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苦瓜的苦與不苦的意味

苦瓜的苦與不苦的意味

在我的眼裡,苦瓜真是個另類,不甜、不酸已經夠不幸了吧,命中又註定了它的“苦”出身,這還不算,長的醜陋在果蔬兩類家族中也算拔得頭籌。苦瓜容貌頗像本老漢那水土流失嚴重,有縱向沒橫向的一臉老褶兒,比我還慘不忍睹的是它又多出全身的疙疙瘩瘩,是可忍,孰不可忍,難怪它還博得一個俗名——“癩葡萄”。苦瓜終於在歪瓜裂棗的“醜大全”中具備了典型性。

我從小生活在北方,苦瓜偶爾才能吃到一次,我識破了大人的謊言就是從吃苦瓜開始的,大人們總說“苦瓜不苦,是解毒的。”大人還拿我當

3

歲小孩呢,那年我都

4

歲了。

3

歲時我就被苦瓜苦過一次,大人忘了,我也忘了大人騙我,但我沒忘的是苦瓜的苦。

早年吃苦瓜只為敗火,吃到了口中,就沒有吧嗒一下嘴的慾望。

自從我認識了一位粵菜大廚,從此改變了對苦瓜這種屬於東印度葫蘆科草本植物的印象。這位大廚製作的苦瓜菜名曰“綠水青山”,從色彩的第一感官就知道,是以原生態、高顏值登場的,苦瓜不僅食材,連它的翠綠都霸佔了這道菜的器皿核心主調。浮起、並輔佐著翠綠苦瓜的是黃中有綠的濃香高湯,其色彩有母親河的顏色,加之枸杞的暗紅、胡蘿蔔條兒的橘紅、瘦肉絲兒的淺粉,萵筍片兒的淡白,構成了五彩繽紛,眾星捧月的氛圍,苦瓜在這位粵菜大廚的手裡完成了一次華麗的轉身。

我夾起幾許苦瓜條,放到嘴裡,這味道並不是我不願意接受的苦,而變成了“有苦說不清”,明明吃的是苦瓜,可清脆、軟脆,爽脆倒成了舌底的第一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