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羅家俊:《塌餅裡的上海郊區年味》

羅家俊:《塌餅裡的上海郊區年味》

塌餅

羅家俊:《塌餅裡的上海郊區年味》

到過年時候,想起來的就是小時候奶奶做過的塌餅。過去常能吃到煎塌餅。裡面可以包上豆沙餡或者薺菜肉餡,或者全都放肉,類似於湯圓的餡。雖然是一種看起來很簡單的“扁平湯圓”,但實際上,本地塌餅做起來的難度要遠超於湯圓。因為,在油煎塌餅的時候,如果火候稍大一點,塌餅會發泡,炸開整個餅面,裡面的餡就散出來了,火太小,又會很難煎熟,煎不出現在常說的外焦裡嫩的口感來。

後來才知道,這一特色點心多見於在滬郊的黃浦江以南地區,做塌餅的地方,包括金山、松江、奉賢等區。

羅家俊:《塌餅裡的上海郊區年味》

煎好的塌餅,是孩童們最喜歡的過年食品,孩子們都將其看成一種零食一樣的食物,不像其它需要正襟危坐著才可以吃的食物,塌餅沒有湯湯水水,可以順手拿著吃。儘管拿著塌餅的小手變得油乎乎的,但是拿著冒著熱氣的塌餅在農村的巷子裡邊走邊吃,是別有一番風味的。

過去的奉賢農村,除了過年做塌餅,碰到造房子、喬遷之類的大事,也是要吃塌餅討口彩的,據老人家說,因為“塌餅”叫起來像“太平”,因此,吃塌餅就是要討個“太太平平”的口彩。和本地做湯圓一樣,為了方便煮後辨認,甜塌餅做成圓形,而鹹塌餅則要在包的時候捏出一個小“尖尖頭”。油煎過的塌餅吃起來外面脆,裡面則是軟糯糯的。另外,還有一種糖水塌餅,要在糖水裡煮過,表皮也變得軟糯香甜。

羅家俊:《塌餅裡的上海郊區年味》

麻花郎

羅家俊:《塌餅裡的上海郊區年味》

在奉賢本地,還有一種叫“麻花郎塌餅”的本地塌餅,綠色塌餅中的青顏色,是因為揉進了一種叫“麻花郎”的野菜。冬末春初的麻花郎,最為鮮嫩汁多味,重煮酥後,尤其散發出一種清香的味道。奉賢本地製作青團,也是用這種天然野菜染出綠色。

眾所周知,這種油煎的美味一定要趁熱吃,尤其是冷掉的肉塌餅,不光裡面的肉不燙了,外面的皮也在冬天變得冷冰冰硬邦邦的。但是,揉進了“麻花郎”,塌餅冷後也不容易變硬。但麻花郎要去苦澀,必須放石灰一起煮,接著再反覆清洗。

最近在網路上聽聞:在朱家角古鎮,同樣有一種綠色的塌餅,名為“菜筋餅”,做法是要挑新鮮草頭,熬成菜汁,接著將糯米粉和粳米粉按比例放入菜汁,充分揉捏,形成有著淡淡菜青色的麵糰。經過半小時的醒面之後,就可以開始做餅了。由此看來,在上海各地,各種野菜都有機會和麵團來一場意想不到的邂逅。

這種將蔬菜和稻米的完美融合,以綿柔香甜的口感,寄託著一年一歲的美好祝願,簡單的塌餅裡面傳承的,就像是曲水蜿蜒中,江南水鄉的靈韻與智慧。

【END】

排版:羅家俊

文字:羅家俊

圖片來源:美食天下、廬江美食網、秀米(可商用),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絡刪除。

本文為“褶子”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