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有人說冉閔拯救了漢族,為什麼歷史書上從來不提?

這樣吧,我們姑且認為冉閔殺胡是為了拯救漢人(實際上很成問題),那麼這一思路是否符合當時實際呢?

我們認為,挽救一個民族,只能用建立和鞏固政權的方式來實現。而滅絕性的殺戮,在群敵環飼的情況下,只能搞亂了自己,便宜了敵人。當時的中原已經是多民族雜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是基本的事實。也是建立一個政權必須立足的社會基礎。而且這種情況自東漢末年已經開始。尤其晉亡之後,邊塞的大門已經形同虛設。一波又一波更為野蠻的少數民族集團在湧向中原,你不能穩定自己,就只能被戰力更強的外族沖垮。

中國自戰國起,氣候日益寒冷,北方的農業區退化成草原。農耕民族開始面對草原遊牧集團的衝擊。中原人將他們不加分辨地稱為胡。和半耕半牧的戎狄不同,胡是純粹的遊牧民族。尤其是北方三國建立長城之後,小規模的掠奪難以實現,只能結成較大的同盟才能抵抗嚴寒和物資匱乏。於是才有了秦漢帝國在北方同匈奴聯盟的對抗,到漢武帝時達到極致,北方邊境大大超過了今天的明長城。

有人說冉閔拯救了漢族,為什麼歷史書上從來不提?

戰國以來農耕民族支撐起強勢的集權國家,接連向北開拓。武帝時達到極致。

但是到兩漢之際就已經難以維持。日益寒冷乾旱的氣候使草原民族必須向南方靠攏,才能活下去。所以有了匈奴烏桓高句麗的內附、鮮卑大聯盟的形成和所謂的五胡亂華。這一情況經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一直持續。

有人說冉閔拯救了漢族,為什麼歷史書上從來不提?

自西漢後期到新莽時期,氣候乾冷趨勢愈加明顯,中原接連有大雪和旱災記錄。北方大量的湖泊大澤消失。東胡系的烏桓、鮮卑,穢貊系的高句麗以及南匈奴紛紛南下,漢朝邊塞內縮。

而且中原一旦大亂,總會在亂後被更加野蠻的外來民族佔據。這是十六國時的大勢。而只有先進來的政權有效地緩和矛盾,建立秩序,恢復邊防,才有可能在中原坐穩江山。這一點先一步進入的中原的民族都在積極地做,事實上他們的漢化程度是很深的,所謂亂華不能抹殺治華的事實。前趙,後趙,前秦,都差一點做到了,但可惜功虧一簣。最終由北魏、北周和隋完成。

所以說,冉閔透過激化矛盾的方式搞亂內部,只能便宜了外族。這是政治上不成熟,缺乏戰略視野的表現。這樣的事情其實楚霸王項羽已經做過了一次。項羽一心復仇屠戮關中,而劉邦得之而取天下。是為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