏旺,適宜多吃溫性食物,祛陰散寒,那時的春盤,也稱“五辛盤”,盤裡麵餅裹的是,“蔥、蒜、椒、姜、芥”五種辛辣蔬菜,用以驅寒殺菌。明代醫家李時珍,對此有這樣概括:“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謂之五辛盤。”

「揚州安民·吃在揚州」春 卷

在古代漢語中,“三五九”的用法,比較活絡。那時所說的“五辛”,應該是個泛指,包括所有辛甘發散性質的蔬菜。中國人講究和,“和羹之美,在於合異”,五位調和,才能美味可口。一張小小的春捲皮,卷得起野菜雜蔬,也卷得住山珍海味,平淡與精緻,捲成完美搭配,這是智慧,也是情調。卷的過程中,兩端都要折起來,喻意“有頭有尾”,為大家發個吉兆——新的一年,和和美美,順順利利。

“調羹湯餅佐春色,春到人間一卷之。二十四香風信過,縱教能一也非時。”我相信,大部分人的感覺,應該和我差不多,欣賞古人的文字,絕不僅僅是唐宋詩詞。比如上面的四句,是清代揚州文人林蘭痴先生,描寫春捲的詩句。短短二十八個字,把揚州春捲的應時應節、製作方法,描述得活色生香。

“春到人間一卷之”,真乃神來之筆,讓人過目成誦。

(感謝周澤華、黃培、張卓君先生提供文中圖片)

(感謝揚州交通廣播程飛先生誦讀)

編輯:丁瑩

【來源:揚州釋出】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