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李白為什麼要將楊玉環比做趙飛燕這首詩竟然害了李白一輩子

“多嘴”什麼時候與“八卦”扯上了關係?

一說:“陰陽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娛樂新聞和狗仔隊為了吸引讀者,到處挖掘明星的隱私廣而告之,所以,這樣挖出來的新聞被稱為“八卦新聞”。另一說,就追溯得更遠了,更能體現八卦精神:“八卦雜誌”的稱號由來,是早年香港黃色書刊發行時,封面上極其清涼養眼的照片會在重點部位加貼八卦圖,類似馬賽克效果,這類報道明星私生活內容的雜誌由此得名,以至於,“八卦”一詞,甚至從名詞衍生出形容詞和動詞了。

李白為什麼要將楊玉環比做趙飛燕這首詩竟然害了李白一輩子

“八卦”是人之常情,不光是現代人喜歡八卦,古人同樣喜歡八卦。

一枝穠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早在開元年前,大唐供奉翰林李白就曾用高超的文筆八卦了一把,《清平調·其二》中用“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的句子整蠱當朝貴妃楊玉環。

但凡是體態豐腴的美女,總喜歡別人說她纖瘦。李白用趙飛燕來形容楊貴妃,自然會讓貴妃芳心大悅。李白比較狡猾,他明白楊玉環這樣的妹子必定讀書較少,未必瞭解歷史真相,所以,才用這折典故幽了她一默。

李白為什麼要將楊玉環比做趙飛燕這首詩竟然害了李白一輩子

那麼,歷史中的趙飛燕,究竟姿容如何呢?

《漢書》有云:“屬陽阿主家,學歌舞,號曰飛燕。成帝嘗微行出。過陽阿主,作樂,上見飛燕而說之,召入宮,大幸。”按照史學界的慣例,史官若特別提到某女漂亮,說明此女是真的漂亮,若未提及,就只能說明這個女人顏值一般。

趙飛燕之所以成名,名列四大美人,仰仗的未必是顏值,而是輕盈的體態和舞姿。要是趙飛燕真的擁有天人姿色,那漢成帝又何必“三分鐘熱度”,對她失去了寵愛呢?相比之下,趙飛燕的妹妹趙合德被獨寵十多年,漢成帝連死都要死在趙合德的肚皮上,足見趙飛燕的顏值遠遜於其妹了。

所以,李白的那句詩,極有可能有畫外音。

李白為什麼要將楊玉環比做趙飛燕這首詩竟然害了李白一輩子

趙飛燕倚新妝,為何可憐呢?

就是因為她的顏值未必過關,就算化了新妝,也美不到哪裡去。

再來看看歷史上的趙飛燕境遇如何。

可以說,她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苦命女子,命運相當悲慘。因為她是女兒身,重男輕女的爹媽將其隨手丟棄,要不是因為她命硬“三日不死”,也不會被收養。在成長的過程中,趙飛燕在陽阿公主家中學音樂和歌舞,名義上雖為宮女,但實為地位更差的樂工,和奴隸差不多。

被漢成帝收入後宮的日子可能是趙飛燕人生中為數不多的幸運時光,但這段日子沒能持續太久,當趙飛燕的妹子趙合德進宮後,她便被始亂終棄的皇帝老公冷落了。好在,趙飛燕是個機靈的女人,她明白深宮之中勾心鬥角陰謀倒算層出不窮,自己不能跟親妹妹鬥氣。

若趙飛燕是個不明事理的女子,恐怕難免會和趙合德分個高下,把偌大的後宮鬧個雞飛狗跳。趙飛燕最大的困頓,莫過於肚子不爭氣。在古代王朝,嬪妃若想出人頭地,靠的絕非臉蛋而是肚子。如果肚子爭氣,給老皇帝誕下愛子,將來定可母憑子貴成為後宮之主。

遺憾的是,不知是多病的漢成帝“不行”,還是趙飛燕沒有生育能力,趙飛燕始終無法為皇帝誕下子嗣。

李白為什麼要將楊玉環比做趙飛燕這首詩竟然害了李白一輩子

公元前八年,定陶王劉欣抵達長安,靠著祖母傅太后牽線搭橋,巴結了如日中天的趙合德,靠走這道後門成為皇儲。說起來,漢成帝的妃子也曾為他誕下子嗣,遺憾的是這些孩子均出生未久就夭折了。據說,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趙合德害死的。

在漢哀帝登基時,司隸解光還專門上書彈劾過趙合德,在奏章中司隸解光列舉了時間地點、兇手、作案手法、證人證詞等資訊,隨後以“趙昭儀傾亂聖朝,親滅繼嗣,家屬當伏天誅”的名義,要求對趙氏外戚展開清算。其實,漢哀帝登基時趙合德去世多時,所以司隸解光的目的並不單純。

倘若漢哀帝能“向天再借五十年”,多活一段日子,哪怕熬過四十歲大關,趙飛燕的晚年都不至於如此悽慘。漢哀帝對趙飛燕、趙合德姐妹還是抱有感恩之心的,所以才會尊趙飛燕為皇太后。偏偏這漢哀帝的壽命有點短,剛當了七年皇帝便與世長辭了。

漢哀帝剛剛離世,朝野上下就傳遍了趙飛燕淫亂後宮的流言,還將趙合德殺害皇子的黑鍋扣在她的頭上,是為“燕啄皇孫”。

李白為什麼要將楊玉環比做趙飛燕這首詩竟然害了李白一輩子

再來回溯李太白的那句“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究竟趙飛燕為何會倚新妝呢?多半是在自盡後宮人為其入殮時,替這位命途多舛的皇太后補一補妝。顯然,李白將楊玉環比作趙飛燕,絕不是對其身段的讚美,畢竟,環肥燕瘦之間差距太大,而是對二者雷同境遇的諷刺。

楊玉環雖沒讀過什麼書,但當她聽李白將自己比作趙飛燕後,肯定會下功夫研究一下趙飛燕的歷史。當得知李白是在嘲諷自己後,以楊玉環的脾氣難免會在李隆基的耳邊吹風。唐玄宗哪敢將此事公開?於是,只得給李白點銀子,把他趕出長安了事。

參考資料:

【《清平調·其二》、《漢書》】